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扛鼎系列2(套装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积极情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力量

那些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在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情;工作总是拖延,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总是无法完成;行动没有方向,人生也没有规划,处处都被墨菲定律困扰、牵绊……

投射效应:心中有光,自然能看到出口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疑邻盗斧”,意思是说,有一个人怀疑自己的邻居偷了自己家的斧头,因此他看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在偷东西,无论邻居做什么,他都感觉人家像小偷。但最后他却发现,自己家的斧头根本没有丢。这就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投射又称为外射作用,是指将自己身上的东西,比如,个性、好恶、欲望、想法、情绪等,像投影仪一样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认知与感受。简单来说,就是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衡量他人,比如,心地善良的人认为别人都是善良的,斤斤计较的人认为别人都很小气。

投射效应的提出者是精神分析始祖弗洛伊德,他认为,心理投射就是一种防御机制,用于减轻焦虑的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这是人类早期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同化投射”的概念,指那些处于以自我为中心时期的儿童,常常会认为他人的感受是和自己相同的,他们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他人,而无法从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他人。因此,“同化投射”往往带有潜意识表达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投射效应也经常发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相同投射,人们通常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比如,自己觉得很热,就以为别人也很热,于是不问别人的意见便打开了空调;老师自己认为特别简单的题目,草草讲解几句就完事,可学生们却听得一头雾水。

第二种是愿望投射,即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愿望投射在他人身上,这种类型的投射通常发生在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比如,一个学生强烈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当老师对他进行一般性点评时,他就会重点关注老师夸奖他的地方,最后将一般性点评理解为赞赏的评价。

第三种是情感投射,就是人们在看待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时,往往会代入个人情感。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看自己喜欢的人会越看越喜欢,觉得这个人哪里都好;相反,如果对方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不顺眼,看这个人哪里都不对劲。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投射效应”的实验:罗斯来到一所大学,向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上一块大牌子在学校里走几圈,结果只有48名大学生同意了这个“奇怪的实验”。

在公布实验结果之前,罗斯单独询问那些大学生:“你认为其他同学会同意吗?”结果,那些同意背上牌子在学校里走几圈的大学生大多认为其他学生也会同意,而那些表示拒绝背牌子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其他学生也同样会拒绝。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这些大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了。

从客观上来说,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偏差,容易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因此,我们在日常交际、沟通、决策的过程中,要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要尽量避免投射效应的影响,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地看待事情,避免以己度人。

不过,我们也可以有效地利用投射效应的积极面去改变一些看法,去解决一些问题。投射效应也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只要心中有爱,哪怕世界荒芜,眼里也会看到美好;只要心中有光,哪怕眼前一片黑暗,自然也能够看到出口。

墨菲定律指出,如果你预感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就必然会出错,这也是一种投射效应。我们心中的预感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最后影响事情的结果。所以,当我们预感到可能会出错的时候,最后往往真的会出错。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预感到自己不会犯错,那么犯错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了。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看待事物的态度与实际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酸葡萄效应:生活很苦,但乐观很甜

时至今日,只要文学评论家们谈到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几乎都会提及“精神胜利法”,而且,大多数人会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诠释它。

“精神胜利法”就没有值得认同的地方吗?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胜利法”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豁达,再比如,酸葡萄效应。虽然这些全新的解释并不符合鲁迅先生的本意,但它们却更具时代色彩,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什么是酸葡萄效应呢?一只肚子饿的狐狸正好路过一个葡萄架,它看到一串串熟透的葡萄挂在上面,口水都流出来了。可葡萄架太高,狐狸踮起脚也够不着。于是,聪明的狐狸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它向后退了几步,然后猛地跳起来,可是离葡萄还是差一点点。

经过好几次跳跃,狐狸仍没有成功。狐狸有些累了,也有些心灰意懒。不过,它马上又笑了起来,安慰自己说:“这些葡萄看着很诱人,但说不准是生的,又酸又涩呢。幸亏没吃到嘴里,不然会难受死的。哼,这种酸葡萄,就是送给我吃,我也不愿意吃!”狐狸这样想着,心安理得地走了,它去寻找别的食物了。

