最美的中国传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锦绣五千年

大约五千年前,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曙光,丝绸诞生了。丝绸装点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它是原始先民生活遗址,上的半颗蚕茧、一缕蚕丝,是西域大漠中的锦旗残片,是薄如蝉翼的纱衣,是富丽堂皇的龙袍,是新婚的嫁衣……

埋在地下的秘密

小蚕一天天在长大。可是有一天,它们一整天都没吃东西,一动不动地躺着。宽宽担心它们是不是死了,但第二天小蚕又活过来了!它们蜕了旧皮,颜色变得更白,个头也长大了,正在精神饱满地大吃特吃。

爸爸说:“蚕宝宝一生要蜕四次皮,每回休眠又醒来,都像死而复生一样,等到结了蚕茧后,蛹还能变成蛾子钻出来,好像永远不会死似的。因此,古人认为,既然蚕这么神奇,那么用蚕丝织成的丝绸也一定有神圣的功效,能够帮助人们的灵魂升天。”

宽宽惊讶地说:“灵魂升天?”

爸爸点点头:“是啊,古人迷信鬼神,相信丝绸能够帮助通灵,所以在丧葬和祭祀中都会用到丝绸。但丝绸的寿命有限,很难长时间保存。不过,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们能保存几千年。你猜是哪里?”

宽宽想了想,说:“是古墓中吗?”

“说得对!”爸爸夸他,“墓穴在地底下,如果密封条件好的话,墓中的陪葬物品都能维持原样,几千年前的丝绸也会开口说话呢。”

“啊?它们说什么?”宽宽很好奇。

爸爸说:“咱们明天去一个地方看看,你就知道啦。我打算给你请一位特别的老师,他能帮助咱们破译古代丝绸的秘密哦!”

“是谁呀?”宽宽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

“哈哈,保密!”爸爸故意卖关子。

周六早上,宽宽和爸爸出发了。宽宽一路上都在琢磨:这是要去哪里?那个神秘的老师是谁呢?

下了车,宽宽发现原来到了丝绸博物馆。在入口处,他老远就认出了社区图书室的大学生志愿者陈龙。陈龙热心又风趣,定期为社区的小学生组织读书活动,孩子和家长们都很喜欢他。

宽宽亲热地大喊一声:“卷龙哥哥!”

“卷龙?”爸爸有些诧异地看着陈龙。陈龙不好意思地摸摸自己一头天生的自来卷,嘿嘿地笑着说:“小顽皮们给我起的外号。”

“不错不错,这个外号还挺适合你的。”爸爸笑着评价。

爸爸对宽宽说:“卷龙哥哥可不简单,他学的是博物馆专业,还是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呢。今天他正好休息,我就请他跟咱们一起逛博物馆。宽宽,你有不懂的就问他吧。”

原来爸爸说的神秘老师就是卷龙哥哥啊!宽宽心里的谜底揭开了,一行三人说说笑笑地走进了博物馆。

他们一进博物馆,就像进入了一道时光长廊。沿着这条长廊,宽宽和爸爸看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丝绸文物:锦、绸、缎、绮、绫、罗、纱、绒、绢……

卷龙哥哥说:“你们看这些汉字,好多都有绞丝旁,它们都是丝绸大家族的成员。”

宽宽打量着这些丝绸面料,发现它们各有特点:有的是素色,有的有花纹和图案;有的厚实,有的轻薄;有的表面毛茸茸,有的光滑又闪亮;有的很硬挺,有的又很柔软……

“长得不一样,难怪它们有不同的名字呢。”宽宽明白了。

丝绸品种

●丝绸共有多少品种?

1965年,国家纺织工业部根据组织结构、生产工艺、材料、外观特征及用途,将丝绸分成了十四大类:纺、绫、缎、绉(zhòu)、绡(xiāo)、绢、绒、绸、纱、罗、锦、绨、葛、呢。

●最早出现的丝绸品种是什么?

罗和绢大约在5500年前就出现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丝绸品种。

朱色菱纹罗(西汉)湖南省博物馆藏

半颗蚕茧和织物残片

“最古老的丝绸是什么样子的呢?”宽宽好奇地问。

“很遗憾,史前时期保留下来的只有织物的碎片,我们已经无法看到那个时候织物的完整样子了。”卷龙哥哥指着玻璃橱窗里的一件残片说。

啊,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丝缕残片!宽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残片竟然出自数千年前的先民之手,正是它们开启了中国丝绸的灿烂历史。

看着看着,宽宽感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织物残片虽然平凡,却很神圣,他似乎从这些残片上感受到了先人的气息。

半颗蚕茧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500年)中,发现了这半颗用利器切过的蚕茧。它是至今人们发现的最早的桑蚕实物。

1958年,在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约公元前2500年前的绢片,经专家鉴定,为家蚕丝。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丝绸业。

钱山漾绢片
浙江省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的罗织物
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藏

1984年,在河南省荥阳市青台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丝麻纺织品。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就有了丝绸。

继续跟着卷龙哥哥往里走,到了商周展区,宽宽发现墙壁上的介绍文字写着:“统治者十分重视桑蚕业的发展,视桑蚕生产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行业,纺织技术快速提高。”

“快看,宽宽,这里有条蚕!”卷龙哥哥突然叫起来,他发现了一件玉蚕。

龙蚕形玉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宽宽扭头看去,原来展台的玻璃柜里摆着一件精巧的蚕形玉雕。

“哇,是蚕!”宽宽惊叹说。

可是仔细一看,宽宽又发现了不同:“它的头不像是蚕啊,它的背上怎么还驮着一只小鸟?”

