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作为一部流传久远、声名远播的文学名著,《水浒传》以精彩纷呈的故事引人入胜,以洗练明快的白话让人激赏,更以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而享誉海内外。故此,自《水浒传》流传后世起,就衍生出了一个以品评水浒人物为对象的独立题材。数百年来,诸多大家名流各展其才,对水浒人物做出了许多趣味十足、精彩绝伦的解读,从而形成了一座隽永、璀璨的宝库。
《水浒传》是一部历经数百年的累积流传方基本定型的文学名著,故此,它的成书也是一个漫长、复杂、中间波折不断而又难以厘清具体细节的过程。正如何心所指出的:“总而言之,《水浒传》并不是一人一手的创作。先有一人把各种梁山泊英雄的故事连缀起来,成功一部长篇小说。后来又经过几次增损修改,所以现在通行的《水浒传》,已经不是原来的真面目了。”[1]聂绀弩也指出:“《水浒》不是某一个人从头到尾创作出来的,而是就一些零碎杂乱的说话记录‘编’‘编辑’‘集撰’‘纂修’而成的。这种编辑工作,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那些现成材料并不是不多不少,刚好编成一部书,也不是彼此衔接、照应、文字技术一样高低,只要排排次序就行了的。矛盾、重复、粗糙、欠缺的地方,就需要编辑者的统一、剪裁、加工、改写和补充,尤其是最后一点,其实就是部分的创作。编辑的不止一人,也不止编辑一次,就是做这种工作的不止一人、一次;而且编成之后,还有人做这种工作。假定早期的编者是施耐庵、罗贯中;在他们之后,郭勋、李卓吾、金圣叹,都对《水浒》尽过力,也都是《水浒》的若干程度的作者。”[2]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如此漫长、复杂,导致其“经过几次增损修改”,仍有许多致命缺陷未能消除——许多水浒人物的性格及行事颇有前后矛盾之处,各部分故事情节精彩度及艺术成就也参差不齐,甚至相差悬殊。《水浒传》漫长、复杂的成书过程及版本演变,使得《水浒传》除了具备名著均有的多义性之外,也增加了人们解读的难度。对水浒人物进行解读时,如果从《水浒传》现有文本着笔,会得出一种结论,从《水浒传》成书过程或版本演变等角度分析,往往又会得出另一种结论,有时这两种结论甚至是对立的。故此,《水浒传》是一座开采不竭的宝库,而对水浒人物的解读,自然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读奇书,论奇人——水浒人物揭秘》(下称“《水浒人物揭秘》”)正是基于前贤研究成果,立足《水浒传》现有文本,力求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水浒人物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无可否认,《水浒传》中某些人物的残忍嗜杀及杀人片段的血腥,部分故事情节编排的简单化、程式化,某些陈腐价值观的传达及是非标准的混乱,都是不可回避的缺陷,甚至让今天的人们觉得不可接受。然而,这些缺陷无法从根本上掩盖这部文学名著的过人魅力。每当读者阅读此书时,往往热血沸腾,与书中人物同喜怒,读后回味久远,颇有余音绕梁之感。数百年来,《水浒传》始终是人们竞相讨论而绝无厌倦之情的重要对象。
《水浒传》是一部小说,自然不能与现实或历史直接等同。故此,无论其中有多少人物、事件有历史原型,这些人物、事件一旦作为素材进入小说,就与历史原型再无牵涉,而是构建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这是解读小说的基本立场。然而,从另一角度而言,任何小说都不可能孤立地讲述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其中往往有着经过变形的现实或历史的投影。故此,《水浒人物揭秘》中对水浒人物的解读,不会仅仅局限于他们的行事与形象,而是能解读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关于现实或历史的感想与结论。
《水浒人物揭秘》合计二十二篇,涉及的人物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二十余位,以及未列名梁山一百单八将,却是梁山走向兴旺发达的关键性人物晁盖和落寞而骂名随身的梁山开山寨主王伦。依据笔者最初的想法,是打算对梁山一百单八将逐一进行解读。然而,当撰写数篇论述宋江等天罡星人物及少数地煞星人物的文字后,又觉得并不能对每位水浒人物(尤其是许多地煞星人物)都做出有新意的解读,勉为其难的话,反倒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故此,笔者放弃了这一想法。这样,对《水浒人物揭秘》中要评述的人物的选择,就以能否做出有新意的解读为标准,其中既有凡是评述水浒人物便无法回避的人物,如宋江、吴用、武松等,又有人们极为喜爱的人物,如林冲、鲁智深等,也有不少人们容易忽略的人物,如关胜、李应等,自然还有一些小人物,如扈三娘、时迁等。
以内容而论,《水浒人物揭秘》不以严谨、细致地考证《水浒传》的作者、成书年代、故事演变、版本差异等学术问题为能事,而是以水浒人物为对象,集中于一些具有意义、疑义、争议、趣味的话题展开评述(不同人物只是或多或少地涉及几项)。无论是前人评述较多的人物,还是前人关注较少的人物,都力求不与前人雷同。其中既有对水浒人物的行事与形象的品评,以及对水浒人物的才干(不仅是武艺)、战功、性格与排名之间的反差的阐释,也有对《水浒传》传达的某些陈腐价值观、残忍嗜杀一面的挑剔,以及对《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编排亮点及艺术缺陷的分析,还有借由梁山聚义故事引申出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风俗、人物遭遇的感慨。无论是哪类话题,都希望予人以知识和启示。
以风格而论,一方面,《水浒人物揭秘》追求兼具学术著作与知识读物之长,力求具有学术著作的科学性、严谨性,有解析、有论证、有考证,立论扎实,表达独到见解;同时具有知识读物的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文笔流畅,避免枯燥烦琐之弊。另一方面,追求兼及文史。中国自古文史密不可分,笔者亦坚信文史密不可分,即便是严肃的学术性问题,也未必要用冰冷枯燥的语言表述,冰冷枯燥的语言也并不代表严肃性与学术性。因此,《水浒人物揭秘》对水浒人物进行评述时,既不依据高深的理论做枯燥乏味的阐释,也不片面痴迷逻辑严密、自成体系的论述,而是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展示水浒人物的独特风貌。
需要说明的是,《水浒人物揭秘》中对《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及文学笔法时有褒贬,但笔者对这部文学名著并无不敬之处。这正如食客品鉴菜肴,固然可以无所顾忌地或赞美或批评厨师所做的菜肴,却也自知,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厨艺会比厨师更胜一筹。笔者相信,以平等、挑剔而非敬畏、膜拜的心态读书,才是获得乐趣及书中真谛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根据文学接受理论,一部作品自产生且流传起,它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人们也会不断对其做出解读。而人们对作品的解读,一方面,固然能解读出许多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能解读出许多并非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而这两种现象都是极为合理的。故此,笔者相信,对水浒人物的解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不算突兀,且自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冰云
2021年8月25日
注释
[1]何心:《水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31页。
[2]聂绀弩:《水浒四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