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传(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元猛哥帖木儿的后裔

在女真各部互争雄长、社会激荡的动乱岁月里,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塔克世和额穆齐的长子努尔哈赤,在明建州左卫苏克素浒河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诞生了《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和《清皇室四谱》等书,记载努尔哈赤生年均作“己未岁明嘉靖三十八年”;但李民寏《建州闻见录》却载“或云甲寅生”,甲寅年为嘉靖三十三年(1554)。

在叙述努尔哈赤的先世家族之前,如果先从女真人中广泛流传的一个发生于白山黑水间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说起,那么对女真的了解不仅会清晰亲切,而且会饶有兴味。

祖国东北最高山脉长白山,它的主峰白头山朝鲜《龙飞御天歌》第1卷:“长白山,一名白头山。”《李朝肃宗大王实录》十七年十一月丙寅:“长白山,胡人(满族人)或称白头山,以长白故也。”又三十九年正月庚子,长白山“山体皆沙石,而草木不生,积雪四时不消,白头之名,似以此也”。插向天际,时而隐没入浩茫的云海,时而显露出洁白的峰巅。《满洲源流考》记载:“长白山,满洲语谓之果勒敏珊延阿琳。”《满洲源流考》第2卷,《四库全书》文津阁影印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叶。《柳边纪略》亦载:“长白山,土名歌尔民商坚阿邻。”杨宾:《柳边纪略》第1卷,《辽海丛书》影印本,辽沈书社,1985年,第7页。以上两书所载,俱为满语长白山的对音,以《满洲源流考》音译更为准确。“果勒敏”或“歌尔民”为满语golmin的对音,意为长;“珊延”或“商坚”为满语sanyan的对音,意为白;“阿琳”或“阿邻”为满语alin的对音,意为山;合意为长白山。长白山的白头峰,海拔2794米,峰顶四时积雪,一片白皑,云雾朦胧。长白之山,山顶有池方象瑛:《封长白山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4帙。,称为天池。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帝以“长白山乃祖宗发祥之地,今无确知之人”,遂遣内大臣武默纳等四人,往长白山进行考察《清圣祖实录》第69卷,第3叶、康熙十六年九月丙子记载:“先是,上谕内大臣觉罗武默纳、侍卫费耀色等曰:‘长白山乃祖宗发祥之地,今无确知之人。尔等前赴镇守乌喇将军处,选熟识路径者导往,详视明白,以便酌行祀礼。’……至是,武默纳等自长白山还京复命。上曰:‘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著礼部会同内阁,详议以闻。’”。武默纳等往返历时三个半月,回到京师,奏报长白山天池的状态和景色:

遥望山形长阔,近观地势颇圆,所见片片白光皆冰雪也。山高约有百里,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殊为可观。武默纳:《谨题为遵旨看验长白山事》,载《柳边纪略》第1卷,《辽海从书》影印本,辽沈书社,1985年,第8页。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水最深、景色最美的火山口湖。天池海拔2189.1米,水面略呈椭圆形,水边周长13.1千米,水面面积9.82平方千米,池水平均深度为204米,最深处为373米王季平主编:《长白山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134页。。一池天水,三江水源。《长白山记》载:“鸭绿、混同、爱滹三江出焉,鸭绿江自山南西流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流入北海,爱滹江东流入东海。三江孕奇育秀,产珠玑珍贝,为世宝重。其山风劲气寒,奇木灵药,应时挺出。”阮葵生:《长白山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4帙。朝鲜《龙飞御天歌》亦载:“其顶有大泽,南流为鸭绿江,北流为苏下江,东流为豆漫江。”[朝]《龙飞御天歌》第1卷,朝鲜古书刊行会本。上引二文的鸭绿江又作鸭渌江,混同江即松花江,爱滹江即图们江。鸭绿江源出长白山,以其色如鸭头绿故名罗曰褧:《咸宾录》第2卷,中华书局,1983年,第41页。。长白山天池为图们、鸭绿和松花三江之源。从长白山发源的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三条大江,图们江向北转东流入日本海,鸭绿江向南流进黄海,松花江北流在依兰西北会牡丹江,又同乌苏里江在伯力(今哈巴罗夫斯克)与黑龙江合流后,注入鄂霍次克海。

在天池之东,有布库里山,山下有布勒瑚里湖,“池深而圆,形如荷盖”。布勒瑚里湖,清水粼粼,景色迷人。长白山和布勒瑚里湖以它奇伟秀丽的景色和神话般的迷人魅力,吸引着勤劳智慧的女真人。在女真人中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这个故事在《旧满洲档》(即《老满文原档》或《无圈点老档》)里做了载述,就是皇太极派主将霸奇兰和萨穆什哈率兵出征黑龙江虎尔哈部归来时《清太宗文皇帝实录》第23卷,天聪九年五月乙卯,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6叶。带回的招降头目穆克什克(穆希克)陈述说:

我父祖世代生活在布库里山布勒瑚里池地方。古来传说,在那布勒瑚里池中,曾有三个女子恩古伦、正古伦、佛古伦,临池沐浴,佛古伦吞下神鹊衔来的果实,后来生下了布库里雍顺。《旧满洲档》,东洋文库本,天聪九年五月初六日。

这个神话故事,在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中,记载为天聪九年(1635)出征黑龙江,招降人穆希克(穆克什克)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

我祖父世居布库里山下布尔瑚里湖。在我处无记载,相传有天女三:恩固伦、正固伦、佛固伦,浴于布库里池,季女佛固伦得神鹊所送朱果衔口中,不意吞入腹中成孕,生布库里雍顺,其同族系满洲国人矣。《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161页。

这个神话故事,后在纂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时,稍做整理,增加情节,润色修辞,移了地点——在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其记载是:

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一泊名布尔湖里布尔湖里湖的地理位置,许多专家做了考证和推论,一说在距黑龙江一百余里的布里瑚里湖,一说在长白山天池,还有一说在今吉林省白山市东南圆池等。。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古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古伦衣上,色甚鲜妍。佛古伦爱之,不忍释手,遂衔口中,甫着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觉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药,谅无死理;此乃天意,俟尔身轻,上升未晚。”遂别去。《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第1卷,第1叶(台湾广文书局影印本);参见《满洲实录》第1卷,第6~9叶(中华书局影印本);《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1卷,第2叶(中华书局影印本);《皇朝开国方略》卷首上,第2叶(光绪刻本)。

后来佛库伦(佛古伦)生下一个男孩,姓爱新觉罗氏,名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长大成人,举止非凡,相貌奇伟。佛库伦给他一条船,让他乘船顺牡丹江而下,穿过丛林峡谷,到了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的斡朵里(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依兰镇境)地方。以后仙女佛库伦升天去了。这个仙女所生的布库里雍顺,就成为满洲的始祖。

神话故事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61页。。自然现象常和社会现象发生联系,因此在神话里常常是表现了加工过的自然界,也表现了加工过的社会现象。

佛库伦吞朱果的满族神话,在汉族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殷商的始祖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的故事。故事说: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3卷,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第91页。

满族的神话与汉族的神话,如出一源,极为相似──既有奇异多彩的幻想,又有历史事实的影子。它除了反映满族先世同样经过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和以鹊为神、图腾崇拜的原始社会历史以外,还表明了满族人民对他们共同祖先的崇敬心情。这个神话故事蕴含着一个启示:黑龙江和长白山一带的广阔地域,是努尔哈赤先世历史久远、气势磅礴的历史活动的舞台。