卷龙哥哥说:“它可不是一条简单的蚕哦。它叫作‘龙蚕形玉’,是龙和蚕的结合体,身体造型是蚕,头是龙头。背上站着的小鸟,考古学家认为它是象征太阳的金乌鸟。这件玉雕把几种动物结合在了一起,神奇吧?”

宽宽赞叹道:“太神奇了!它们一定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吧?”

卷龙哥哥点点头,说:“这件玉器是从周代的古墓中出土的,说明那时候蚕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人们把它和龙联系在一起,说明是把它当作神虫在崇拜啊!”

宽宽想起了嫘祖的传说。卷龙哥哥说:“口头传说不能证明什么,而这些文物就不一样了,它们是确凿的证据,证实了中国是丝绸的故乡。”

接着,大家看到了更多跟蚕有关的古代文物,有鎏金的铜蚕,有蚕茧造型的陶罐,有陶土烧成的蚕蛹,还有刻着蚕形图案的象牙杖首饰……

腰机

最早的纺织工具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它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作“腰机”。操作时,腰机的一头固定在人的腰上,一个人坐在地上就可以纺织。腰机虽然很古老,但并没有绝迹,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使用它。

锦的诞生

宽宽一行人沿着丝绸的时光长廊继续往前走,时间到了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忽然觉得眼前一亮:这时候的丝绸纹饰精美,形象生动,色调温润,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卷龙哥哥介绍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丝绸实物,最早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你们看,那时候的织造工艺已经很成熟了。”

宽宽脱口而出:“那时候的人一定穿得很漂亮吧!”

卷龙哥哥笑了:“这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丝绸新品种,叫作‘锦’或者‘织锦’,代表了当时丝绸织造技术的最高水平。它织法复杂,产量很低,特别珍贵,只有王公贵族才穿得起哦!锦到底有多珍贵,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了。绫绢纱绸缎,都是绞丝旁,唯有‘锦’是金字旁,足以说明它贵如黄金啊!”

最名贵的丝绸

凤鸟凫几何纹锦(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藏

在丝绸大家族中,锦是最名贵的一种,号称“寸锦寸金”。锦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战国锦以几何纹和菱形纹为主,不仅是高级衣料,还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它的出现是丝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件几何纹锦发现于湖北省江陵县的马山楚墓,其造型简洁大方,色彩和谐,风格素雅,织工精细,是战国织锦的代表之一。

舞人动物纹锦(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藏

这件织锦同样发现于湖北省江陵县的马山楚墓,是战国时期楚国织锦的代表,展示了当时高超的丝绸生产技艺。

龙凤虎纹绣(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在马山楚墓中发现的刺绣珍品。图案中有龙、凤、虎,造型夸张,绣工精细,反映了战国时期极高的刺绣水准。

宽宽和爸爸对着一段战国织锦出神。这段织锦上的图案很丰富,有成对的神鸟、麒麟、龙、凤,还有一对跳舞的人。更有趣的是,从上往下看,这些图案像是复制出来的,一排一排完全相同。

卷龙哥哥凑过来问宽宽:“你知道为什么这些图案能够重复出现,一点都不走样吗?”

宽宽摇了摇头,爸爸分析说:“如果是手工编织的话,这么复杂的图案,很难保证每一排都编得完全一样,难道那时候已经有了纺织机?”

“您说的没错,那种纺织机叫作‘提花机’,是中国人最先发明的,在汉代以前就有了。”卷龙哥哥解释说,“提花机能够织出复杂又重复的图案,有了它,纺织技术提高了一大截。”

“哇,古代的能工巧匠可真厉害啊!”爸爸不由得称赞。

素纱褝衣和“五星锦”

时光流转,又到了秦汉时期。卷龙哥哥说,这是中国丝绸史上达到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国家政权相对稳定,尤其是汉代施行“农桑为本”的经济政策,使得丝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考古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不少这一时期的丝绸精品。

宽宽和爸爸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发现于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禅(dān)衣。纱衣呈暗黄色,看上去又轻又薄,像透明的一样。卷龙哥哥兴致勃勃地介绍说:“素纱禅衣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轻便、保存最完好的衣服。”

“它的主人一定是一位美貌女子,生前也很爱美。她是什么人啊?”宽宽好奇地问。

“据考古研究发现,她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dài)侯利苍的妻子,称轪侯夫人。”

素纱禅衣(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藏

马王堆汉墓在发掘时,专家发现墓室旁边有一个竹箱,里面装满了主人生前喜爱的时装,其中的素纱禅衣尤其引人注目。衣料为没有染色的素纱,看起来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代表了西汉纱织技艺的最高水平。

宽宽见展板上写着“素纱禅衣只有49克重”,便问:“49克有多重呢?”

