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兵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不是所有管理方法都算得上“兵法”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市场中充满着竞争,而竞争犹如战争,有拼杀,有智取,有合作,有兼并,因此很多战争法则可以用于商战。这本不无道理,但是把战争法则等同于企业管理就失之偏颇了。诚然,企业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竞争力,现在众多的管理方法都是针对企业的特定问题,如营销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而相当多的管理方法是力图寻找一个问题的最优解。但是,战争不是寻找最优解,因为战争是破坏力最大的解决问题方式。现在人们的共识是:战争是外交政策的延续,也就是说战争是在与对手不能达成外交协商时才采用的进一步措施,并且中国兵法的目的是促进外交,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不是持续地进行战争。因此,对于各种管理方法,我们需要有所区分,哪些是用于“外交”,即促成内外部多方合作,寻求“最优解”的;哪些是用于“战争”,用牺牲更多成本的方式追求风险利益,寻求“极大值”的。

对外用兵最直接的目的是维护领土的主权,这是惠及子孙万代的最大利益,所以很多国家都会声称,国家领土再大也没有一寸是多余的。但是,必然会付出许许多多生命的代价,这种损失是无可挽回的。任何一件事情做错了大部分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只有一次,因此追求极大值的付出也是极大的。这就让我们想到很多企业搞的“内部竞争”是否值得?“内部竞争”诚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的火苗放到内部要有一定的制约力,避免熊熊大火对自身企业资源的伤害。如果内部竞争是有一定的差异化的,例如A团队做手机,B团队做电脑,看谁被市场接受得更好,这样是有益的,但如果两个团队都做相同的产品,虽然可以逼着一方更加努力,但失败的一方也消耗了公司一半的资源,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牺牲。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很多企业仍然普遍采取这种方法,称之为“试错”。

“试错”当然也是成功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例如很多发明创造背后必有无数次失败的实验,但是否把追求“试错”作为一种企业思想,对企业管理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之所以存在“试错”现象,是因为规划的成本太高,在工作没有开展之前就要假设很多异常情况,如果这种假设没有发生呢?岂不浪费了很多规划的精力!因此,“试错”的思想就是先行动,在实践中发现异常情况,再反过来修订方案,虽然存在事后反复迭代的成本,但是总成本未必高。实践这种运营思路的企业有很多,例如腾讯在开发微信软件的初期,并不确定是否能够成功,于是让三个团队同时进行研发,哪个好就用哪个,一切资源都要倾向于这三个团队。最后,广州做E-mail的张小龙团队最先开发出来了,并且用户体验最好,他这个团队胜出,另外两个团队被淘汰。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也是在内部成立若干创业小微,由他们自由发挥,谁能闯出一条路子,公司就继续支持谁。凡此种种,虽然有一部分资源浪费在失败者身上,但总比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好吧。

但是,如果用这样的思路去开发芯片,那就九死一生了。因为一个芯片的流片(试产和测试)成本极其高昂,一个小小的设计错误就可能导致数百数千万元的资金打了水漂。对待芯片设计,就是得像对待战争一样,只有孤注一掷,背水一战,没有侥幸之道。1991年,华为的第一款芯片是任正非借高利贷开发出来的,他在6楼的办公室对着员工说:“新产品研发不成功,你们可以换个工作,我只能从这里跳下去了!”所幸的是一次流片便成功了,这款芯片成为华为走向成功的起点。否则,华为这家公司早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绝没有今天的辉煌。

其实华为这一路走来,一直是在钢丝上跳舞,每一步都充满惊险,而每一次成功都源于对自己极为严苛的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华为在2000年前后因为市场热度而分散资源去做小灵通和CDMA98,就不能把3G做到国际水平,进而走上国际化之路;同样,如果不是在1999年拿出几乎一年的利润向IBM“交学费”,那么也学不到过硬的管理方法。也许正是因为任正非经过军队的洗礼,才会带出一家军队一样的企业,每到关键时刻敢于破釜沉舟,用军事标准要求自己一战必胜。所以,我们研究华为的管理方法,不能离开这种军事化特征。否则,无论如何学习华为,首先在气势上就相形见绌,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这里说的“军事化”并非要求动作标准的军容,也不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军纪,而是针对管理方法,即用一种类似战争指挥的方法管理企业。战争指挥和管理之法自古称为“兵法”,所以我们这里也用“兵法”这个词来形象地解释华为“军事化”管理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说是华为管理的一块基石,体现在华为管理的方方面面,先列举几个方面简单说一说。

首先,华为兵法强调的是质量高于一切。简单讲,就是一次性把事情做正确。正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客户给我们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因此,必须把质量的要求带入企业的各个环节——不仅仅是生产环节,也包括研发、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华为的质量工作(如质量保障岗位)不仅仅在生产部门、研发部门,也涉及销售部门。不仅如此,质量工作能够做得好的更深层次原因不在于最后一关,而是前端要做好,要有流程保障,以及团队协作、共担责任的机制。抓住质量这个目标才能够带动整个企业的深层管理。战斗的胜利不取决于战场的拼杀,胜利者往往事先布好了战局,并提前做好了一切的准备。

其次,兵法重“将”更重“兵”。我们看到的关云长一战定乾坤往往只是故事里的事,实际的战争靠的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平时积累的作战和协作经验是保持战斗力的根本。华为的成功包括集体领导的法则,也包括企业文化熏陶下组织部门间的合作。这一点与很多企业是不同的,很多企业摆脱不了对关键人物的依赖,甚至很多管理方法也是强化个人领导力,这些是不符合“兵法”原则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

再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用在兵法上也同样适用。很多人眼中的商战只是在销售上的拼杀,但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大量的士兵退守后方,用远距离精准打击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的伤亡。在很多企业高呼市场第一、客户第一的时候,华为走的是“技工贸”路线,投入大量资金不是搞客户关系,而是研发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贸工技”与“技工贸”两种不同的路线背后是对“最优”和“极优”的追求,“贸工技”主张优先满足客户现有的需求,哪怕产品是拿来主义的也行,只是当下的最优。但极优往往指下一个最优,因为历史的坐标总是在移动,谁先抢先一步,谁就取得胜利,这也是兵法的原则。

作为开篇,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华为兵法的所有特征。我们只要明白一点,华为的管理方法有其灵魂,在学习华为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个“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