努尔哈赤的直系祖先,史料最早的记载是元末的猛哥帖木儿。《燕山君日记》记载:“斡朵里乃大金支裔也。”[朝]《燕山君日记》第50卷,九年九月辛巳,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22叶。可见猛哥帖木儿乃是大金的后裔。元朝在后世称为建州女真的地区,设置5个万户府,任命5个万户万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政之职;元代相沿,隶属于枢密院或行省,统领千户、百户、镇抚等。。猛哥帖木儿曾是元末的5个万户中的1个万户。到了明初,居住在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附近5个万户中的3个万户,就是胡里改万户古论·阿哈出、斡朵里万户夹温·猛哥帖木儿和托温万户高·卜儿阏。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载:

如女真,则斡朵里、豆漫、夹温·猛哥贴“贴”,《李朝实录》和《明实录》作“帖”,故本书行文作“帖”,引述原文时如原文作“贴”则照原文引用。木儿,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托温、豆漫、高·卜儿阏。朵,都果切;斡朵里,地名,在海西江之东,火儿阿江之西。火儿阿,亦地名,在二江合流之东,盖因江为名也。托温,亦地名,在二江合流之下,二江皆自西而北流,三城相次沿江。夹温,姓也;哥,居何切,猛哥贴木儿,名也。古论,姓也;阿哈出,名也。高,姓也;阏,阿葛切,卜儿阏,名也。[朝]《龙飞御天歌》第7卷,朝鲜古书刊行会本,第53章。

上文的斡朵里、火儿阿(即胡里改)、托温,为地名,分别是三城。豆漫的汉译是万户,为元代职官,上文所说的就是斡朵里、火儿阿、托温3个万户。夹温·猛哥帖木儿、古论·阿哈出、高·卜儿阏中的夹温、古论、高分别是姓,猛哥帖木儿、阿哈出、卜儿阏分别是人名,3个万户,分领其地,分统部众。斡朵里万户夹温·猛哥帖木儿,火儿阿万户古论·阿哈出,托温万户高·卜儿阏,他们的所在地——斡朵里猛哥帖木儿部,在牡丹江入松花江江口以西;火儿阿阿哈出部,在牡丹江入松花江江口以东;托温部在二江合流以下。三地因江而名,3个万户,互相为邻。三江都自西而转向北流,斡朵里、火儿阿、托温三城,相次沿江,相互联系。

在这个地区,环居的女真三部,夹温·猛哥帖木儿的斡朵里部、古论·阿哈出的胡里改部和高·卜儿阏的托温部,习称为“移兰豆漫”。《龙飞御天歌》对“移兰豆漫”的注解是:“斡朵里、火儿阿、托温三城,其俗谓之‘移兰豆漫’,犹言三万户也。盖以万户三人,分领其地,故名之。”前引《龙飞御天歌》第7卷注。“移兰豆漫”的“移兰”,为满语ilan的对音,意为三;“豆漫”为满语tumen的对音,意为万,合译为万户。“移兰豆漫”即3个万户府。万户的官职是世代相袭的。斡朵里部夹温·猛哥帖木儿的祖辈世袭为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统领所属女真军民,为元朝政府,渔猎采集纳贡,镇抚北边地域。猛哥帖木儿驻地的斡朵里城,曾是辽、金、元三朝的北方重镇《元史·地理志二》载,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一曰桃温,一曰胡里改,一曰斡朵怜(即斡朵里),一曰脱斡怜,一曰孛苦江。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这个地域,自然条件较好,居住人口较少。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举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明太祖实录》第26卷,吴元年十月丙寅,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0叶。的旗号,统领农民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建都应天(今南京)。以此为标志,东北地区成为明朝疆土,东北民众成为明朝臣民。

洪武帝在位31年期间,在辽东地区,有两件大事,值得特书,因这两件事与努尔哈赤的崛兴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关系。

洪武帝在东北地区,首要之务是清除辽东故元遗兵。先是,明军逼近大都,元顺帝等北走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境)。洪武二年(1369),明派常遇春、李文忠率军攻占元上都,元顺帝败走应昌(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西)。洪武三年(1370),元顺帝于四月二十八日病死,其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称必力克图汗,年号宣光,史称“北元”。不久,徐达率明军大破扩廓帖木儿于沈儿峪,李文忠军攻占应昌。“北元”爱猷识理达腊在随从数十骑陪同下,逃往和林(喀喇和林)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一名喀喇和林。元太祖时曾都于此。。虽然蒙古地区故元势力大为削弱,但是辽东地区故元势力仍很强大。明洪武帝决心要接管故元辽东疆土。洪武四年(1371),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图,并籍其兵马钱粮之数,遣右丞董遵、佥院杨贤奉表来降”《明太祖实录》第61卷,洪武四年二月壬午,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叶。。由是,明设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洪武五年(1372),故元平章高家奴继降,使明“不劳寸兵,坐底平定”《明太祖实录》第76卷,洪武五年九月丁巳,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叶。。洪武八年(1375),北元中书右丞相、河南王扩廓帖木儿死。同年十月,明改定辽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明太祖实录》第101卷,洪武八年十月癸丑,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叶。,后管辖辽东地区,再后达到25卫、138所、2州、1盟万历《四镇三关志·辽镇》第1卷,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洪武十一年(1378),北元必力克图汗爱猷识理达腊死。明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北元必力克图汗死,这两件事情标志着辽东北元势力大衰。

明朝加紧对辽东的征抚活动。洪武十四年(1381),明大将军徐达出兵大胜,辽东北元势力动摇。同年,故元将校刘敬祖等三十余人降明,随之故元军官不断降明。在此大势之下,部分女真头人也纷纷投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廷将粮米七十五万二千二百余石海运到辽东《明太祖实录》第173卷,洪武十八年五月己丑,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叶。。这对辽东地区改善生计、救济斯民有积极意义。翌年,故元降将高家奴从朝鲜以绮缎、布匹购马《明太祖实录》,第179卷,洪武十九年十二月戊子,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7叶。,达3000匹,充实军力。不久,故“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金山,据《明一统志》:山在开原西北三百五十里辽河北岸。今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境。,数为辽东边害”《明史·冯胜传》第129卷,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3798页。。洪武二十年(1387),大将军冯胜率师20万北征,进军辽东,伐纳哈出,到达伊通河一带。纳哈出势绌不敌,请降,出酒,伺机,谋遁。冯胜之婿常茂骤起,砍其臂,寻乃降,明军获得巨大胜利。纳哈出降,明军得其部众三十余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明太祖实录》第182卷,洪武二十年六月丁未,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叶。

大将军冯胜奏报,获纳哈出暨降附将校四千七百余人,国公、郡王、太尉、司徒、平章、行省丞相、参知政院等大小官员六千四百余人,以及金银铜印100颗,金银虎符及牌面125等,取得东北泛扫,兵民来归,“喜溢臣民,欢腾远迩”的局面《明太祖实录》第184卷,洪武二十年八月丁丑,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6叶。。故元遗兵,相继降附,东北地区,归属明朝。明对北元,经过二十年征抚,取得重大胜利。

