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哲学、思想
易学
《周易》是一本用来算卦的书吗?
一说到《周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算卦、看风水。如果到大街上走一走,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在大街小巷吆喝着给人算卦的人,大都称自己是用《周易》来给人算卦的。那么,《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就是用来算卦的吗?
我们现在所说的《周易》其实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另一部分是《易传》,这两部分合在一起统称为《周易》。从时间上看,《易经》恐怕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本书了;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直接目的显然是占卜。占卜,就是在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对未来的事情无法掌控的时候,通过演卦来预测吉凶,预测一下自己的运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算卦”。《易经》记录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传说是伏羲画出了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
“阴阳八卦”理论来源于哪部著作?
“八卦”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生成、日月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的认识。关于八卦的最原始资料来源于《周易》,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
“阴阳”概念是中国古人在整个八卦的形象和蕴涵结构中最先形成的自然观。《易传》中记载:“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时候可分别对应四方、四季、四象。青龙居东,春之气,少阳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气,太阳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气,少阴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气,太阴主之。四季养生也分别对应生、长、收、藏。八卦,即乾、坤、巽、兑、艮、震、离、坎。每卦由三爻组成,以“—”为阳,以“- -”为阴。
为什么说“易更三圣”?“三圣”分别指谁?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一致认定,伏羲画出了先天八卦图,周文王总结出《周易》,把八卦演变成了六十四卦。孔子则写《易传》,评论《周易》,注解《周易》,并且把《周易》上升到了学问的地步,发扬易学精义。所以,后人有“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大传”一说。
由于画卦者为伏羲,演卦者为文王,传述者为孔子,所以又有“易更三圣”之说。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将文王的思想发扬扩充,作了“爻辞”。可是,“三圣”之中却不提周公,这是为什么呢?据汉儒的解说,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便不另外再提周公了。
◇ 周文王
◇ 周公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经过文王、周公、孔子的研究和著述,《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才得以建立。因此严格地说,“易更三圣”一语应该是对于《周易》一书而言的。
八卦是谁创制的?为什么有“画卦”一说?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意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由于字是写出来的,卦是画出来的,所以我们常说伏羲画八卦。原始时代人类没有文字,中国的原始文字都是图画,像“鸟”字,原来就画成一只鸟的样子,日、月、山、水、鱼等文字都是图画。卦的图案,每个卦都有三画,我们称为三画卦,卦中的画叫“爻”。“爻者,交也”。为什么说“爻”就是“交”?这是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互相交流,不停地发生联系,引起变化,所以叫作“爻”。
◇ 伏羲
◇ 八卦方位图
八卦的最基本单位是什么?六十四卦又是怎么来的?
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一种古老的测量日影长短的工具,一开始是用泥做成的立于地面的土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了八卦的图像。
八卦最基本的单位是爻,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这些星象之学,古称“天文”;地部指通过观测日影的变化来计算年周期,以便了解自然事物生长和消亡的全过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代表地;中间一横叫“二爻”,代表人;最上一横叫“三爻”,代表天。
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组合,构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
八卦的卦象都有哪些具体含义?
卦象推演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单位,一个是“—”(代表“阳”),另一个是“-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作“八卦”。八卦的卦象并不具体指什么,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会显示不同的含义,正所谓“随时而变,因地而化”。
八卦可以用来指代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八卦可以用来指代抽象的数字: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卦可以用来指代方位:乾指西北、坎指北、艮指东北、震指东、巽指东南、离指南、坤指西南、兑指西。
八卦可以用来指代五行:乾、兑表示金,震、巽表示木,坤、艮表示土,离表示火,坎表示水。
八卦可以用来指代旺衰: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坤、艮旺于四季(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坎旺于冬,衰于春。
人们为何把《易传》又称为《十翼》?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易经》文风比较简朴,专门用来演卦预测吉凶。《易传》的文风就比较抽象,它已经不是用来占卜的了,而是通过解释《易经》中的卦象来阐发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道理。
《易传》共分七种十篇:《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易经》的成书时间比较久远,不容易读懂,只能借助《易传》来解读。如果说《易经》是本教科书,那么《易传》就是这本教科书的辅导工具书。所以,《易传》又称为《十翼》。要想读懂《易经》,就必须依靠《易传》提供的这十个“翅膀”。
据说,孔子读《易经》颇有心得,遂将自己的读书笔记汇编成册,定名为《易传》,以区别于《易经》。也有人认为《易传》形成于战国时代,当然这有待考证。
“一阴一阳谓之道”,首见于《易经》还是《易传》?
