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六招让孩子积极主动写作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教育的因果

因果定律,也称因果法则,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它是指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成功或失败,都并非偶然,而是因果关系使然。

和苏格拉底同时代的两位东方哲人——佛陀和老子,同样用因果关系描绘世界万物的规律。

坐在树下的牛顿,被苹果砸中了脑袋,他没有抱怨自己真倒霉,而是苦苦思考苹果不往天上飞而往树下落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

在因果定律上,无论东西方的哲学家,还是科学家,惊人一致地认可它的必然。

教育学就是因果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个孩子在火车座位上,用脚不停地踹前排的椅背。母亲看到了,不由分说,抬手啪啪就打。观者纷纷鼓掌叫好:“这个妈妈做得好,现在不教训孩子要懂规矩,将来长大了不守规矩就要被别人揍。”

孩子干扰了别人,这确实是一个不好的“果”,但“因”呢?“因”是母亲并没有在上车前就教会孩子在火车上哪些事不能做,打扰到别人不好。既然“因”出在母亲身上,她为什么不打自己呢?道理不言而喻。

那个被打的孩子会因此开始守规矩吗?心理学告诉我们:不会。因为他受了皮肉之苦,心智进入防御和委屈的模式,他的所有注意力都是“我疼”“我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好难过”;而不是“我该遵守什么样的规矩”。

事实上,成年人中那些不守规矩的人,多是童年没有被尊重,没有接受真正教育的人。他们在打骂声中长大,他们学会的只是用打骂解决问题,用暴力发泄情绪。

正确的做法很简单,母亲平和地向被干扰的人道歉:“干扰到您了,十分抱歉。”然后,母亲温柔地对孩子说:“宝宝,对不起,妈妈错了,妈妈上车前忘了告诉你,火车上有一些规矩,比如不能踢别人的椅子,那样别人会很不舒服,你看,妈妈要是这样不停地推你的椅子,你是不是也感觉不舒服了?咱们以后不打扰别人就好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感受到的是爱,是温暖,他的注意力自然放在了坐火车的规矩上,很容易学会。

家长看到孩子身上某个坏毛病(“果”),就直接训斥,甚至动手,却从来不思考造成这个“果”的根因是什么,其核心就是家长不懂因果思维。而在项目老师的这部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教育因果的思考,十分值得学习。比如在让几乎所有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方面,项目是这么讲述的。

我有时也会忍不住催女儿心心赶紧去学习,言语中常不自觉地带着不满情绪。后来我发现,越这样催她,她越不开心,越会在写作业过程中磨蹭。我忍住不催她,也许她磨蹭10分钟才想起写作业,如果这时我送上一句鼓励,“今天不错啊,妈妈没提醒,你就知道主动写作业了”,孩子就会更有信心,写作业时会更努力地做好;如果她发现自己写作业时间太长,没时间玩,也会请求我与她一起想办法进行时间管理。

前者就是负循环——家长催促,孩子反抗,家长不再信任孩子,只能再次催促。

后者是正循环——家长等待孩子积极主动(或被简单提醒一句)去做事,孩子迈出一小步,家长就进行鼓励;受到鼓励,孩子有动力做得更好;因为孩子做得好,家长更信任孩子!

亲子互动模式是负循环还是正循环,差别就在于家长是否从内心相信“孩子也希望把事情做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能否敏锐地发现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并及时予以鼓励。

人性是复杂的,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孩子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更多地看见孩子“天使”的那一面,孩子就有动力做得更好,展现更多的美好;如果我们不断激发孩子“魔鬼”的那一面,孩子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恶性循环。

教育不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更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教育只是爱与被爱的关系。掌握因果定律,放弃对结果的执著,在“因”上努力,才是道法自然。

在孩子的学习上,混淆边界,越俎代庖,是当代父母的常见问题。催促,指责,包办,从来不能收获一个自动自发爱学习的孩子,它只能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守住父母的边界,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不能真正理解“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就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爱与自由的口号谁都会喊,但一做就干反教育常识的事比比皆是。项目老师的书写得很细,孩子的心理,家长的反思,汇流成有知有行的操作方法。

谁不是第一次当父母?难能可贵的是,项目老师是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母亲,这包括不断研读经典教育心理学著作,不断实践复盘。

从来没有完美的小孩,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孩子当作一个问题,才是父母真正的功课。这个功课需要父母的耐心、细心和稳定的情绪。无疑,项目老师给广大父母展示的这门功课怎么做,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郎世溟 尹建莉父母学堂总编辑

2022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