综上,明洪武朝在东北地区,征抚兼施,取得成就,这为建州女真南迁,准备了基本历史条件。

洪武帝在东北地区,重要之责是处理同朝鲜的关系。先是,高丽末期,社会危机,动荡不安,异常严重。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后,高丽恭愍王王颛遣使到应天(今南京)表贺,贡方物,且请封《明史·朝鲜传》第319卷,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8279页。。洪武二年(1369),明封高丽王王颛为国王,并赐金印、诰文和《大统历》等《明太祖实录》第44卷,洪武二年八月丙子,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6叶。。朝鲜恭愍王停用故元至正年号,改用洪武年号,“反元亲明”。洪武七年(1374),恭愍王王颛被弑身亡,随之其“庙堂亲明派多被清除”[日]河内良弘:《明代女真史の研究》,同朋舍,1992年,第12页。。此后,高丽王朝,王权更替,二十余年,三易其主。此期间,高丽王趁辽东政权交替之际,曾多次出兵,越过鸭绿江,兵至辽阳、五老山城(今桓仁满族自治县境)[朝]郑麟趾:《高丽史》第43卷,恭愍王二十年九月辛亥,国书刊行会本,日本明治四十一年(1908),第644页。

朝鲜政变势力同“故元遗兵”相结,辽东军政事态更为复杂。洪武二十年(1387),明廷命户部咨高丽王:

以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军民女直、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复有所侵越。《明太祖实录》第187卷,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壬申,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叶。

高丽接到明朝户部咨文后,高丽王辛禑上明朝表言:“文高和定等州,本为高丽旧壤,铁岭之地,实其世守,乞仍以为统属。”明洪武帝因谕礼部尚书李原名曰:

数州之地,如高丽所言,似合隶之;以理势言之,旧既为元所统,今当属于辽。况今铁岭已置卫,自屯兵马,守其民,各有统属。高丽之言,未足为信。且高丽地壤,旧以鸭绿江为界,从古自为声教,然数被中国累朝征伐者,为其自生衅端也。今复以铁岭为辞,是欲生衅矣。远邦小夷,固宜不与之较,但其诈伪之情,不可不察。礼部宜以朕所言,咨其国王,俾各安分,毋生衅端。《明太祖实录》第190卷,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壬戌,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叶。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高丽大将军李成桂发动政变,夺取权力,自立为王。此事,《明史·太祖本纪》记载:“高丽李成桂幽其主瑶而自立,以国人表来请命,诏听之,更其国号曰朝鲜。”《明史·太祖本纪》第3卷,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50页。但是,《明太祖实录》将此事分作两条著录:其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十月庚申条记载:“高丽国王王禑遣其臣禹仁烈等,上表请逊位于其子昌。上曰:前者闻其王被囚,今表请逊位,必其臣李成桂之谋,东夷狡诈,多类此,姑俟之,以观其变。”其二,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乙酉条记载:“高丽权知国事李成桂,欲更其国号,遣使来请命。上曰: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最羙(古同“美”),且其来远矣,宜更其国号曰朝鲜。”《明太祖实录》第223卷,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乙酉,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叶。河内良弘教授的《明代女真史の研究》,也将其析为两条载录:洪武二十五年(1392)七月十七日,李成桂即位;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定国号为朝鲜[日]河内良弘:《明代女真史の研究》,同朋舍,1992年,第752页。。由此可见,《明史·太祖本纪》误将发生在两年的两件事,合并在一年,并作一件事加以记述。

从此,“朝鲜”这一国名,出现在朝鲜的史册上,也出现在明清的史册上。朝鲜的李朝,从太祖李成桂始,经历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特别是在明朝,臣属于明,用明正朔,王朝统一,政权稳定。李朝的建立,清除了高丽末期“亲元反明”的势力。朝鲜李朝及其与明朝的关系,尤其是对建州女真的演变,兴衰分合,迁徙变化,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在洪武朝,猛哥帖木儿仍任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明初,故元势力的掠扰、兀狄哈人的侵扰、社会秩序的失衡、民族之间的纷争、部族之间的攻战、区域局势的动荡,使东北地区社会呈现混乱局面。约于明洪武五年(1372)前后,猛哥帖木儿率领斡朵里女真部民,溯牡丹江而上,避乱流徙,几经辗转,饱历艰辛,先移居凤州(今吉林省梅河口市境),又南迁到珲春河流域居住。约在洪武九年(1376)至十七年(1384)之间,猛哥帖木儿又率部众,离开珲春河畔,南渡豆满江(即图们江),进入朝鲜东北庆源、镜城一带居住。洪武二十一年(1388),再南移到图们江下游斡木河[朝]《东国舆地胜览》记载:会宁府,胡言“斡木河”,又称阿木河、阿木火,一云吾音会,后为会宁镇,亦称会宁。(今朝鲜会宁)一带地方居住[朝]《李朝太宗大王实录》第9卷,五年五月庚戌,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19叶。。斡木河谷左临下门岭,右靠玉峰山,既适农耕,又宜牧猎。史载:

豆满江之南,沃野数百余里,耕则禾稼必盛,牧则牛马必肥,可为生民永建乃家之地。[朝]《李朝世宗大王实录》第77卷,十九年五月辛丑,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18叶。

猛哥帖木儿在斡木河地带,既农耕植谷,也打围狩猎。朝鲜《李朝实录》也记载:

礼曹参议安鲁生,回自京师,赍礼部咨文。……洪武二十一年间,根指挥使侯史家奴等,于斡朵里,开设衙门。[朝]《李朝太宗大王实录》第13卷,七年三月己巳,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12叶。

明指挥佥事、千户侯史家奴,奉命开设衙门的地点在斡朵里,就是三姓(今依兰县)。在洪武时期,明朝势力已经达到并控制建州女真的故乡之地。元末明初斡朵里女真,既是明代建州女真史的起点,也是明代满洲兴起史的原点。

辽东时局,女真变迁,同明廷之政局,关系极为密切。明洪武帝朱元璋死后,因长子朱标先死,皇位由长孙朱允炆继承,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不久,实行削藩,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血战4年,政局翻盘,朱棣夺取政权,改年号为永乐。朱棣在“靖难之役”期间,太监起着重要作用。在永乐朝太监地位凸显,开启了明朝重用太监的先河。尔后,正统的王振,成化的汪直,正德的刘瑾,天启的魏忠贤等,都滥觞于此。在太监中,郑和七下西洋,亦失哈八下奴儿干,侯显“五使绝域”,李达等出使西域,则是明朝史、中华史、世界史上的四大壮举。郑和之事不在本书范围,亦失哈之事后面另叙述,这两件大事主要发生在永乐朝。

永乐帝在位22年间,招抚女真,值得特书,而这件事与努尔哈赤崛兴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关系。

首先是设奴儿干都司。因建州女真隶属于奴儿干都司,故在这里把奴儿干都司的设置及其辖下的女真四大部,作一个简要的插叙。明初,女真分为四大部,这就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龙江女真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三,中华书局,2006年,第25页。和东海女真(又叫“野人”女真)。明廷为了统治女真等族部民,洪武八年(1375)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明太祖实录》第101卷,洪武八年十月癸丑,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叶。,总辖东北地区(包括山东北部)的军政。