“49克啊,差不多是一个鸡蛋的重量吧。现代的丝绸专家为了仿制它,试验了很多次,可仿制出来的衣服总是没有原件那么轻盈。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卷龙哥哥问。

“我觉得,问题可能出在丝线上。是现代的蚕丝不够细吗?”爸爸推测。

卷龙哥哥笑了:“哈哈,还真让您说对了!现代的蚕结出的茧子更大,丝线的粗细和古代不完全一样。专家们钻研了很多年,才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终于织出了差不多重量的纱衣,复制出这件几乎和原件一模一样的衣服。”

宽宽盯着纱衣,用神往的口气说道:“汉代的素纱禅衣这么轻薄,女士们穿上它一定像仙女一样飘逸吧!”

卷龙哥哥大笑起来:“仙女?哈哈,你以为只有女士才会穿透明的纱衣吗?纱衣在当时也是上流社会男士们的潮流服装哦!北齐画家梁子华画有一幅《北齐校书图》,这幅画上有几位胡子飘飘的大学者,穿的可都是透明的纱衣。”

宽宽和爸爸惊得张大了嘴巴:“大胡子男人?全穿着透明衣服?”

卷龙哥哥点头说:“别误会,外面的纱衣是全透明的,为了防止走光,他们里面还穿了系带子的白色内衣,有点像当今流行的吊带长裙呢。”

《北齐校书图》局部

展厅中央立着一台大型织机,许多参观者都在围观。宽宽他们走近一看,发现有两位工作人员互相配合着,正在现场表演织锦。

“啊,汉代织机已经复原成功,可以工作了!”卷龙哥哥兴奋地说,“提花织机在汉代已经普及,可惜没有实物留下来,谁也不知道它的真面目。幸运的是,人们在一座西汉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几台竹木做的蜀锦织机模型。专家们花了好几年时间反复研究,现在终于复制成功了,就是现场这台织机。”

宽宽抬头一看,这台织机足足有好几米高,许多木片像钢琴键一样有序地排列着。再看正在织锦的那位叔叔,他手下有无数根彩色的丝线,让人感到眼花缭乱。

爸爸上前和工作人员交谈了一番,回来后咋舌道:“他们说工作一整天,只能织出两厘米。真不容易啊!”

卷龙哥哥也感慨起来:“难怪古书上说,‘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这下我终于知道织锦为什么那么贵重了,太花费时间了,对纺织技艺的要求又很高。”

成都老官山织机模型出土时的情形

2012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的一处工地,人们发现了一座西汉时期的墓葬。考古工作者在墓底的淤泥中发现了4部织机模型,上面残存着丝线和染料,周围还有数尊织机俑。完整的西汉时期的织机模型,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发现。

成都老官山汉代提花织机复原图

汉代织机已经十分复杂,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才将它复原。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汉)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5年,在新疆尼雅遗址的一处古墓中,人们发现了这块汉代织锦。它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复制“五星锦”

人们发现,“五星锦”在不足50厘米的宽度下,经线达到了上万根,密度非常高。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终于复制出了它的纹饰,但大部分的密度都达不到它的原样。成都老官山织机模型被发现后,人们利用同样的织造技术进行复制,终于使两千年前的“五星锦”重现华丽。负责复制“五星锦”的专家不禁感叹:“我们直到现在,才用汉代时世界最先进的织机复制出了‘五星锦’,可见四川先民曾经创造了多么辉煌的文化。”

宽宽的注意力被织机上的华丽织锦吸引了。卷龙哥哥介绍说:“汉代时,织锦最引人注目,不仅结构复杂,而且纹样、色彩都很有表现力。织机上正在织的是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将两千年前的织机复原,并用来织造两千年前的织锦,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宽宽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名字好吉祥啊!”

卷龙哥哥说:“这是考古学家给它起的名字,因为锦上织有这几个汉字。这块锦,图案中有孔雀、仙鹤、辟邪等各种祥禽瑞兽以及云气纹和代表日月的圆形纹,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汉式图案。它采用了蓝红黄白绿五种颜色,色彩瑰丽。五星锦的工艺也非常精细考究,是汉代织锦的代表。”

爸爸问:“‘五星出东方’,锦上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出征前,都要观天象来占卜吉凶,‘五星出东方’代表了打胜仗的好兆头。这块锦被发现时,形状是一个护膊,是古代战士缠在胳膊上的装饰品。也许是某一次汉军去打仗,把这块锦带到了西域。”

丝绸推动交往与融合

宽宽一行人继续往前参观,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展区。卷龙哥哥提醒大家:“这个时期的织锦图案中出现了很多新奇的内容,比如,有很多原产地不在中原的动物,你们能找出来吗?”

宽宽和爸爸饶有兴致地辨认着。

宽宽找到了狮子,卷龙哥哥说:“狮子大多出自埃及、波斯和印度。”

爸爸发现了大象,卷龙哥哥说:“大象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和印度。”

宽宽又认出了骆驼,卷龙哥哥说:“骆驼是典型的沙漠动物,来自西域啊。”

宽宽有点纳闷:这么多外来的动物怎么都汇聚到一起,出现在了中国的织锦上?