可见,酸葡萄效应指的是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了挫败感,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而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自我安慰,让自己从不安、焦虑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让自己不会受到伤害。这样看来,酸葡萄效应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酸葡萄效应也十分常见。当我们遭遇困难、挫折和失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将其丑化,将其变成狐狸口中的“酸葡萄”。比如,面试工作失败了,内心本应该有些失望,但转念想想这份工作也有各种不好的地方——工资不够高、福利不够好,还不让请假……这样想一想,内心的失落感没了,反而多了一丝欣慰。

当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就会强调自身既得的利益,淡化结果,从而让自己不至于过分失望和痛苦。比如,一起参加选秀节目的朋友入围了,而你却被淘汰了。为了减轻内心的失望与痛苦,你可能会安慰自己说:“这次入围又不代表会成为冠军,就算成为冠军也不一定会红,没什么可羡慕的。我虽然被淘汰了,但有了参赛经验,还有更多的比赛在等着我呢!”

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酸葡萄效应最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遭遇困难与挫折时减轻或者免除精神压力,让心理保持平衡,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

《伊索寓言》中,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而大受打击,在面对挫折和心理压力时,它通过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让自己获得了心理平衡。仅从结果来看,我们可以说酸葡萄效应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鲁迅笔下的阿Q不也是如此吗?在被别人打的时候,他嘴里念叨着“反正是儿子打老子”,随后便悠悠然忘却了皮肉的苦痛。现实中有多少人会采用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与痛苦,让自己能够保持心理平衡呢?

不可否认,酸葡萄效应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在墨菲定律的影响下,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犯错,会饱尝失败的酸楚,会遇到困难、挫折,以及其他不可预料的情况。

当我们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和痛苦已经无法承受的时候,不妨采用酸葡萄效应,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胜利,这样才不至于走向极端。要知道,只要能够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能够让我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它便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生活很苦,但乐观很甜。无论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是狐狸的“酸葡萄心理”,都因其现实的积极意义,而变得合理化了。不过,酸葡萄效应也只能暂时缓解我们内心的压力与痛苦。我们不能依赖于此,更不能停留于此,而应该马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解决问题,让自己获得真正的积极情绪。

洛克定律:专注于改变有可能改变的事情

在国内,篮球比足球更受欢迎。而篮球架的设计高度也有一番说辞。如果将篮球架设计得太矮,那样进球容易,却失去了比赛的乐趣;相反,如果把篮球架设计得太高,足有三层楼那样高,恐怕也没有人玩了。正因为篮球架的设计高度合理,不高也不低,才让篮球运动风靡世界。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设置的目标过大并不见得就是好事。实现目标的难度过大,我们就会缺乏执行的动力;目标适中,“跳一跳,就够得着”,这样的目标才更能激发我们的潜力,我们才乐于执行,并且更容易获得成功。

埃德温·洛克不仅是一位管理学家,还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和同事经过多年的研究与现场调查后发现,不管人们采取哪一种激励方式,都离不开目标设置。无论哪一种激励因素,都是有一定目标的。所以,研究激励问题的根本就是高度重视目标设置,并尽可能设置合适的目标。基于此理论,洛克在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目标设置理论”,简称“目标理论”,也被称为洛克定律。

美国管理学家埃德温·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与篮球架的设计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洛克定律明确指出: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也就是说,你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总的高目标,但也一定要为自己制订一个更重要的实施目标的步骤。我们千万别想着一步登天,多为自己制订几个“篮球架子”,然后一个个去克服和战胜它,慢慢地,你就会站在成功之巅。

我们应该明白,不同的目标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你想要在短期内达成需要长期才能实现的目标,那定然是不现实的。任何一个长期目标的实现必然是无数个中期目标堆积起来的,而每一个中期目标的实现又是无数个短期目标积累起来的,只有实现了无数个短期目标,才会实现长远的目标。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设置目标,还必须考虑到目标的合理性。

埃德温·洛克认为,最合理的目标应该像“篮球架”一样,符合以下三个特征:目标的具体性,即目标能够被精确观察和测量的程度;目标难度适中,即实现目标的难度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目标的可接受性,即目标被认可的程度。

合理的目标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很多问题和意外的发生。目标过高,或者目标过低,都容易引发墨菲定律,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那些不可避免的错误和接二连三发生的意外。