永乐帝在洪武年间基本征抚故元遗兵的基础上,继续统一东北地区,北达黑龙江入海口。永乐元年(1403),永乐帝派遣邢枢等官员,“往谕奴儿干,至吉烈迷诸部,招抚之”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女直》第24卷,中华书局点校本,1993年,第733页。。永乐二年(1404),设置奴儿干卫《明太宗实录》第28卷,永乐二年二月癸酉,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叶。。永乐三年(1405),《明太宗实录》记载:“奴儿干卫指挥同知把剌答哈及兀者左卫头目木答忽等九十七人来朝,赐之钞币。”《明太宗实录》第40卷,永乐三年三月己亥,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叶。礼部在南京会同馆,设宴招待奴儿干卫下女真诸部来朝贡的首领。永乐七年(1409)四月,在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域居住的“野人”女真首领向明廷朝贡。闰四月,明朝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明太宗实录》,第91卷,永乐七年闰四月己酉,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叶。。治所在辽、金奴儿干城旧址,即黑龙江下游亨滚河口对岸附近特林地方,亦即庙街(今尼古拉耶夫斯克)地方。曹廷杰、间宫林藏、内藤虎次郎、和田清、杨旸等都考定在黑龙江入海口附近,并有永宁寺的碑记和遗迹为证。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的地方军政机构,辖卫384、所24、站7、寨1《明史·兵志二》第90卷,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2222~2227页。;外卫世官“凡袭替、升授、优给、优养及属所军政,掌印、佥书报都指挥使司,达所隶都督府,移兵部”《明史·职官志五》第76卷,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1873页。。其辖境东起鄂霍次克海,西迄鄂嫩河,南濒日本海,北达外兴安岭。奴儿干都司的设置,加强了明廷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三大部女真以及吉烈速、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各部的辖治。后来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兴起,统一女真各部,就囊括了奴儿干都司辖下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龙江女真和“野人”女真。

奴儿干都司设置之后,“野人”女真与明廷往来更为密切。永乐九年(1411),永乐帝派太监亦失哈、都指挥同知康旺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前往该地,“开设奴儿干都司”《敕修永宁寺记》,载《历史的见证——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文考释》附录,见《历史研究》1974年第1期。。永乐十年(1412),又命内官亦失哈等,“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罗福颐:《满洲金石志》第6卷,“满日文化协会”印行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36页。。苦夷就是库页,在今俄国萨哈林岛地域。奴儿干都司的辖区,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临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陈循等:《寰宇通志》第118卷,明景泰刻本,天津图书馆藏,又见玄览堂丛书本。。奴儿干北海,即今鄂霍次克海。明朝奴儿干地区所辖的卫所,时有变化,各书记载,亦显差异,据《明实录》记载统计,从永乐到嘉靖,先后在上述地区,共设立370个卫,20个所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第11页。

永乐十年(1412),《明太宗实录》记载:奴儿干等处女直(真)野人头目准土奴、塔失等178人来朝,贡方物,设置十一卫,“命准土奴等为指挥、千百户,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明太宗实录》第131卷,永乐十年八月丙寅,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叶。。十二年,《明太宗实录》又记载:“置辽东境外满泾等四十五站,敕其提领那可孟常等曰:朝廷说奴儿干都司并各卫,凡使命往来,所经之地,旧有站赤者,复设各站头目,悉恭命毋怠。”《明太宗实录》第133卷,永乐十年十月丁卯,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叶。就是对原先元朝时的站赤,加以整顿、完善、增设、管理和使用。同年,《明太宗实录》再记载:“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康旺等来朝,贡貂鼠皮等物,赐赍有差。”《明太宗实录》第155卷,永乐十二年九月辛未朔,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叶。永乐十二年(1414),永乐帝谕允奴儿干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康旺之奏请,向奴儿干都司增派兵300名《明太宗实录》第156卷,永乐十二年闰九月壬子,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叶。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实际存在,不仅有上引记载为文证,而且有下述碑记作物证:

一、永乐十一年(1413),明朝官员在奴儿干都司治所之地,竖立《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石碑,碑高5尺3寸6分,广2尺5寸,30行,行64字。题额“永宁寺记”,正书。罗福颐:《满洲金石志》第1卷,“满日文化协会”印行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23页。

二、宣德八年(1433),重修永宁寺,竖立《重建永宁寺记》石碑,碑高6尺2寸,广3尺6寸7分,30行,行44字。额题“重建永宁寺记”,正书。罗福颐:《满洲金石志》第1卷,“满日文化协会”印行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23页。

以上两通碑记证明:明朝在黑龙江下游地域设立了相当于省级的军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命官员,驻扎军队,开通站赤,按时朝贡,派员巡视,进行管辖,从而证明黑龙江下游地域,直至黑龙江入海口及口外库页岛(今萨哈林岛)是明朝所辖的疆土。

永乐十九年(1421),《明太宗实录》记载:“奴儿干等处都指挥王肇舟等……五百六十五人来朝,贡马,赐宴及钞币有差。”《明太宗实录》第242卷,永乐十九年十月癸巳,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叶。这个数字,相当可观,说明永乐帝对“野人”女真的招抚政策取得了成功。

永乐帝死后,其孙宣德帝继承祖业。奴儿干都司女真等官员按期朝贡,并受朝廷赐赏。如宣德即位年(1425)、三年(1428)、五年(1430)、七年(1432)、九年(1434)《明宣宗实录》第108卷,宣德九年二月壬申,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2叶。,太监亦失哈、都指挥康旺等都往来于北京和奴儿干《明宣宗实录》第1卷,即位年十一月丙午朔;第35卷,宣德三年正月庚寅和壬辰;第69卷,宣德五年八月庚午;第84卷,宣德六年十月乙未;第90卷,宣德七年五月丙寅。。《重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载述:

永乐中,上命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育□安,设奴儿干都司。……宣德初,复遣太监亦失哈,部众再至,以□念圣天子与天同体。……仏(古同“佛”)寺大会而还。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政,率官军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日]江嶋寿雄:《明代清初の女直史研究》,日本中国书店,1999年,第61页。

从永乐到宣德,明朝南北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另一件是太监亦失哈八下奴儿干。郑和下西洋与亦失哈下奴儿干,都是“明初盛事”《明史·郑和传》第304卷,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7768页。。太监亦失哈八下奴儿干的重大历史意义,可与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相媲美而毫不逊色[日]江嶋寿雄:《明代清初の女直史研究》,日本中国书店,1999年,第62页。。郑和为回族人,亦失哈为海西(女真)人《明英宗实录》第186卷,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壬子,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叶。,康旺为鞑靼(蒙古)人《明宣宗实录》第84卷,第1叶,宣德六年十月乙未:“命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致仕,以其子福代为本司都指挥同。旺,本鞑靼人,洪武间以父荫为三万卫千户,自永乐以来,频奉使奴儿干之地,累升至都指挥使,至是复命往奴儿干设都司,旺辞疾,乞以福代,故有是命。”。对郑和、亦失哈、康旺这3位少数民族的杰出之人,《明史》郑和有传,亦失哈仅在曹吉祥传后附载,康旺则《明史》阙载。

明代女真地区的官员,包括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仍照旧俗,各统其属,按期朝贡,“给与印信”《明英宗实录》第43卷,正统三年六月戊辰,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叶。。其官职世袭,父死子继、父老子替,都须由明廷谕准。

“野人”女真的朝贡,因路途遥远,不固定期限。朝贡的物品,主要是土特产,如海东青、马匹、貂皮、猞猁狲皮、珍珠等。回赐的物品有彩缎、衣物、钞币等。

其次是招抚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的部族变动,也影响着海西女真。明朝海西女真的一大特点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地域逐渐向南迁徙。迁徙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冷、时局动荡、战争频仍和部族内讧阎崇年:《清朝开国史》上卷,中华书局,2013年,第24~25页。。总之,女真的不同部落、不同地域、不同集团、不同家族,互相纷争,彼此冲突,出现“强凌弱、众暴寡”的动乱局面。特别是“野人”女真,时常侵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数与山寨仇杀,百十战不休”卢琼:《东戍见闻录》,《辽海丛书》影印本,辽沈书社,1985年,第456页。。争战,抢掠,兼并,厮杀,促使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为躲避“野人”女真的侵扰,并加强同辽东及关内的经济联系,避害趋利,向南迁移。永乐初年,海西女真诸部归附明朝,明廷广设卫所,封官赏赉,定期朝贡,进行管辖。海西女真逐渐形成扈伦四部——哈达部、叶赫部、乌拉部、辉发部。后来,海西女真即扈伦四部与努尔哈赤发生都要统一女真各部的激烈争战,从而为努尔哈赤展示政治才华与军事智慧提供了历史的舞台。

