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华人报刊史与文化认同的同频共振
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是如何相互认知与认同的?这不仅关系到中美关系的“世纪之问”,而且影响到国际格局的走向,乃至全人类的未来。美国华人作为中美跨文化沟通的“摆渡人”,他们的文化认同既是自我身份的定位,也是中美文化和两国关系的折射。本书对美国华人报刊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站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更好地理解美国华人社区与媒体、与社会的复杂互动。
张海燕博士的专著《报刊文本视角下的美国华人文化认同(1942—2001)》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美国华人、重新理解美国华人报刊的窗户。这本书是她在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就读跨文化传播专业时的博士论文。在学位联合培养时期,张博士获得了美国华人报刊史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归类与分析,还对相关人物进行了深度访谈。这本书的研究内容覆盖1942—2001年的60年,时间跨度从二战期间至9·11事件,以中美关系转折性变化为宏观背景,依据约翰·贝里(John Berry)跨文化适应理论模式及框架理论,对中美关系互动演变的四个时期内的报刊开展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华美周报》《世界日报》《太平洋周报》《星岛日报》等一批知名报纸,让我们有机会系统地了解华人报刊的发展及其意义。
这项研究需要作者在了解国际政治格局与社会演变的基础上,梳理60年间美国华人文化认同流变,呈现祖籍国与定居国关系变化的宏观因素对移民群体文化认同取向的影响。这些都对作者的理论功底、历史素养、方法训练提出了挑战。可喜的是,本书呈现给了我们一幅宏大、全面和生动的美国华人报刊图像,并对其展开了细致的描摹。作者还针对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华人文化认同构建研究开展了反思,提供了颇具创见的观点,读来受益匪浅。
区别于其他美国报刊史的研究,本书以跨文化认同研究为主,也涉及媒介与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立意高远、视野宽阔、资料翔实、方法科学,张海燕博士优美流畅的文笔更是能令读者犹如身处美国华人社区,与华人们一起感受“我者”与“他者”的相互建构。通过华人报刊的笔墨,读者能够感受到美国华人在时代大潮中沉浮,在与美国主流社会、与中国关系的同频共振中自我调适,在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中寻求自我定位身份。尽管曾经或正在被美国社会认为是“真实性威胁”或“象征性威胁”式的存在,华人群体仍然坚守“热爱美国,服务祖国”的态度,在促进中美沟通互信中承担积极角色。
感谢张海燕博士,张博士长期深耕于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养与敏锐的洞察力。感谢她为我们带来了一部跨越60年的、具有跨文化意义的报刊史著作,这本书将成为记录、再现华人移民群体文化认同的重要文献,也将为我们重新理解海外华人华侨,进一步研究美国华人文化认同的流变提供助益。作为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的同仁,相信这本书将进一步启发我们深化跨文化研究,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积极贡献。以本书为起点,在更宏大的语境下,我们相信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未来中美两国需要进一步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在“重叠共识”的基础上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年6月于上海
(吴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