卷龙哥哥说:“汉代时,张骞(qiān)出使西域,使得丝绸之路开通并逐渐繁荣。另外,这一时期政权更迭,少数民族进入了中原,再加上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中外文化交流渐多。因此,世界各国的货物和珍奇动物也来到中国,让人大开眼界。于是,织锦图案中,就出现了来自中亚、西亚的各种动物、植物、神祇(qí)和人物……”

方格兽纹锦(北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盘条狮象纹锦(北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对羊对鸟灯树纹锦(北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幅纹锦于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被发现,它浓郁的西域风格让人印象深刻。织锦上的主体纹饰是塔形灯树,配以图案化的鸟、羊形象,造型凝练,色彩庄重高雅。它是北朝高昌古国时期的织物,又一次证明了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丝绸故事

诸葛亮化干戈为玉帛

三国时期,诸葛亮任蜀国丞相。他不仅在打仗时能够神机妙算,在管理国家方面也非常有才能。他鼓励老百姓养蚕织锦,使蜀锦成了蜀国的摇钱树,丝绸产业成了蜀国的重要经济支柱。

诸葛亮平定西南地区后,希望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化干戈为玉帛。他派人送去药品和蜀锦做礼物,还把织锦的技术传授给那里的人们。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学会了织锦后,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一直到今天,苗族都把五彩锦叫作“武侯锦”,侗(dònɡ)族把侗锦叫作“诸葛锦”,都是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感激之情。

成都以生产蜀锦而闻名遐迩,被称为“锦城”。

开放华美的锦绣传奇

“啊,大唐盛世!”一进入唐代展区,卷龙哥哥就发出了感慨,“如果能穿越回古代,我一定选择去大唐,它大气而华美的气质太迷人了!”

宽宽发现,唐代的丝织品上纹饰多种多样,鸟语花香,花团锦簇,充满生机。爸爸指着一幅唐代仕女图说:“这些妇女的服装很有特点,裙子上有很多大团大团的花朵,色彩也很鲜艳,看上去富丽堂皇,就像你说的大气而华美,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她们来自唐代。”

“你说的大团大团的圆形图案叫作团花纹,它是唐代丝织品上最典型的一种图案。当时流行的图案纹样还有很多种,比如联珠纹、缠枝纹、宝相花纹、几何纹,在一匹织锦上,有时候用单一的图案,有时候几种都有。”

爸爸问:“那时的丝织品有哪些品种呢?”

卷龙哥哥说:“唐代纱的数量很多,贵妇们都喜欢在裙子外披着轻薄、鲜丽的纱衣,贵族男子也穿纱,这些形象从唐代的绘画中就可以看到。另外,锦是唐代最重要的丝织品,开创了‘纬锦’的新织法,能织出更为复杂的花纹和宽幅的织物,所以才有了丰富多彩的图案,形成了华丽明快的风格。所以,唐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代周昉绘制。画中贵妇们身着华美的丝绸衣物,外罩轻纱,更加衬托出细腻而柔嫩的肌肤,个个显得丰腴而华贵。

卷龙哥哥继续描述着唐代丝绸生产的盛况:“唐代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巴蜀地区和江南一带的丝织业最发达,形成了著名的三大产地。官府的大型织造工坊、私人的小型作坊遍地开花,织工们整日工作,丝绸品种繁多,不仅供应国内,还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长安城里居住着不少来自西域各国和日本、朝鲜等国的外国人,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丝织工匠们非常善于借鉴外来题材,从外来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得唐代丝织品的图案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卷龙哥哥告诉大家,唐代最著名的纹样创新大师叫窦师纶,他创制了“陵阳公样”。宽宽不太明白,问:“陵阳公样是做什么用的?”

卷龙哥哥说:“公样相当于设计图,织锦上想要织出漂亮的图案,先要设计,然后织工们根据设计图案进行纺织。陵阳公样就相当于唐代的皇家丝绸设计样稿,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准。”

爸爸问:“那么,各个朝代应该都有类似的皇家设计稿,为什么唐代的陵阳公样会这么有名呢?”

卷龙哥哥说:“陵阳公样部分吸收了波斯纹样的特点,又具有中国特色,不仅引导着唐代的织锦潮流,它的影响还延续到后世好几百年。”

宽宽听得有些神往:“好想看看陵阳公样是什么样子啊!”

卷龙哥哥指着一幅织锦说:“看,这就是典型的陵阳公样。圆形的图案周围是环式花卉或卷草,中间是鸟兽等中国传统动物。简单地说,就是结合了花环团窠和动物纹样的织锦图案,还可以生发出各种变形,产生很多新花样。窦师纶的封号是陵阳公,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设计的花样称作‘陵阳公样’。”

花鸟纹锦(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这件纹锦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的一处唐代墓葬。织锦图案正中为一放射状团花,团花四周分布有几簇小花和绶带鸟,花鸟之间有彩蝶飞舞。纹样繁复,色彩富丽,给人以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感受,是“陵阳公样”花鸟纹锦的典范。

联珠对鸭纹锦(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该纹锦构图繁复,配色华丽,组织密致,代表了唐代艺术吸收融合波斯艺术后的辉煌成就。

爸爸感慨:“唐代人喜欢标新立异,对美的向往无止境,难怪大唐丝绸能够流行全世界呢!”