扈伦四部,分说为四:

一说哈达部。哈达部的历史,永乐初年,见于记载。永乐四年(1406),明廷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流域设立塔山卫,命塔剌赤为指挥同知。史载:

女直野人头目塔剌赤、亦里伴哥等四十五人来朝,置塔山卫,以塔剌赤等为指挥同知,卫所镇抚千百户,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明太宗实录》第51卷,永乐四年二月己巳,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叶。

后来,塔山卫内部不协,需要调整。正统十一年(1446)十月丁巳(二十一日),明廷为协调塔山卫内部矛盾,增设塔山左卫,命弗剌出为都指挥。

设女直塔山左卫,给印。命塔山卫都指挥弗剌出掌印,管事。从呕罕河卫都督你哈答奏请也。《明英宗实录》第146卷,正统十一年十月丁巳,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7叶。

事隔二十二天,明廷为弗剌出任塔山左卫都指挥事,发出敕谕:

设塔山左卫。敕谕塔山卫都指挥佥事弗剌出曰:尔弗剌出,世居边境,忠事朝廷,自我先朝洊(古同“荐”)膺官赏。比者尔累奏所管人民颇多,或有声息驰报未便,请设卫给印,以图补报;呕罕河卫都督同知你哈答,又奏保尔效力多年,善抚人民;辽东总兵等官,亦审实以闻。今特准尔所请,设塔山左卫,给与印信,命尔掌印管事。尔宜深体朕恩,坚守臣节,遵守礼法,抚绥部属,或有远夷奸诈之徒,蛊诱尔部属为恶者,即便擒治,尔其钦哉。《明英宗实录》第147卷,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己卯,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4叶。

随之,颁发“塔山左卫之印”。此印,有历史遗物可见见罗福颐:《满洲金石志》,印文:“‘塔山左卫之印’,礼部造。正统十二年。”

塔山左卫,地处冲要,在开原以北,扼贡路咽喉,为“江上诸夷入贡必由之路”《明世宗实录》第123卷,嘉靖十年三月甲辰,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6叶。。塔山左卫所处又是西部蒙古东犯海西的必争之地。成化年间,塔山左卫在蒙古势力的胁迫下,开始南移,寻求明廷保护。弘治初年,塔山左卫已迁到今吉林省松原、农安一带,部族势力逐渐强大。不久,明廷命速黑忒为都指挥,掌印管事。嘉靖十二年(1533),塔山左卫发生内乱,速黑忒被杀,克什纳袭职。不久,克什纳在家族内讧中遇害,由其侄子王忠任塔山左卫都督。该部因受“野人”女真的袭扰,便由今松原、农安一带,率部南迁,到开原北、靖安堡广顺关外的哈达河(小清河上游)地域,定居生活。因哈达地近明广顺关,地偏南,明人称之为南关。哈达部牧猎范围,由哈达河中上游,拓延到柴河中游以东地区。该部因地近哈达河,因河得名哈达部之名,一说因哈达山得名,另一说因哈达河得名,因山名河,因河名山,皆通。,后称之为哈达部。哈达部贝勒居住在山城。这就是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哈达部。

二说叶赫部。永乐初年,海西女真诸部归附,明朝政府广设卫所。永乐四年(1406)二月,明廷在松花江北岸设塔鲁木卫,任命打叶为塔鲁木卫的指挥,并赐诰印、冠带、袭衣和钞币。于此,《明太宗实录》记载:

女直野人头目打叶等七十人来朝,命置塔鲁原文作“塔等木”,《明实录·太宗实录校勘记》载,“塔等木”,广本、抱本“等”作“鲁”,是也。据此,引文改“等”为“鲁”。木、苏温河、阿速江、速平江四卫,以打叶(葉)原文作“打絮”,《明实录·太宗实录校勘记》载,“絮”,广本、抱本作“葉”(叶),疑是也。据此,引文改“絮”为“叶”(葉)。等为指挥、卫镇抚、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明太宗实录》,第51卷,永乐四年二月庚寅,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叶。

约在成化十九年(1483)前,打叶后人不再袭职,改由奇尔噶尼奇尔噶尼,《明实录》作“的儿哈你”,《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和《满洲实录》均作“齐尔噶尼”,《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作“奇里哈尼”,为同一人名的异译。为塔鲁木卫指挥。正德八年(1513),奇尔噶尼因“入寇被杀”,其子褚孔格(革)褚孔革,一名多译,《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诸部源流》作“出孔格”,《满洲实录·诸部源流》作“楚孔革”,《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6卷作“褚孔格”,而《明武宗实录》第5卷作“祝孔革”,《明世宗实录》第103卷则作“竹孔革”等。“听抚入贡,辄求升袭,并给印与敕”,但要“俟一年以上不扰边境,方许给之”《明武宗实录》第103卷,正德八年八月己亥,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叶。。嘉靖三年(1524),褚孔革赴京朝贡,史载:

海西塔鲁木卫女直都督竹孔革等三百七十八人来朝,贡马,赐宴,及彩币、袭衣、绢钞有差。《明世宗实录》第36卷,嘉靖三年二月庚子,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叶。

尔后,褚孔革率部众由松花江地带南迁,到开原北的叶赫河地域定居,其范围自叶赫河流域,东北达伊通河上游,以及东辽河上游等地,该部因地近叶赫河而得名,后称之为叶赫部。因叶赫部地近明镇北关,地偏北,明人称之为北关。叶赫部贝勒居住在山城。这就是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

三说乌拉部。正当塔山左卫都督王忠率部南下时,他的叔伯侄子补烟(又作布颜),也率其部众南下,在乌拉河(牡丹江)沿岸定居,兴筑大城,称雄一方。乌拉部的范围,在松花江以南,以及拉发河流域,其中心在今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乡满族镇。该部因地近乌拉河,因河得名,后称之为乌拉部。乌拉部贝勒居住在临水平原之城。在扈伦四部中,哈达、叶赫、辉发三部都是山城,只有乌拉部是在临江平地筑城。这就是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乌拉部。

四说辉发部。永乐七年(1409)三月,明朝在依兰设忽鲁哈(忽儿海)卫,命恼纳、塔失为指挥使,一卫二雄,争夺卫印。五月,明从忽鲁哈卫中分出一个弗提卫,令恼纳掌忽鲁哈卫,塔失领弗提卫。塔失死后,传至王机砮。嘉靖年间,王机砮迁到辉发河畔的扈尔奇山,筑城居住,耕猎生活。辉发的耕牧范围,主要在辉发河沿岸地域,向南抵达柳河流域。该部因地近辉发河,因河得名,后称之为辉发部。辉发部贝勒居住在山城。这就是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辉发部。

哈达部、叶赫部、乌拉部、辉发部,史称海西四部,又称扈伦四部。扈伦即忽喇温的音转,即海西女真驻居地,这说明扈伦四部原是由海西迁来的。大体到嘉靖年间,扈伦四部各部的南迁分合,基本上稳定下来。海西女真四部,沿着辽东北边聚居,小分散,大集中,居住在开原以北。而努尔哈赤所属建州女真的建州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主要分布在抚顺关以东,沿苏克素浒河、浑河一带居住,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浑江即婆猪江地带。婆猪江,又称佟佳江,今浑江(汇入鸭绿江),在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境。

