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帝国(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五种文化形态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统的集合体,它主要包括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这五种文化形态是中华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它们的交流、碰撞、融汇、统合,构成了中华文明史的主要内容。但是,上述五种文化形态的分布,因每种文化形态往往是多元的,故只能就某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文化形态而言。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中华文明在明清盛时的历史文化地图。在明清盛时,其文化的地理范围,按生存环境,绘历史地图,虽较粗略,亦欠准确,但做比较,冀求讨论阎崇年:《森林文化之千年变局》,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在中国古代,中原农耕文化,分布很广,其重心在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主要地域包括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的中下游流域等,其包括的现今面积:北京(1.68)、以万平方公里(千米)计,后同。天津(1.2)、上海(0.63)、重庆(8.2)、河北(19)、山西(16)、河南(17)、山东(15)、陕西(21)、甘肃(43)、宁夏(6.6)、江苏(10)、浙江(10.18)、安徽(14)、江西(17)、福建(12)、湖南(21)、湖北(19)、广东(18)、广西(24)、四川(49)等二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344.52万平方公里,其中如川西北主要是高原,其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甘南主要为高原等,但高原地区也有大小不等的部分平原等。因此,中原农耕文化核心地域面积约300多万平方公里。

西北草原文化,分布极为广阔,其主要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南临燕山、长城和天山一线,西迄巴尔喀什湖地带,北达后贝加尔湖一线以南。明清盛时,草原文化地理范围包括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118),漠北喀尔喀蒙古,即今蒙古国(156.5),以上面积共近275万平方公里。还有天山以北漠西厄鲁特蒙古(西蒙古)地区,即今新疆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准格尔草原等地域,贝加尔湖以东以南布里亚特蒙古(北蒙古)地域等。总之,在明清盛时,西北草原文化区域的面积,合计约为300多万平方公里。

东北森林文化,分布极为辽阔,在明清盛时,其主要范围,西起大兴安岭以东,南抵长城一线,东达大海,北到后贝加尔湖、赤塔、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库页岛(今萨哈林岛)、雅库茨克一线。它包括今辽宁(15)、吉林(19)、黑龙江(46),共80万平方公里;明清盛时,乌苏里江以东至滨海地区约40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还有贝加尔湖以东、大兴安岭以北、尼布楚至乌第河等地域,其面积总数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西部高原文化,主要包括今西藏(123)、青海(72)、云南(39)、贵州(18),还有川西高原、甘南高原等,总面积共252万平方公里;另从高原地域看,青藏高原(250)、云贵高原(50),共面积总数亦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东北、东部、东南、南部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明清盛时的地理范围,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沿海地域暨海岛,即从鄂霍次克海、鞑靼海峡、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的沿海地域,及今台湾岛(3.6)、海南岛(3.4)、香港特别行政区(0.11)、澳门特别行政区(0.00329),包括南海诸岛屿—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直至曾母暗沙。海岛及沿海地域的海洋文化,其领土与海疆的面积,本文不做统计。海洋文化虽然非常重要,却是从来没有在中央政权占据主导或主体的地位,而农耕、草原、森林文化执政者又缺乏海洋文化基因,海洋文化是中国两千年皇朝史上的一块文化短板,成为后来屡败于从海上打来的西方和东方列强的一个重要文化原因。

总之,以上所列并简析了中国森林文化的地理范围。从上述森林文化地图及其统计数字,清楚地表明,森林文化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森林文化就其历史地图而言,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分量与重要地位,可谓如鼎之足,支撑华夏。

有观点认为,东北地区处在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重边缘,不具有文化的独特性,且认为在中华文明中居于较为次要的位置;或者将森林文化与草原文化都划为“牧区”。这种解释的缺陷在于:忽视了森林文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特殊性和重要性,低估了森林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森林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盛衰更替,历分合变化,逐渐发展成为政治与军事、经济与文化、内事与外事、社会与族群的强大文化力量,终于在明朝晚期,满洲崛起,建立清朝,值李自成军队攻陷燕京,崇祯帝自缢身死的时机,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率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军,定鼎北京,平息反抗,一统中原,统合华夏。

森林文化的历史演进,下面分时期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