合理的目标容易实现,也容易让我们获得成就感,更容易让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

当我们专注于改变有可能改变的事情时,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复杂。

设置合理的目标只是第一步。如果目标是终点,那么具体实施的步骤就是“路线图”,为了达到那个目标需要经过哪些地方,需要做什么事情,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格莱恩·布兰德在自己的著作《一生的计划》中写道:“目标和计划是通向快乐与成功的魔法钥匙!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把它们写下来付诸行动的人,他们将来的成就是有目标和计划但仅停留在脑子里或纸上的人的10倍至50倍。”

一个再合理的目标,一个再完美的计划,如果只是坐而论道,光说不练,没有被执行,也产生不了任何效果。如果不想让自己成为“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按计划执行每一项任务,完成每一个步骤。

那些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在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情;工作总是拖延,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总是无法完成;行动没有方向,人生也没有规划,处处都被墨菲定律困扰、牵绊……

想要改变杂乱无章的人生,就要学会给自己设置一个合理的目标,专注于改变有可能改变的事情,一步步向前,在一次次成功的经历中获得成就感。

卡瑞尔公式:平静接受最坏,理性追求最好

卡瑞尔公式又叫卡瑞尔万灵公式,其主要内容是,只有让自己从心理上接受最坏的情况,才能让自己集中所有精力去解决问题。这是应对墨菲定律的最好心态——平静接受最坏,理性追求最好。

威利·卡瑞尔年轻的时候在纽约水牛钢铁公司做工程师。一次,卡瑞尔去密苏里州出差,公司让他去那里安装一台瓦斯清洁机。他费了好大工夫才把清洁机安装好,可公司仍旧认为不合格。

卡瑞尔因此有些气恼,晚上睡觉的时候失眠了。他躺在床上思考了很多,终于意识到,再多的烦恼也无法解决问题,倒不如想一个不用烦恼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便是著名的“卡瑞尔公式”。

卡瑞尔公式是这样的,首先,想一想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可能是老板会把整个机器拆掉,公司损失20000美元,我丢掉这份工作——这样想也不过如此,并没有太糟糕;其次,接受这个最坏的情况——我可能会丢掉工作,但我可以另找一份,至于我的老板,他们也知道这是一种新方法的试验,可以把20000美元算在研究费用上;最后,平静地改善最坏的情况——在接受最坏的情况之后,再平静地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改善那种最坏的情况。威利·卡瑞尔做了几次试验,终于发现,如果再多花5000美元加装一些设备,问题就可以解决了。那么公司不但没有损失20000美元,反而很快就达到了目标。

我们可以认为,卡瑞尔的这次遭遇是典型的墨菲定律——他在安装机器的过程中,一定很害怕出现问题,结果问题还是出现了。如果没有卡瑞尔公式,墨菲定律可能会继续蔓延下去,最后也会出现真正的最坏的情况——公司损失了20000美元,威利·卡瑞尔丢掉了工作。

但是,卡瑞尔公式却打破了墨菲定律,没有让坏事情继续变得更坏。可见,当墨菲定律开始起作用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抗拒,也不是逃跑,而是从心理上接受,让自己保持平静,然后才能更好地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解决问题,扭转局面。

接受现实不是承认失败,而是意味着接受磨难和挑战,坦然地面对糟糕的世界——自己所面临的困境,自己所犯的错误。正如李开复所说:“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环境时,只能选择改变自我,过去的习惯常常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就可以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如果墨菲定律让失败不可避免,那么就想一想最坏的情况,坦然地接受它,然后再想办法扭转败局。这便是卡瑞尔公式的智慧。

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走出忧虑人生》主题演讲中将卡瑞尔公式定义为:“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首先在精神上接受它,然后集中精力从容地解决问题,从根源上抹除忧虑。”如果我们一直沉溺在失败的痛苦中,可能永远都没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因为烦躁、忧虑、痛苦等负面情绪,会大大削减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当我们从心理上接受了最坏的情况时,情绪上的波动会大大减小,内心更趋于平静。而当我们站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位置上时,很多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事必如此,别无选择”说的是,如果客观的环境是我们自己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去接受它,然后尝试着改变,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未来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勇于接受现实、接受改变、接受挑战,还是故步自封,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抗拒所有的变化?选择权永远都在我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