女真的卫所、朝贡、贡品、马市等,分别介绍,略述如下:

卫所,是明朝设置管理地方军事与行政事务的机构,其官员由明廷直接委任,对各部落“官其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仍旧俗,各统其属”李贤等:《大明一统志》第89卷,“女直”,明天顺五年(1461)刻本,万寿堂刊,首都图书馆藏,第5页。。卫所官职世袭,父死子继、父老子替、兄终弟续,其任免、晋升、赏赐等都由明廷敕准。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时有发现,如有“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见《青丘学丛》第15号,印文为:“‘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礼部造,永乐三年十二月 日”。即是一例。

朝贡,明廷规定,女真三大部各卫所的朝贡,“野人”女真因道途远甚朝贡不常,“海西、建州岁一遣人朝贡”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第107卷,中华书局本,1989年,第579页。。贡使往回都要沿途“应付马驴车辆,廪给口粮”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第108卷,中华书局本,1989年,第586页。。自永乐至万历(后金建立前)“俱来朝贡”。朝贡有行政、经贸、族群和文化四重作用:于行政,卫所官员要按照朝廷规定的期限赴京述职;于经贸,卫所官员要向明朝政府交纳贡赋,并进行“两平交易”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第111卷,中华书局本,1989年,第594页。;于族群,通过朝贡密切中原与边远族群的联系;于文化,进行双向文化交流,既了解中原文化,又影响本族文化。据统计,仅嘉靖十五年(1536),入京的贡使就达2140余名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第12页。。卫所朝贡人员到京后,由礼部会同馆接待,明会同馆在南京为南馆,在北京为北馆。会同馆为贡使供“房舍铺陈”,以安顿住宿,并“照例支送酒肉茶面饮食之物”,如“有疾即与医药”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第109卷,中华书局本,1989年,第587页。。在会同馆的京师北馆为6所,额设馆夫即厨夫“三百名,专造饭食,以供使客”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第145卷,中华书局本,1989年,第735页。

贡品,是方物,即地方名贵土特产,如马匹、貂鼠皮、猞猁狲皮、人参、海东青、东珠等。朝廷对朝贡者按照官秩大小给予抚赏。各卫所贡使来京所带贡品外的货物,“领赏毕日,许于会同馆开市三日”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第111卷,中华书局本,1989年,第594页。

马市,明廷在辽东通往女真地区的交通重镇开设“马市”,以便女真和汉人以及东北各族之间进行商业交易。因初以“市马”即交易马匹而得名。马市开设始于永乐三年(1405)三月,当时明廷应蒙古福余卫指挥使喃不花等的奏请,以到京师需两个月的路程,又天气炎热,乞就近易马,“令就广宁、开原择水草便处立市,俟马至官给其直”《明太宗实录》第40卷,永乐三年三月癸卯,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叶。。时马市有3处:“一于开原城南以待海西女直;一于开原城东;一于广宁以待朵颜三卫,各去城四十里。”毕恭:《辽东志》第3卷,《辽海丛书》影印本,辽沈书社,1985年,第29叶。后马市贸易发展,增设一些马市,如天顺八年(1464)为建州女真开设抚顺马市。成化时在古城堡南对海西女真增设马市一处,嘉靖二年(1523)迁至庆云堡(铁岭东北)北。万历初年,又在清河、叆阳、宽奠增设马市参见《巡按辽东御史刘台条上三事》之第二事,《明神宗实录》第46卷,万历四年正月丁未条,第5~6叶。。万历二十三年(1595)在义州开设木市。

明朝马市管理,有具体规定。《辽东志》记载:“夷人买卖,开原每月初一日至初五日一次,广宁每月初一日至初五日一次、十六日至二十日一次,各夷将马匹物货,赴官验放,入市交易,不许通事人等将各夷侮弄、亏少马价及偷盗货物,亦不许拨置夷人以失物为由诈骗财物,敢有擅放夷人入城,及纵容无货人入市,有货者在内过宿,规取小利,透漏边情,违者俱问,发两广烟瘴地面充军,遇赦不宥。”毕恭:《辽东志》第3卷,《辽海丛书》影印本,辽沈书社,1985年,第30叶。马市分官市和私市,其区别是“凡马到市,官买之余,听诸人为市”《明宣宗实录》第1 13卷,宣德九年十月丁巳,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叶。。交易双方,女真“以马易盐、米,彼得食用之物,我得攻战之具”《明孝宗实录》第195卷,弘治十六年正月甲午,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7叶。,于是,军品如马匹,由官市交易;民品如食物,由私市交易。马市贸易很繁荣,交易的商品,来自蒙古和女真的,有各种牲畜、皮毛、人参、药材等土产品;来自汉族地区的,有铁制生产工具,如铧、铲。有生产资料,如耕牛、种子;有生活用品,如锅、米、盐、绢、布、缎、衣等。明廷派官管理马市贸易,初期的交易都是以物易物,到永乐十五年(1417)改定“马价”,实行货币交易。主管马市的官员,除了检查入市货物,还要征税,叫作“马市抽分”。辽宁省档案馆珍藏明代辽东马市贸易“抽分清册”,内容丰富,资料珍贵。从这些“抽分清册”中可以看出:

其一,市场繁荣。女真前来马市交易的人数增多,每次入市的人数多达数千,如海西女真部督孟格布禄、歹商等从广顺关入市,一次竟达1100人万历十二年《广顺、镇北、新安等关易换货物抽分银两表册》,载《明档》,乙107号,辽宁省档案馆藏。。建州女真朱长革等一次进入抚顺关互市的就有250人万历十二年《广顺、镇北、新安等关易换货物抽分银两表册》,载《明档》,乙105号,辽宁省档案馆藏。

其二,市期延长。马市开放的日期,从以前每月1次或2次,每次5天,而发展到几乎成了日市,每天都开放交易。

其三,物品变化。大量的耕牛和生产工具进入女真地区。据《抽分清册》107号记录统计,运进海西女真的耕牛216头,铧子4292件万历十二年《广顺、镇北、新安等关易换货物抽分银两表册》,载《明档》,乙107号,辽宁省档案馆藏。

总之,从上述三个特点,可以看出南迁后的女真各部,部族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交易更为密切。

当然,努尔哈赤崛兴的直接因素,是建州女真的迁徙与发展,特别是招抚建州女真。以下回到叙述永乐帝与建州女真,特别是与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的关系。

先是,约于洪武初,元朝三万户之一的阿哈出溯牡丹江南迁,到图们江地带居住。朱棣为燕王时,曾北征故元势力,兵至斡朵里城地带。据朝鲜史书记载,朱棣“为燕王时,纳于虚出女”[朝]《李朝太宗大王实录》第8卷,四年十二月庚午,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于虚出即阿哈出。

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阿哈出在朱棣“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不久,到应天(南京)“朝贡”。明廷在胡里改部诏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命阿哈出为指挥使。史载:

女直野人头目呵“呵”字,原文如此。《明实录·太宗实录校勘记》该条对“呵”字未作校勘记。据同条记载任命“阿哈出为指挥使”,又据《明太宗实录》第107卷永乐八年八月乙卯作“阿哈出”,再据《李朝实录》相关记载也作“阿哈出”,故此处“呵”字应作“阿”字。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明实录·太宗实录校勘记》载,“阿哈出为指挥使”,“广本阿上有以字,是也”。阿哈出为指挥使,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明太宗实录》第25卷,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叶。