在《易经》中,只有“—”“- -”两爻,通过两爻的合成和重合演变出不同的卦象,然后再从卦象上看吉凶。据说伏羲演八卦的时候,用的是蓍草,根本没有文字,只能靠一双眼睛看(仅有其“象”,未见其“辞”)。直到周文王演六十四卦的时候,才配上文字(辞)。
在《易传》中,“阴”“阳”两个字开始出现了。此时“阴”和“阳”已经是概念了,而不再是用蓍草编成的“—”和“- -”。这其实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正所谓“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比《易经》更进一步的是,《易传》通过对卦象的解释最终得出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观点,形成了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阴阳观”。翻开《易传》,我们看到的已经是“阴阳”“刚柔”“动静”“盈亏”“进退”这样一些相辅相成的概念了。
综上所述,对后来儒家和道家影响比较大的是《易传》,而不是《易经》。
《周易》里“三才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三才”,即“三材”,在《周易》中是指天、地、人。“三才之道”,在《周易》中专指天道、地道、人道,更明确地说,是指阴阳之道、刚柔之道、仁义之道。
《易传·说卦传》记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大意是说,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兼三才而两之”成卦,即这个意思。
什么是生辰八字?怎么排生辰八字?
“周易预测”中的龙头老大就是八字命理学,俗称“批八字”。那么,这个决定命运的八字是什么?其实“八字”并不神秘。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个字,所以叫“生辰八字”,简称“八字”。
例如,一个1973年9月9日14时出生的女性,换成天干地支的计时方法来表达出生时间,就是癸丑年、辛酉月、戊申日、己未时出生。她的生辰八字就是癸丑、辛酉、戊申、己未,研究八字命理的人为了直观,通常会写成下面这种形式:
癸 辛 戊 己
丑 酉 申 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哪部著作?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表面的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句话意在强调:君子应该像天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地一样宽广,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陈抟创绘的先天太极图隐藏了哪些奥秘?
先天太极图,又称“天地自然之图”“天地自然河图”“卦气图”,简称“先天图”“太极图”。据宋明易学家考证,此图出自陈抟之手。此图最早载于《六书本义》,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又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先天太极图由阴阳鱼(阳阴鱼)和鱼目组成。图中黑白两条鱼形,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阴鱼头在下为浊为降,阳鱼头在上为清为升。黑白两鱼头,左方表示阳起而迫阴,阴避阳,回入中宫;右方表示阴起迎阳,阳避阴,回入中宫。黑白两鱼眼,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黑白两鱼尾,表示阴阳二气初起。
八卦图则是在太极图周边列有八卦图像,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中间是S线的是先天八卦,中间是反S线的是后天八卦。
◇ 太极八卦图
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线为何画成S形?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太极阴阳图由阴阳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既是互相对立斗争的关系,又是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正是物质世界运行的一般规律。
阴阳交界线的S形曲线,是由错开的两个半圆形形成的,“两个半圆形,可以组成一个圆形”。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是象征“天”的符号,而“天”又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的。所以“两个半圆形”形成的S形(反S形)曲线,暗含“至于极限,无有相匹”的大千世界,寓示着宇宙间万事万物之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
何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从现有的文字资料看,“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说出自“六经”之首的《周易》。《周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这对概念提出后,在中国哲学史上逐渐被哲学家们引申为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原和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后,哲学家们曾就“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展开长期的争论。
河图、洛书是两本书,还是两幅图?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照河图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照洛书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照洛书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指的就是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十五,十分奇妙。
什么是九宫?它和《周易》有何关系?
