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岁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帛画

帛画,非常惊艳非常瑰丽,蕴含着远古的信息,一直令我十分神往。

机缘凑巧。2020年初秋,应嘉兴市新塍镇政府和中国当代帛画第一人穆益林先生之邀,我有机会走进了千年古镇新塍。

凡绢、纺、绫、绉、绸等未经染色织绣的丝绸,在中国古代称为帛。在帛上绘画称为帛画。丝绸有5000年的历史,帛画有3000年的辉煌。

今天用“丹青”代指绘画。丹青的原意是指帛画,指画帛画的矿物质颜料:丹砂、青雘。远古没有纸,只有丝绸;没有笔墨,只有丹青。

为了更好理解帛画是在素色丝绸上绘画,简单说一说锦和缂丝。严格地说,锦和缂丝不属于丝绸,它们是丝绸的顶级精华。锦为金加帛,帛中之金。锦作织绣,缂丝亦织绣,锦绣入怀高门大户,缂丝绣进贡皇宫蟒袍。这两种丝绸极品本身就是织绣作品,织绣过程中已完成了绘画图案。

帛在古代非常高贵,是宫廷用品,主要具有祭祀功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的玉和帛都是祭祀用的,“化干戈为玉帛”,说得很清楚,除了祭祀,两国间签订和平协定时都以玉帛作为信物交换。

老百姓不能穿戴丝绸,只准使用麻布,故称“布衣”。

远古时代只有丝绸,所以只能帛画。目前,发现最早的纸本画是在新疆出土的西晋作品。因此可以说,西晋以前的中国画都是帛画。

到了唐代,纸已大量使用,于是有人开始在纸上绘画。唐代宫廷有人统计宫中藏画时,面对新出现的纸质画作,为了分类,首先提出了“纸本”概念,以区别于大量的帛画。到了宋代,纸质画已占半壁江山,于是又有人将绢、绫等丝织物上的字画归类为“绢本”。从此,“纸本”“绢本”作中国画的分类名词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最早的帛画发现于商代古墓。最精美的帛画是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5幅西汉作品。楚汉帛画创造了古代中国画艺术的巅峰,民族瑰宝,享誉世界。

从丝绸再向上追溯,不得不说到先人的蚕图腾。小小的蚕宝宝,吐丝作茧成蛹,然后破茧化蝶重生。多么神奇!仔细想想,蚕是不是有如凤凰涅槃一般?凤凰涅槃是传说,破茧化蝶是现实。小小毛虫化作彩蝶,吐丝纺织衣被天下。如此伟大,先民当然顶礼膜拜。

我想到了李白的《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从“教民养蚕”的蚕丛、“教民务农”的柏灌,到“教人捕鱼”的鱼凫,三位蜀王,三线并流,从三星堆文明到金沙遗址,至今生生不息。由此更联想到成都郫都区的望丛祠,全国唯一的一祠祭二主(成都还有一座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且君附臣身的武侯祠,武侯祠力压汉昭烈帝庙),先贤陵冢,遗爱后人。

自晋代以后,帛画以绢本的形式传承。由于纸本兴盛,绢本日趋消亡。

到了近代,帛画又开始渐渐断代传承。明清以来,江南画家又尝试在普通丝帛上画画。有所不同的是,如董其昌、任伯年、虚谷、吴昌硕都爱在绫上绘画,形成“绫本”。

20世纪20年代,寓居上海的冯超然擅画绢帛重彩,并传艺给学生郑慕康。1960年郑在上海美专任教,又把帛画重彩法传给了学生穆益林。穆承前启后,创作了大量的现代帛画,举办多场巡展、论坛、讲座,古老的帛画又回到了人们的身边。

玉、帛自古乃宫廷之物,严禁民间拥有。今天,你若客厅挂一幅帛画,手里把玩一玉,悠然望一眼窗外,恍如南山下矣。江南桑蚕之地,丝绸之乡。帛画滥觞于斯,也将复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