是为明朝始设建州卫,并任命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第二年,明廷正式建置建州卫《明太宗实录》第25卷,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6叶。。永乐四年(1406),阿哈出因兀狄哈侵扰,与朝鲜关系不谐,又率部众由图们江地带,西迁到辉发河上游的凤州(今吉林省梅河口市境)居住。在这里交代一下:阿哈出于永乐九年(1411)逝世,由其子释加奴袭官。释加奴约在永乐十八年(1420)去世,由其子李满住承袭,统辖建州卫。李满住是建州卫的重要人物,受到努尔哈赤等的仰慕,后面还要叙述。

朱棣还曾向女真首领,垂询女真地方的情状。据《北征录》记载:

上曰:女直有山,其巅有木色白,草木皆白,产虎、豹亦白,所为长白山也。天下山川多有奇异,但人迹不至,不能知耳。此地去辽东可千余里,朕尝问女直人,故知之。金幼孜:《北征录》上卷,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金镗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10页。

尽管女真人聚居的长白山地带,并非“草木皆白”,但是朱棣能询知其一二,而不至于瞽盲昏然。

明成祖朱棣设置建州卫后,继续招抚女真各部。永乐二年(1404),派辽东千户王可仁前往豆满江(图们江)等地,安抚建州女真[朝]《李朝太宗大王实录》第7卷,四年三月戊辰,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11叶。。他在招抚女真诸部的敕谕中说:

今朕即大位,天下太平,四海内外,皆同一家。恐尔等不知,不相统属,强凌弱,众暴寡,何有宁息之时?今听朕言,给与印信,自相统属,打围放牧,各安生业,经商买卖,从便往来,共享太平之福。[朝]《李朝太宗大王实录》第7卷,四年四月甲戌,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11叶。

此谕之意,另有所敕,《明太宗实录》做了记载:

遣使赍敕谕兀良哈、鞑靼、野人诸部曰:朕命统承天位,天下一家,薄海内外,俱效职贡。近边将言:尔诸酋长咸有归向之诚,朕用嘉之。特令百户裴牙失里,赍敕谕尔:其各居边境,永安生业,商贾贸易,一从所便。欲来朝者,与使臣偕至。《明太宗实录》第14卷,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壬寅,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7叶。

明永乐帝在阿哈出朝贡时,了解猛哥帖木儿的情况,于是派钦差千户王教化等持谕前往斡木河,招抚猛哥帖木儿,表彰他“能恭敬朕命,归心朝廷,朕甚嘉之”。永乐帝谕称:

敕谕万户猛哥帖木儿等:前者阿哈出来朝言,尔聪明识达天道,已遣使赍敕谕尔。使者回复言,尔能恭敬朕命,归心朝廷,朕甚嘉之。今再遣千户王教化等,赐尔等彩段表里,尔可亲自来朝,与尔名分、赏赐,令尔抚安军民,打围牧放,从便生理。其余头目人等,合与名分者,可与同来。若有合与名分,在彼管事,不能来者,可明白开写来奏,一体给与名分、赏赐。故敕。[朝]《李朝太宗大王实录》第9卷,五年三月丙午,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8叶。

猛哥帖木儿受谕后,随钦差千户王教化等,于永乐三年(1405)底到南京入朝。明成祖“授猛哥贴木〔儿〕建州卫都指挥使,赐印信、鈒花金带,赐其妻幞卓“幞卓”,《玉篇》“幞,巾幞”,《说文》:“卓,高也。”幞卓,即幞头。《新唐书·车服志》:“幞头起于后周。”《朱子语类·杂仪》:唐人幞头,初止以纱为之,后以纱软,砍木作一山子,在前衬起。《东京梦华录》:幞头两脚步稍屈而上者,名“朝天巾”。明王圻《三才图绘》载幞头诸形状。所以,幞头高而立如山形,又称幞卓,可见幞卓即幞头、头巾,非猛哥帖木儿之妻名也。、衣服、金银、绮帛”[朝]《李朝太宗大王实录》第11卷,六年三月丙申,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

猛哥帖木儿在《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和《明宣宗实录》中,“猛哥帖木儿”有三:其一是建州猛哥帖木儿,其二是瓦剌平章猛哥帖木儿,其三是吐鲁番城指挥佥事猛哥帖木儿。有一个大的家族。他的父亲挥厚,为元末万户;母亲,为也吾巨。挥厚去世后,其母改嫁挥厚异母弟包奇,又生同母弟於虚里、凡察等。猛哥帖木儿受明廷敕封,位望大增,更加提高了他在家族中、部落中和在建州左卫女真部中的地位。猛哥帖木儿有一支正军1000名的精强队伍,并分作中军、左军、右军三军,自率中军,其同母异父弟凡察领左军,其子权豆(或作阿谷、阿古)领右军。三军平时耕牧围猎,战时驱骑出征。朝鲜咸吉道都节制使金宗瑞,以久在斡木河地界,熟知建州女真情形,受命向国王李祹启达猛哥帖木儿家族的情状:

凡察之母,佥伊(官名)甫哥之女也吾巨,先嫁豆万(官名)挥厚,生猛哥帖木儿,挥厚死后嫁挥厚异母弟容绍(官名)包奇,生於虚里、於沙哥、凡察。包哥本妻之子吾沙哥、加时波、要知,则凡察与猛哥帖木儿,非同父弟明矣!然猛哥帖木儿生时,如有兴兵之事,则必使凡察领左军,权豆领右军,自将中军,或分兵与凡察,故一部之人,素不贱恶。[朝]《李朝世宗大王实录》第82卷,二十年七月辛亥,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12~13叶。

朝鲜《李朝实录》又记载,猛哥帖木儿是明永乐帝的亲戚:

猛哥帖木儿,皇后之亲也。遣人招来者,皇后之愿欲也。骨肉相见,人之大伦也。[朝]《李朝太宗大王实录》第10卷,五年九月己酉,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13叶。

永乐九年(1411)四月,猛哥帖木儿因与朝鲜有摩擦,加之兀狄哈侵袭,便率部众前往凤州[朝]《李朝太宗大王实录》第21卷,十一年四月丙辰,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与建州卫阿哈出同住一地。猛哥帖木儿迁到凤州后,更加密切了同明廷的关系。永乐十年(1412),猛哥帖木儿入京朝贡述职,明廷考虑到他和阿哈出原皆为元朝的万户,现在却是建州卫管辖的部属,显然不妥。因此,增设建州左卫,命猛哥帖木儿领其卫,任指挥使建州左卫设置的年代,诸说不一。此据《明会典》卷一二五、《满洲源流考》卷七等。

猛哥帖木儿以皇妃“骨肉之亲”和建州左卫指挥使的双重身份,于永乐二十年(1422),被征调率领部属随从永乐帝反击鞑靼部阿鲁台纵兵“劫掠”的漠北亲征。此前,“故元遗兵”曾在辽东放肆抢掠,民众不安:“鞑靼兵四十万屯于沈阳路,辽东城门昼不开。”[朝]《李朝太宗大王实录》第10卷,三年十二月辛丑;同书又见第10卷,五年九月己酉,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13叶。战争结束后,猛哥帖木儿到了北京。时辽东地区屡受鞑靼和兀良哈铁骑的蹂躏,猛哥帖木儿担心再罹骚扰,请求迁回斡木河。同年九月,永乐帝敕准猛哥帖木儿复还朝鲜斡木河地面居住。

永乐二十一年(1423),猛哥帖木儿“率正军一千名,妇人小儿共六千二百五十名”,分批返回斡木河“旧居耕农”[朝]《李朝世宗大王实录》第20卷,五年四月乙亥,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11叶。。他迁住斡木河之后,仍同明朝政府保持密切的臣属关系,并为明廷悉心任事。如在五年之间,猛哥帖木儿曾三次到北京“朝贡”。

