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探洋(“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海洋里的人类风景

李炳银

据现今科学研究,生命是从海洋生成并起步上岸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文化的根本源。可是,因为海洋辽阔,风浪汹涌,环境复杂,一直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研究,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阶段,也还似乎是表层和浮浅的。所以,“耕海探洋”,既是一个伟大的目标追求,也会是一个艰难曲折和充满诱惑与欢乐的过程,更是一个展示人们的智慧、毅力、精神、性格和情感的巨大舞台。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家走向海洋、文学与人们认识探究海洋的活动紧密联系,就是富有广阔前景和不断展示新景观的有益活动,需要给予赞赏和期待!

近些年来,当代作家许晨自2014年6月登上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工作母船“向阳红09”船,开始深入采访,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此后又跟踪追访我国不幸失踪的当代单舟单帆航海探险家郭川的生命事业历程,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郭川的海洋》;到2018年7月登上“科学”号出海,现场观察感受和描绘我国海洋科学调查的情景,创作出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耕海探洋》,许晨已经在这个海洋文学创作的平台上精彩展现多时,并且有很好的收获了。这是他继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之后,又一部成功的海洋纪实文学新作,非常值得祝贺与肯定!

关于海洋的文学创作,此前国内外都有不少,但多数是源自于想象的神话传说和小说、童话作品。这些作品写到了海洋的神秘奇异、海洋探险、海洋丰富多彩的存在等丰富情形,对于普及传播海洋知识有很大价值。但是,在面对浩瀚神秘和诡异丰富的海洋对象时,这些文学的感受表达,显然因为作家自身的局限和人类对海洋认识了解的肤浅而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也有一些探险家闯荡海洋,探求神秘的行动记录,可是也因为当时各项条件的简陋而过于稀少与零碎简单。因此,伴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持续走向海洋的脚步加快,认识海洋和主动以文学的方式表现人类的海洋科学考察活动,将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和新鲜意义的文学创作领域。许晨在这个领域率先有为,或许会成为一个出征的号角,让更多的人产生方向的意识,对丰富和推动中国的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学创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耕海探洋》,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海洋文化研究和科学考察现场见闻感受,真实书写的文学报告。作者巧妙地以“科学”号的一次实际考察过程为经,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发展历史为纬,在经纬两条线的交织互动中,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海洋科学考察情形,做了清晰而又形象生动的梳理描述。这在报告文学文体上也是有所创新的。“科学”号的出现,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研究由近海走向远海大洋,由落后进入先进的一个标志。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是一个海洋大国。虽然存在着很丰富的有关海洋的神话传说,明初还有过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辉煌壮举,可是后来在封建王朝的躲避推却中,却自我禁海数百年,造成与海相背、人为封闭的局面,疏远了与大海的联系,对海洋的调查研究更无从谈起。这是民族委顿悲哀的历史,也是导致我们的海洋海权意识淡薄和研究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破除海禁,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海疆保卫和海洋研究利用还只能够是“在近海打转转”,时常有着“望洋兴叹”的遗憾。可是,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著名胚胎学创始人童第周在“童鱼”培植、海藻学奠基人曾呈奎在海藻植物培育、郑守仪先生在有孔虫研究等领域,都获取了世界性的领先成果。尽管如此,还是应当承认,在对海洋的科学研究等很多方面,我们是落后于世界领先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科学昌明,技术提高,相关海洋研究的战略性举措也随之展开落实。“科学”号科考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立项建造并投入使用的。这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先进水平的科考船,为中国的海洋调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海洋科研由近海奔赴大洋具有了条件和可能。许晨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家协会委托,随“科学”号出海采访体验,在船上的所见所闻,都在真实地呈现这个新的海洋研究平台上的精彩情景。作者用“日记”的形式陆续描述的很多现场和人物行为,其真实新颖和生动形象感非常突出,使人感奋。像调查“海山”热液的情景,最初获取“可燃冰”资源的欣喜,像在南京全运会前用海洋科学手段消除“蓝藻”泛滥的情形,年轻海洋科学家周慧走上中央电视台《开讲啦》专栏节目等,都十分的令人感慨和感动。海洋研究的这些现实的创新成果,是对落实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提出的“耕海探洋,唯真求实,博学创新,厚德致远,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信念目标最好的注释。大洋和深海,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的主战场。