宽宽突然想起一个问题:“这些风格华丽明快的唐代丝绸,是从哪里找到的呢?”

卷龙哥哥说:“有一个地方号称唐代丝绸博物馆,那里保存了大量唐代丝织珍品,它的发现是一个传奇。”

丝绸故事

法门寺地宫的秘密

法门寺是名声显赫的佛教寺院,到了唐代,法门寺成为皇家寺庙,接受皇室的香火。皇室进献给佛祖的丝绸制品,都是从各地的贡品中精选的上等品,代表了唐代丝绸的最高水平。这些宝贝一直被收藏在寺里,但是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人们以为这些东西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1981年,法门寺佛塔因年久失修倒塌了一半。几年后,人们在维修时发现,寺里竟然有一个地宫。考古工作者进入地宫考察,有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在地宫里,有七百多件盛唐时代的丝绸制品!

这些丝制品中,有女皇武则天的绣裙,还有其他皇帝皇后的服装,它们几乎囊括了唐代丝绸的所有品种以及织金、描金、捻金、印花贴金等用金工艺,简直是一座唐代丝绸的宝库。

大家正听法门寺地宫的故事听得入神,爸爸突然说:“我也知道一个地方,同样是唐代丝绸的宝库,不过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

宽宽说:“咦,奇怪,唐代的丝绸怎么跑到日本去啦?”

爸爸说:“唐代时,日本曾派了几千名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高僧鉴真又东渡日本讲经,所以,两国的联系很密切。或是通过赠送礼物,或是通过采购带回,所以有不少唐代丝织品流传到了日本。”

卷龙哥哥补充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代的对外贸易非常发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丝绸流通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在日本,唐代的丝织品主要保存在奈良的寺庙中,东大寺有个著名的仓库叫作‘正仓院’,那里保存着唐代众多品类的织锦,还有丝质屏风、丝质琵琶套等宝贝,是研究唐代丝织品的珍贵资料。”

红地团窠对鸟纹锦(唐)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团窠联珠对羊纹锦(唐)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紫地狮子奏乐纹锦(唐)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联珠狩猎纹锦(唐)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当丝绸遇上绘画

宋代时,尚文重理的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发达的手工业又把人们对美的理解通过丝绸表现出来,这使得中国丝绸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时的丝绸生产,不仅规模空前,品种大大丰富,形成了一些特色品种,还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一进入宋代展厅,爸爸和宽宽就不禁齐声惊呼起来:“这都是丝绸吗?咱们怎么好像进了画廊。”

他们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幅字画,既有山水楼阁、花鸟人物,又有各种书法作品,果真像是一场美术展。

卷龙哥哥笑着说:“当然是丝绸啦!这叫缂(kè)丝,又叫刻丝,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丝织品,就是把名人字画织到丝绸上。”

大家欣赏着满是字画的丝绸,都赞叹不已。

宽宽不禁问:“这么美的图案,是怎么织出来的呢?”

卷龙哥哥介绍起缂丝的织法:“缂丝的织法跟其他丝绸品种不一样,它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纬丝按照预先画好的图案,但不是全幅连续不断,而是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通经断纬’的织法。”

缂丝《青碧山水图》(宋·沈子蕃)
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中的人物、山水、树木栩栩如生,缂工精细,设色淡雅,具有唐代青绿山水画的韵致。

宽宽和爸爸听得一头雾水。宽宽说:“什么经啊纬啊的,太专业了。”

“哈哈,你要是能记住‘通经断纬’这个术语,行家就知道你是在说缂丝了。”卷龙哥哥用通俗的语言继续讲解,“这种织法特别适合于制作书画,成品的正反面花样、色彩相同,有双面立体感。好的缂丝作品可以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艺术价值比书画原作都要高呢!”

“缂丝织工是不是也是画家?这工艺太难了!”爸爸感叹不已。

“缂丝对织工的要求确实很高,虽然他们不一定是画家,但一定要有很高的美术造诣,这样才能织出作品的神韵。织一幅作品要用几十种、上百种甚至上千种颜色的丝线,织造工艺极其繁琐,费时几个月,有的甚至要几年才能完成。”卷龙哥哥说道。

“‘一寸缂丝一寸金’,真是名不虚传啊!”爸爸说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

大家继续参观展览,陶醉在一片宋风中。爸爸赞叹说:“宋徽宗赵佶(jí),兼有皇帝和艺术家的身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你们看,用他的画作织成的缂丝作品,简直就是艺术品中的瑰宝啊!”