汉代徐岳的《术数记遗》记载:“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北周甄鸾对之注解道:“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由此我们即可得到九宫算图。
与此同时,古人还赋予了一至九数的五行和方位属性。五行属性:一、六为水,七、二为火,九、四为金,三、八为木,五为土。从图中看,一六→七二→九四→三八→五→一六……为一数字循环,而且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五行相克循环。方位属性:水数一居北,水数六居西北,火数七居西,火数二居西南,金数九居南,金数四居东南,木数三居东,木数八居东北,土数五居中央。
也就是说,九宫算图是与八卦相配后才与《周易》有所关联的。如果仅是九宫算图,就只是数字式图像,其含义不过是数与五行、方位的配合,与《周易》搭不上边。
◇ 九宫算图
如何理解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的。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五行表述的是事物的五种运行状态,是从时间意义上对事物的运行状态进行的分析。木代表事物的萌发、成长阶段;火代表事物的鼎盛阶段;金代表事物的衰退阶段;水代表事物衰退到极点并终归于空无的阶段。根据太极原理,一切事物凡是终点也就必是起点。也就是说水是上一个时期的终结,也是下一个时期的孕育阶段。土是万物的归宿,又是起点,万物生于土,终归于土。
《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点类似于现在说的矛盾双方,这是从空间意义上对事物运行状态的概括。阳代表事物的刚性、外在、向上、运动、简明、积极的一面,阴代表事物的阴柔、内在、低下、静止、细腻、消极的一面。阴阳可以存在于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以人为例,男为阳、女为阴;一个人身上,前为阳后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形为阳内部为阴。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则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孔子和《易经》有什么不解之缘?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经》的关系说起。可以说,儒学的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所说的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还受到了《易经》中所说的阴阳相交的运动变化法则的启发。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也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在《论语·述而》中有明确的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经》,可以无大过矣。’”
由此看来,孔子是在五十岁以后才开始痴迷《易经》的(有人说孔子是在六十八岁时学《易经》的),可谓与《易经》相见恨晚。正如孔子所说,如果他能在五十岁的时候学《易经》,自己在人格修炼上还能再上一层楼。《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这些资料表明,孔子曾对《易经》做过精深的研究。
孔子认为研究《易经》有哪三种境界?
孔子研读《易经》后发现,“德”和“神灵”是相对立的力量,前者属于人自己,而后者属于人之外的神灵。“德”的取得要靠人自身的努力,而后者的取得要靠祭祀和祈祷。对外依赖越多,对自己的依靠也就越少。有道是“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因此,孔子对卜筮持否定态度。
孔子认为卜师、祝巫研究《易经》是为了祈福避难,而自己研究《易经》是为了“求其德”。不仅如此,孔子还区分了研究《易经》的三种境界:赞、数、德。
(1)赞。仅仅知道按照《易经》中的规则演卦预测吉凶。从事这个行当的是“巫”。
(2)数。在研究《易经》的过程中,感受到无穷变化,看到数的推衍,领会到演卦作为一种游戏实在高深。能够领会到这一层次的是“史”。
(3)德。是从《易经》中的“微言”引申出来的“大义”,是最高的境界。领会其中道理的是君子,他们很少祭祀,而是靠德行求福;他们很少卜筮,而是以仁义求吉。
《易传》是孔子撰写的吗?
《易传》是一部解释和发挥《易经》的著作。然而,《易经》作为一部卜筮之书,在形式上沿袭了夏朝的《连山》、殷高之的《归藏》的形式,以卦、爻辞为基础预测人和事的吉凶祸福,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活动。《易传》则作为一部解读《易经》的著作,如同一部借助《易经》的卦、爻辞符号系统阐述自己思想体系的哲学著作。实际上,《易传》在思路上走的是孔子“演德”的路线。在《易传》中,孔子语焉未详的阴阳、刚柔、上下都有了明朗的解释。
既然《易传》走的是孔子“演德”的路线,后来也被奉为儒家经典,那么《易传》是否出自孔子的手笔呢?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赞同的是李镜池的说法:“到了秦汉,出现了伪托孔子作的《易传》七种十篇,这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生们私相传授之作,打着说《易》的牌子,暗地里批评秦始皇严刑峻法。”《易传》写于秦亡之前,作者们对“焚书坑儒”心存余悸,不敢透漏真实姓名,后儒不明就里,遂认定《易传》为孔子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