永乐十一年(1413)十月甲戌(二十八日)史载:《明太宗实录》第144卷,永乐十一年十月甲戌,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叶。

建州等卫都指挥李显忠、指挥使猛哥帖木儿等来朝,贡马及方物,特厚赉之。《明太宗实录》第144卷,永乐十一年十月甲戌,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叶。

永乐十四年(1416)二月壬午(十九日)又载:

赐建州左卫指挥猛哥帖木儿等宴。《明太宗实录》第173卷,永乐十四年二月壬午,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1叶。

永乐十五年(1417)二月己巳(十二日)再载:

建州左卫指挥猛哥帖木儿奏举其头目卜颜帖木儿、速哥等,堪任以职,命为指挥千百户。《明太宗实录》第185卷,永乐十五年二月己巳,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2叶。

大体同时,永乐二十年(1422),建州卫李满住也向明廷请求迁往别处安居。翌年初,明廷谕准李满住迁往婆猪江多回坪等处居住。[朝]《李朝世宗大王实录》第10卷,五年四月乙亥,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27叶。永乐二十二年(1424)四月,李满住率部众到达婆猪江西岸兀敕山南麓瓮村一带居住。

永乐帝在位22年,死后其子朱高炽继位,年号洪熙,是为洪熙帝,继位8个月零27天,崩于皇宫钦安殿,年四十八;孙朱瞻基继位,年号宣德,是为宣德帝,在位10年,驾崩,年三十八。宣德期间,建州女真发生一起重大事件,就是斡木河事件。

先是,在宣德元年(1426)正月“朝贡”时,猛哥帖木儿受到朝廷封赐:

命建州左卫指挥佥事猛哥帖木儿为都督佥事,赐冠带。《明宣宗实录》第13卷,宣德元年正月壬子,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5叶。

猛哥帖木儿被封为都督佥事。《明史·职官志五》记载:都督佥事,武职,正二品。宣德八年(1433)二月“朝贡”时,猛哥帖木儿又被封为右都督、都指挥佥事。《明宣宗实录》第99卷,宣德八年二月戊戌,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第3叶。《明史·职官志五》记载:左、右都督,武职,正一品。在这次“朝贡”之后,猛哥帖木儿和弟凡察、长子权豆(阿谷或阿古),并随同明辽东都指挥佥事裴俊等一起返回斡木河,协助明廷管束杨木答兀的人马,引发斡木河之变。

宣德斡木河之难。事情发生在宣德八年癸丑(1433),地点在斡木河,因称宣德斡木河之变。这对建州左卫来说,是一场重大灾难,故又称斡木河之难。杨木答兀为辽东女真豪族,在开原任千户。[日]河内良弘:《童猛哥帖木儿与建州左卫》,载《朝鲜学报》第65辑。他在不受管束、屠城剽掠后,“挈家逃窜”至斡木河。毕恭:《辽东志》第7卷,《辽海丛书》影印本,辽沈书社,1985年,第3叶。《东国舆地胜览》记载:斡木河“本高句丽旧地,胡音斡木河,一云吾音会”《东国舆地胜览》第50卷,《会宁都护府》条。斡木河,又称阿木河、阿木火,亦称吾音会,后为会宁镇。图们江东,朝鲜境内。。明廷派辽东都指挥同知裴俊一行往斡木河招抚杨木答兀时,发生了“斡木河之变”。先是,明廷敕谕:

皇帝敕谕建州左卫掌卫司右都督猛哥帖木儿及男阿谷(即童权豆或权豆)并大小头目人等:比先杨木答兀一起漫散出去军官,已陆续招还复业。近闻高早化等六十九家,见在尔处地方居住。兹遣指挥同知裴俊,千户赵镇、古老,百户王茂,赍敕谕前来,招其回还。敕谕至日,尔等即令高早化等六十九家,尽数收拾,同指挥阿谷、裴俊等送回原卫所,安生乐业,尤见尔报效朝廷之诚心。尔等其钦承朕命毋怠。[朝]《李朝世宗大王实录》第61卷,十五年闰八月戊午,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33叶。

猛哥帖木儿忠于明廷,承命不怠。不久,宣德八年(1433)六月,明辽东都指挥同知裴俊奉旨,率领官军一百六十一名,赍敕前往斡木河,收取杨木答兀所掠人口。裴俊一行于八月二十七日,到斡木河地带下营。猛哥帖木儿率弟凡察、子权豆及兵马往会裴俊一行。闰八月十五日,杨木答兀伙同古州女真部(即“七姓野人”)阿答兀等三百余人马,群骑冲突,前来抢杀。猛哥帖木儿及弟都指挥凡察、子指挥权豆等,奋力保卫裴俊一行。经过激战,杨木答兀等势绌力穷,夺路而逃。但是,凡察、权豆及明军4人受伤,所载赍赐物品及马28匹被杨木答兀抢去。猛哥帖木儿同裴俊追赶杨木答兀至河的北岸。后杨木答兀纠合八百余人马,披挂明甲,气焰汹汹,到猛哥帖木儿、凡察、权豆等住家和裴俊营寨,攻破栅墙,包围房舍,放火焚烧,肆行抢掠,致“猛哥帖木儿、阿谷等男子俱被杀死,妇女尽行抢去”[朝]《李朝世宗大王实录》第62卷,十五年十一月己巳,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第19叶。。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童仓)被掳走,弟凡察负伤出逃[朝]《李朝世宗大王实录》第62卷,十五年十月戊寅,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本,1959年。。建州左卫受到了重创,寨破人亡,劫难空前。

明宣德八年(1433)的斡木河之变,是女真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又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并引发了一连串出人意料的历史事变。斡木河之变的历史影响在于:

第一,斡木河之变使女真建州部,完全摆脱李朝的控制,由朝鲜咸吉道的斡木河,几经曲折,千辛万苦,返回明朝辽东苏子河流域,密切同汉族经济文化的双向交往,加快了其社会发展的步伐。

第二,斡木河之变使女真建州左卫部的首领,更加忠于明廷,受明封赏,进京朝贡,扩大了其在女真诸部中的影响。

第三,斡木河之变促使建州三卫女真合住在一起,增强了女真建州部的凝聚,经过兴衰荣辱、繁衍积蓄,逐渐发展成为女真诸部统一的核心。

第四,斡木河之变使女真建州左卫部,迁住苏子河流域,以其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的优越,后来成为建州女真崛起的基地。

第五,斡木河之变使建州左卫指挥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历过六代经营,至努尔哈赤时,在苏子河畔的赫图阿拉,点燃了一个火种——这个火种后来燃遍辽东,继而进关,燃遍中国,影响世界。

总之,斡木河之变及由其引发的建州左卫女真举部迁徙辽东,成为女真-满洲崛兴的历史起点。

前述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在斡木河之变中,忠于朝廷,身死部破。猛哥帖木儿生前曾受明廷封赐印信、衣袭、绮帛、金带,并曾先后多次建州猛哥帖木儿进京“朝贡”暨相关活动,《明实录》记载时间为永乐十一年十月甲戌,永乐十四年二月壬午,永乐十五年二月己巳,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甲子,洪熙元年十二月丁亥,宣德元年正月壬子、癸丑,宣德三年正月癸卯,宣德八年二月戊子、丁酉、戊戌、戊申,宣德九年二月癸酉和宣德九年四月庚申,凡十四见。到京“朝贡”。猛哥帖木儿“归心朝廷”的诚耿忠心,对他的包括努尔哈赤在内的后裔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