丝绸故事

缂丝名手——朱克柔

朱克柔,南宋云间(今上海松江)人,宋高宗时期的缂丝名手。她以缂丝和绘画见长,擅长表现花鸟虫草题材。在她的缂丝作品中,人物、花鸟均十分精巧,晕色和谐,清新秀丽。后世赞叹她的作品古淡清雅,有胜于国内诸名家的风韵,有运丝如运笔的绝技。当时,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争相抢购她的作品,连皇帝也专门派人大加搜罗,可见其影响之大。其传世作品《莲塘乳鸭图》《山茶》《牡丹》等,缂工精细,风格高古,形象生动,是南宋缂丝中的经典之作。

缂丝《莲塘乳鸭图》
上海博物馆藏

缂丝花鸟图轴(宋)
故宫博物院藏

图轴以宋徽宗赵佶的画稿为粉本。采用繁复的技法将花叶的晕色、鸟羽的纹理表现得惟妙惟肖,使得所缂物象线条柔美,色泽鲜丽,较好地表现了原画细腻柔婉、高雅华贵的艺术风格。

卷龙哥哥说:“宋代时,从皇帝到官员、文人,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他们的审美观念影响下,宋代丝绸的图案纹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和唐代的完全不同。”

宽宽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唐代的华丽,宋代的雅致。”

卷龙哥哥说:“你的感受很对。宋代丝绸上的图案流行写实风格,清淡自然,庄重典雅,还增添了几何纹样、花鸟鱼虫以及植物等新题材,光是花卉就有将近二十种呢!”

宽宽指着一幅缂丝画问:“这个骑马打猎的人,穿着厚厚的袍子,胳膊上架着猎鹰,好像是在北方的雪地上狩猎?”

卷龙哥哥夸奖宽宽爱动脑筋。他说:“我们眼前的这几件丝绸和刺绣,它们来自宋代时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现在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的丝绸图案有北方的动植物,常见的有松树、仙鹤;有他们的生活场景,比如骑马打猎的情景;还有的反映了他们的信仰,比如唐卡……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卷龙哥哥指着一幅画说:“看,装裱用的这种丝绸叫作宋锦,是宋代最著名的丝织品。它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而且质地结实,柔韧性非常好,除了能做服装,还特别适合用来装裱书画。宋代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从此苏州逐渐成为丝绸名城。”

卷龙哥哥又给大家讲起了宋锦的故事。

丝绸故事

宋锦重现

宋锦在宋代盛极一时,后来朝代更迭,战乱不断,宋锦艺人消失了,宋锦的织造技艺也就失传了。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得到了一批宋代书画,都是用宋锦装裱的,非常高雅别致。

这位绅士天天对着那些字画琢磨,为宋锦的失传而叹息。有一天,他灵机一动,把装裱在书画上的织锦揭下来,让苏州织户照着花样去织造,还进一步做了工艺上的改进。这么一来,宋锦就在苏州重新焕发了生机,名气更加响亮,被称作“宋式锦”。现在,我们见到的宋锦就是宋式锦发展而来的。

柿红盘绦朵花宋锦(明)
故宫博物院藏

在纺织工具方面,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高楼提花绫机等生产工具,为后代的生产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关于丝绸生产的著作。如诗人秦观写了本《蚕书》,虽不满千字,却是世界上第一本讲养蚕缫丝的学术专著。其他还有陈旉(fū)的《农书》、楼璹(shú)的《耕织图》等,都有表现当时丝绸生产的内容,为后代研究宋代丝绸生产和织造技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南宋《蚕织图》(局部)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宋高宗时期,翰林图画院依据楼璹的《耕织图》,摹画其中蚕织部分而成《蚕织图》。该画作为一幅长卷轴,共画有24个场面。画中细致描绘了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到“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的整个生产过程。

奢华的织金锦

元代时,来自草原的蒙古贵族喜欢将金线织入锦缎中,成为金光闪闪的织金锦。当时有一种叫作“纳石失”的织金锦,最受皇家喜爱,常常装饰在贵族们的服饰、鞋帽、马车座轿上,几乎成为元代皇家丝绸的象征。

宽宽说:“纳石失,这个词听上去好奇怪啊!”

卷龙哥哥点头说道:“这是个外来词,是按照波斯语的读音翻译过来的。这种织金面料是从古代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中亚和西亚流传过来的,制作纳石失的匠人也大多出自那里。”

宽宽突发奇想:“马可·波罗是元代时来到中国的,他一定见过这种纳石失吧?”

“当然见过。”卷龙哥哥接着说,“马可·波罗在中国受到皇家和官员们的隆重欢迎,他惊叹于纳石失这种贵重的织金锦,特意写在了游记里。中国丝绸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说杭州是全世界最富庶繁华的城市,城里大多数人浑身绫罗,一身锦绣衣裳。”

纳石失织金锦靴套(元)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听着卷龙哥哥的介绍,宽宽仿佛看到了那个朝代金光闪闪的繁华身影。

龟背团龙凤纹
纳石失佛衣披肩(元)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很重视丝绸生产,政府设置了庞大的官营织造体系,开办大量官营作坊,集中大批优秀工匠,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生产。

卷龙哥哥说:“从今天来看,元代的科普工作做得非常好,出版了《农桑辑要》这样的科学著作,以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这部书里,种桑和养蚕的内容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官方编写农书,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本书当时在全国发行,仅在浙江就印发了一万多部,影响非常大。”

爸爸说:“编写农书来推广技术,这确实是个创新哦!这个时期,在纺织工具方面有什么进步吗?”