《耕海探洋》在对“科学”号的现场精彩描述的同时,作家结合海洋调查研究的新鲜内容,用纬线串联的方式,对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探险调查历史和中国海洋研究的历史内容,给予了简练清晰和形象个性的叙述,向人们展示了全局和历史的深入与丰富。这里既有中国《周易》“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致远以利天下”的记述,也有西方哥伦布、麦哲伦、汤普森等探海人的冒险行踪。有西方“挑战者”号、“勇士”号、“羚羊”号、“极地”号等科考船的历史航迹,也有新中国“金星”号、“实践”号、“科学一号”的前世今生等。但最充分丰富的还是中国海洋研究所从第一任所长童第周到曾呈奎、孙松、王凡等所长,毛汉礼、郑守仪、刘瑞玉、秦蕴珊、吴尚懃、娄康后、王荣、纪明侯、侯保荣、胡敦欣、张福绥、杨红生、李乃胜、俞志明、曾志刚、徐奎栋、周慧、张鑫、王敏晓等新老科学家,伴随海洋研究所发展的岁月各自在不同领域开拓创造的动人内容。像曾呈奎、毛汉礼等宁愿放弃国外优渥生活,选择回国贡献、放弃荣誉地位并经历曲折而不悔进取的精神性格、民族感情;像胡敦欣、娄康后、张福绥在海流、船蛆防除、扇贝养殖等课题研究的创新收获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和坚毅性格及国家情怀等,都十分令人感动和尊敬。这些充溢着满满的精神品德和情感、专业内容的各种人生命运故事,充实和成就了《耕海探洋》这部报告文学的温度和内涵,丰富而质地纯美。中国海洋科研在海洋调查和科学课题研究创新,在科学地利用海洋资源,追求“海洋农牧化”的道路上成果丰硕,在这个从近海沿岸的活动经历艰辛曲折到如今挺身走向大洋深海,向更加丰富神秘的海洋领域探析的伟大迈进过程中,非常真实具体生动地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历史递进,以及海洋科学家们的心灵精神和国家使命担当情怀。所以,这种凝结在一个科学部门和很多科学家人生事业中的不凡历程,就很分明地反映着中国不断走向海洋深处的道路轨迹,富有历史的价值意义。而在这个地方,长于写实表达的报告文学拥有了丰厚的基础支持,《耕海探洋》也因此很好地表现了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个性特殊作用和现实历史力量。

许晨是一个有激情和担当的作家,富有社会建设性和人文情怀。这次,他宁愿忍受在大洋上颠簸晕船的痛苦,身临现场观察采访,因此《耕海探洋》中的很多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和作者的直接感受,就真实地表达出科研现场的浓烈氛围和动人情趣。那些乘风破浪深入远海大洋的艰辛情景,不少很难再经叙述呈现的内容,就得以鲜活地保存,具有了生动感人的力量,不愧人们称他为“海洋作家”。当然,相比于对科学家命运起伏的描写,这种科研历程的描述文字如再多展示些丰富的细节就更好了。

《耕海探洋》是报告文学伴随我国深入大洋远海,以现代科技手段调查研究海洋情形的开“先河”作品。其中关于人类走向海洋的很多传奇经历,中国由“望洋兴叹”到深海扬帆的现实表现,中国在海洋调查和科研过程中几代科学家的使命担当和智慧追求、坚定意志品格等,都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文学书写。这种文学对大海行者的观察思考和艺术描绘,很好地丰富了文学的天地内容,使作品具有了大海的气息和波浪翻卷的景象,为发展我国海洋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感谢所有从事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人们,感谢作家许晨!

2019年春天写于北京

(本文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学感知集》《小说艺术论》《国学宗师——胡适》《生活 ·文学与思考》《当代中国报告文学流变论》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