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一通分析猛如虎
秦宓让刘禅屏退左右,院里只剩他们两人。
秦宓小声道:“除非殿下有办法,能将成都县令李孙德(李福)给放出来,在下或许能对此事视而不见。”
“李福怎么了?”刘禅奇怪的问道。
“哎,他是闭门家中坐,祸自天上来,”秦宓叹口气道:“那李家有个部曲,几年前已经被赶出家门,可是前些日子竟然遭人举报,说那部曲参与了汉嘉太守黄元之乱。
于是朝廷认为李孙德也参与其中,将其捉拿入狱了。
可是秦某敢以性命担保,李孙德绝对是冤枉的。”
秦宓向刘禅深施一礼道:“还请太子殿下施以援手。”
刘禅沉思片刻道:“且让本宫想想。”
“多谢殿下,在下回去等消息,”秦宓又施了一礼,倒退着出了院落。
吴昊走了过来,问刘禅道:“那人可是跟殿下达成什么协议?”
“他想让本宫救李福,”刘禅冷笑道。
“这么说,他跟李福有交情?”吴昊猜测。
“当然有,”刘禅胸有成竹道:“那姓秦的乃广汉绵竹人士,善于舌辩,当初父皇准备征讨江东,他陈说天时不当,必难取胜,因此获罪下狱囚禁,后来用钱赎出来。
而李福乃梓潼郡涪县人,为豪强李权之子。
李权与秦宓都为蜀中士绅,平常相交莫逆,当初秦宓赎罪之钱便是李权出的,如今李福被牵连下狱,所以秦宓便来投桃报李,妄想要挟本宫,相救那故人之子。”
吴昊看着侃侃而谈的刘禅,赞叹道:“在下现在相信,太子是把那篇论蜀中内部矛盾给读通了。
官员这等错从复杂的关系,殿下竟然能理顺的清清楚楚。”
刘禅显得很得意,“只要知道其内在联系,便能看懂他们所作所为之真意。
那李福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县令,想要将其下狱,大约用不到父皇亲自出手,诸葛丞相就能做到。
而李福毕竟是成都县县令,诸葛丞相乃荆州派系领袖,怎能看着成都县令这等重要位置,由蜀中人担任?
想来就算李福不犯错,诸葛丞相也会找个理由将其拿下,改换成荆州派系官员担任此职。
依本宫猜测,那举报李福之人,多半就是诸葛丞相安排的,必为荆州派系一员。”
吴昊听着刘禅分析的头头是道,心中不由暗自佩服。
谁说这刘禅烂泥扶不上墙,他可是聪明的很呐,把这蜀中官员的明争暗斗算是弄的清清楚楚了。
只听刘禅摆手叫过来一个侍从吩咐道:“去打听一下,举报李福者是谁。”
“诺!”那侍从离开。
此时锅里的肉已经熟了,刘禅用长铁箸插起来一块,丢进碗里,用口吹着热气大口嚼道:“死就死了,反正都要被父皇责怪,先解解馋再说。
子毅吃啊,要不然怎对得起将来一阵好打?”
吴昊已经感到自己屁股有些火辣辣的疼,迟疑道:“殿下不准备前去救李福?”
刘禅翻了翻白眼道:“既然李福是诸葛丞相抓的,本宫救什么救?
说起来本宫也算荆州派系一员,怎能跟自己人对着干?
所以那李福是一定要免去成都县令之职的。”
吴昊觉得刘禅说的有道理,可是没有完成秦宓之托,秦宓必然要去告发他们宰牛。
他突然想起来,这杀牛的举动或许就是秦宓的圈套,要不然秦宓怎会来的这么巧?
该死的黄皓害死人呐。
此时黄皓因为害怕被责罚,躲的远远的不敢靠近过来。
过了一会儿,那派出去的侍从回来了,对刘禅躬身施礼道:“回禀殿下,已经问清楚,那举报李福之人,乃是绵竹县令马谡。”
“果然不出本宫所料,”刘禅口中嚼着牛肉大笑道:“马谡乃荆州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最为诸葛丞相信任。
说不定这次诸葛丞相就准备要马谡来接替李福,就任成都县令。
终究是自己人,放心些。
只不过父皇这顿责骂,本宫恐怕是免不了了。”
吴昊不禁更为佩服刘禅的判断。
因为在历史上,马谡的确接替李福就任成都县令。
他对刘禅道:“到时若陛下怪罪下来,殿下就将这套说辞说与陛下听。
殿下需将此事牵扯到派系之争上,陛下大概就不会责怪殿下。
相反,陛下听闻殿下对蜀中派系之争分析的如此清晰透彻,说不定还会高兴。”
“真的?”刘禅看了吴昊一眼,“本宫看透这些鬼蜮伎俩,真能让父皇高兴?”
“那当然,”吴昊道:“只不过殿下需记清楚当初在下之嘱托,万万不可让他人知道那篇文章存在,否则在下必会遭人嫉恨。”
“那是自然,本宫就说是自己派人调查的,”刘禅坦然道。
商议妥当之后,两人在这里快乐的啃起了牛肉。
……
蜀汉皇宫御书房。
刘备看着公文。
这几天诸葛瑾一直等在驿馆,可是本来预期要来采买蜀锦的吴魏商贾都没有来。
看来两方之主都已经商议好,定要逼迫刘备就范,放弃使用直百钱。
仅仅这几天,平准仓的蜀锦便已经有所堆积了。
在以前,蜀锦行销天下,故而极其紧俏,如今仅剩蜀中富人使用,怎能用得完?
一想起这些,刘备便愁眉不展,心急如焚。
他坐了一会儿,觉得浑身酸疼,头晕眼花,想要起身的时候差点摔倒,幸亏吴皇后在旁边将他扶住。
刘备揉着太阳穴叹息道:“岁数大了,这身子是大不如前。”
吴皇后在旁边柔声道:“陛下年事日高,是该让太子分担一些琐事了。
如今太子也已经年过十六,也该好好锻炼一下。”
一说起儿子,刘备又是一声长叹道:“如今蜀中风起云涌,官员之间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情况复杂。
可太子又顽劣无比,不谙世事,若让其承担什么,恐怕被那些老狐狸牵着鼻子走。”
“可那都是早晚之事,”吴皇后道:“太子终归得需陛下着力培养才行,哪怕先认清楚各位臣子籍贯出身以及背景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