卷龙哥哥说:“工具也有创新。北方和南方本来都各有丝绸产业,元代时,地域限制被打破,南方和北方互相学习缫丝技术,取长补短,技术开始结合统一。明代时,形成了全国通用的方法,一直流传后世。”

农学著作

元代时,除了官方编撰发行的《农桑辑要》,还有很多民间著作,总结推广农桑生产知识,传播农业新技术,例如王祯的《农书》。这本书系统总结了元代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其中包含了蚕桑纺织等重要知识。

缂丝《八仙拱寿图》(元)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的缂丝工艺基本沿袭传统的技法,但在用色、纹饰方面则更繁复,富有变化,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缂丝《八仙拱寿图》高100厘米,宽45厘米,用十余种色丝,运用多种技法,在白色丝地上织出八仙及南极仙翁的形象,表现了八仙祝寿的主题。人物神采飞扬,服饰飘逸,很有感染力;在工艺上,缂工精细,配色典雅,为元代杰出的缂丝代表作品。

华服和百科全书

卷龙哥哥问大家:“在你们的印象中,最高级的丝绸衣服是什么?”

“那还用说,皇帝的龙袍、皇后的凤袍呗!顶级的面料,精工细作的手艺,古装里的巅峰啊!”爸爸不假思索地回答。

正说着,一件明代龙袍复制件赫然展现在面前。

龙袍是从明代皇家陵墓定陵中出土的,在地下保存了三百多年,出土时原件已经破损,丝绸专家们花了几年时间才复制了一件。龙袍用绛红色织锦做成,非常华贵精致,上面布满了彩色纹饰,有五彩龙、仙鹤、灵芝、金色正楷寿字……宽宽和爸爸想数一下龙袍上的龙有几条,眼睛都快看花了,更别说找齐那一千多个寿字了。

宽宽仰头仔细凝视,好像听到龙袍在说话:“看我,九五至尊的天子!”

罗地洒线绣百子戏女衣(复制品正面)

原件发现于北京定陵,是明孝靖皇后的常服,因为衣服上绣有一百个童子而得名。这一百个童子形象活泼可爱,打破了皇家御用的威严,创造了清新自然的民间情趣。

罗地洒线绣百子戏女衣(复制品反面)
北京定陵博物馆藏

看完龙袍,宽宽又看到了几件官服。宽宽指着展柜里官服旁边的小块织物说:“卷龙哥哥,这些像手帕一样的是什么东西?”

卷龙哥哥笑了,说:“这可不是手帕,这叫作补子。你看过古装电视剧吧?明清时期大臣们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都有这样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代表了他们的官位。”

“哦,我想起来了。”宽宽低头看那些补子上的图案。

卷龙哥哥提醒宽宽仔细看:“官位不同,补子上的纹样就不同。飞禽图案的,是文官的补子;猛兽图案的,是武将的补子。不同图案代表不同等级的官位,一目了然。”

宽宽说:“有九品官位,就会有九种飞禽和九种猛兽图案吗?”

卷龙哥哥说:“那当然了。补子上的图案在明代时已形成了定规,一品文官的补子上绣的是仙鹤,一品武官的补子上绣的是麒麟。补子不光中国有,后来还流传到越南、朝鲜等国家呢。”

补服

补服,就是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补子的官服,上绣不同的飞禽走兽,表示不同的官阶。早在唐代,动物纹样就被用来表示官阶品级。到明代初期,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官服图案。至清代,不同品级的官员身穿补服成为定制。

按《大清会典》规定,清代文官用飞禽图案、武官用走兽图案缀于补服前后,具体为:文官一品为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xī chì),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穿错补服,可是杀头的死罪哦!

缂丝锦鸡方补(清)故宫博物院藏

补子上部为五彩祥云衬托着红日,下部为海水江崖纹。一只展翅的锦鸡独立于海中礁石上,回首遥望红日。

纳锦绣白鹇纹圆补(清)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用精湛的刺绣手法描绘了白鹇振翅欲飞的状态。外围一圈采用蝙蝠与寿字的图案,代表长寿福泽。蝙蝠谐音“福”,寓意吉祥。

明代时,官府加强了对丝绸生产的管理。明代的丝绸生产和贸易非常发达,丝绸品种繁多,织造工艺、纹样、染色技术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这种环境下,江南地区形成了众多繁华的丝绸重镇,同时,明代科学家们对织造业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卷龙哥哥如数家珍,向大家介绍起明代的科学著作。

“李时珍,大名鼎鼎的药圣,他在《本草纲目》中对桑树的品种做了科学分类。还有一位科学家叫宋应星,他写了《天工开物》,这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全世界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宽宽问:“综合性著作是百科全书吗?”

卷龙哥哥说:“可以这么说,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呢!”

爸爸问:“这本书介绍了养蚕和丝绸织造吗?”

“那当然,《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卷本,介绍了当时的蚕种新品种的培育,记载了纺织机械、植物染料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卷龙哥哥又对宽宽说,“这部书还有插图呢,小学生也可以看看。”

《天工开物》内文图

丝绸重镇

明代江南地区的丝绸业极其繁荣,形成了苏(苏州)、杭(杭州)、松(上海松江)、嘉(嘉兴)、湖(湖州)五大丝绸重镇。一直到清代和近代,丝绸业都是江南地区的重要产业。

皇家珍藏

清代废除了官营丝绸匠籍制度,工匠们可以在作坊中自由流动工作,因此,丝绸业更加繁荣,丝绸品种更加繁多。当时丝绒织物大量流行,云锦盛极一时。

这一时期,江南是全国丝绸业的中心,在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了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纺织品的皇商,就是鼎鼎大名的“江南三织造”。其中,在南京的这家叫作江宁织造(当时南京名为江宁)。

卷龙哥哥说:“有一位姓曹的官员,担任江宁织造这个肥差二十多年,家里富得流油。他有个孙子,名叫曹雪芹……”

宽宽叫起来:“我知道我知道,他写了《红楼梦》,这本书可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里最有名的一本呢。原来他家是丝绸世家啊!”

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位于江苏南京,在清代江宁织造府原址上修建。

“有这样的家世,难怪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对人物的服饰描写得那么细腻生动!”爸爸感叹起来。

卷龙哥哥接着说:“清代时,南京最著名的织锦品种叫作云锦。云锦织造精细,图案精美,元、明、清三代都是专供皇家御用的高档丝织品。”

宽宽问:“云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和云彩有关系吗?”

“因为它美呀。云锦的原料除了上好的蚕丝,还运用了金丝、银丝、孔雀毛等名贵材质,织成之后,灿若云霞,所以人们直接称它为云锦。它和蜀锦、宋锦并称我国的三大名锦。”卷龙哥哥回答。

墨绿地加金缠枝莲花纹妆花缎(清)
南京云锦研究所藏

“那现在人们还会织云锦吗?”宽宽很好奇。

卷龙哥哥说:“云锦这种古老的手工技艺无法用现代机器来实现,至今都是用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所以传承到了现在。这也正是它珍贵的原因之一。”

三大名锦

云锦、蜀锦和宋锦,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它们的织造技艺同时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云锦,四大名锦之首,产地南京,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色泽光艳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

蜀锦,三大名锦中最古老的锦,以产于蜀地而得名。盛产于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

宋锦,最早出现于宋代,主要产地在苏州,因此又被称为“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广泛用于室内装饰、书画装裱。

从凋零到再度繁荣

丝绸业的发展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饱受战争创伤的近代中国,曾经辉煌的丝绸业逐渐凋敝,虽然有识之士创办了不少现代纺织学校、纺织厂,使得技术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仍难以挽回这个行业衰落的命运。

直到新中国成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丝绸业终于又重现辉煌。卷龙哥哥自豪地说:“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和出口国。古代名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三大名锦各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传承人,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千百年前的丝绸精品。”

巨幅云锦作品《万寿中华》作者:郭俊团队南京云锦研究所制作及收藏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而作。作品中碧海蓝天,彩霞生辉,象征中华各族儿女的56只丹顶鹤当空起舞,象征民族振兴崛起的巨型龙船迎着冉冉升起的红日乘风破浪,驶向美好的未来。

外婆的嫁衣

参观完博物馆,跟卷龙哥哥告别后,宽宽和爸爸直奔外婆家,周末是他们全家团聚的日子。

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着晚饭,聊着天,宽宽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白天在博物馆的见闻。当听到展品中有龙袍时,外婆显得非常激动,她对宽宽说:“咱们家里也有一件宝贝,等会儿拿给你看!”

晚饭后,宽宽迫不及待地跟着外婆进了卧室。妈妈帮外婆打开一个古色古香的红木箱子,取出一个包袱。外婆小心地打开,原来是一件大红色金丝绣花中式上衣和一条大红色绸缎绣花长裙,鲜亮的衣服让整个卧室都充满光辉。宽宽满眼惊奇,想不到家里就藏着宝贝,不禁惊叹起来:“外婆,这是表演用的戏服吗?”

外婆说:“这可不是什么戏服哟,这是我当年的嫁衣,是我的妈妈你的太姥姥耗费很多心血制作的。你们说这算不算宝贝?当年,你太姥姥亲口告诉我,说这件嫁衣可不同寻常,找了城里最好的裁缝、最巧的绣娘,用了最好的织锦缎、最好的绣花线,做了整整一年才完工。”

身着丝绸婚服的新娘

中国人在婚礼和节日庆典等隆重场合,常常会穿传统的丝绸礼服。传统的结婚礼服用名贵的织锦缎、素缎等丝绸面料制成,上面绣着龙凤、牡丹等吉祥的图案,充满喜庆色彩。

宽宽欣赏完外婆珍藏的宝贝,又溜进外公的书房,想看看外公在做什么。原来,外公一个人躲在这里安静地作画。他画了一幅扇面,白色的真丝扇面上有几朵红莲,几片墨色荷叶,上面题诗两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宽宽一看就很喜欢。外公说:“你也可以来画两笔,咱们祖孙俩合作完成这个扇面吧!”说着把毛笔递给他。宽宽思索了一下,小心地在荷叶下添了两尾小鱼。

外公一看,拍手叫好,说:“好一个‘鱼戏莲叶间’!”就这样,一面颇有中国韵味的绸扇做成了。

丝绸与艺术

古代的中国画家用丝绸当画布来创作,留下了不少艺术珍品。另外,传统中国画的装裱要用到绫、织锦等辅料做装饰,这些装饰都提升了画作的艺术价值。除此之外,丝绸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艺术美感。

西湖绸伞

堆锦

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