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本书作者廖福龙先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晚我一届(1960年入学)的同学。由于祖上在福州行医,廖福龙先生内心一直存有对中医药的情结。1965年,可能是因为国家对中医药的特别重视,我们系福龙这一届的毕业生中居然有三位被分配在中医研究院(现名中国中医科学院),廖福龙就是第一志愿报名的如愿者。最近,福龙同学邀请我为他的书作《廖增益黑白摄影赏析》撰写序言,我的第一感觉是惊奇,生物物理专业出身且一辈子在中医研究院做药理学研究的医学理工男,怎么写出了黑白摄影赏析的书?好奇心促使我立即去浏览他的初稿,原来我太不了解我这位多才多艺的老同学了。作者的同班同学—我的好友施蕴渝先生脱口而出的16个字“温文尔雅,不多说话,英文不错,喜欢拍照”,也许是对福龙的一个素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是在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的时代背景下,由中国科学院集合了中国最好的科学家群体,于1958年建立的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的大学,一所新型的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大学。当年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聂荣臻副总理鼎力相助,郭沫若校长亲自挂帅,张劲夫书记严格把关,中科大继承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勇攀科学高峰,被誉为“向科学进军”年代里的“新抗大”。科技报国是中科大人的核心价值观,学术优先是中科大文化的基本色。生物物理系的课程包括高强度的数理化、必修的生物学,还有制图和摄影等课程。在那个一般人很难接触照相机的年代(我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德国结束学习时才拥有了一部自己的照相机),我们这些大学生非常兴奋地学习照相、底片冲洗和照片印制等技术。现在想来,当年福龙一定已经是老师的助教了。尽管力不胜任,但我还是愿意借此机会学习老同学对廖增益摄影作品的解读,于是恭敬不如从命,只能在此班门弄斧。
廖增益先生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在银行任职,解放后在大学从事经济和英语的教学工作。他自幼喜爱美术,并成为一位有造诣的业余摄影家,活跃在中国的摄影界。由于技术的限制,那个时代的摄影都是黑白二色。书中附有廖增益先生1988年9月发表的文章《梅花香自苦寒来》,尽管是对年轻摄影爱好者的谆谆教导,但我认为也非常适合我们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他指出黑白摄影是最能锻炼摄影者功力的试金石,我们实验科学的研究工作者也必须练好自己的实验基本功;他指出艺术贵在创新,我们的科学也一样贵在创新。而创新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依靠自己练就的内功、硬功、奇功才能腾飞。
廖福龙是廖增益的长子,从小受父亲熏陶,对摄影也理解颇深。他从事中医药药理学研究半个世纪,近年才有时间静下心来回顾终身执着追求摄影的父亲在黑白摄影方面的奋斗,向我们介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摄影家的部分作品。他运用数理化知识来分析这些作品,以发现作品中黑与白、光与影、人与物、时代与风格、经验与创新、功底与境界之间的深刻关系,为当今的摄影爱好者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本书展示了49张廖增益先生拍摄的照片。廖氏拍摄的对象很广泛,也很接地气,如家人、劳作的老人、拾荒的儿童、磨刀的手艺人、挑担人、赶驴车的车夫、流浪儿、扶犁春耕的农民、修理电灯的工人等,此外还有骆驼、马、猫、公鸡等动物及一些建筑、风景。作者挖掘了每张照片的历史背景,讲述了摄制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剖析了拍摄的技术特点,透视了那个年代北京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生活。特别是京剧名家程砚秋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出“程某就是不给日本人唱戏”的誓言后,廖氏在北京海淀区青龙桥为弃艺务农时期的程砚秋先生拍摄的几张照片尤其珍贵,尤其有价值。
作为药理学科研工作者,作者用数码化灰度和数学拟合等方法分析了廖氏代表作的特色与风格,并得到有理有据的有趣结果,折射出了艺术与科学密切的联系。序者以为,本书的诞生正是科学与艺术互动的成功一例。正如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是啊,科学与艺术都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只是当认识与理解逐渐深化的时候,科学与艺术才分道扬镳,并逐渐形成两大领域和不同的门类。然后,二者又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视觉艺术尤其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新科技的每一次注入都给视觉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19世纪卤化银化学反应的揭示,带来了银微粒成像的技术,这一科技的进步促使新的视觉艺术—摄影术—诞生。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又促进了电子数码成像的发展,为摄影艺术带来了时间、空间、动态、色彩、视觉等多方面的革命性发展,也使摄影艺术走进了世界各个角落几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彩色数码摄影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但黑白摄影依然是艺术摄影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锤炼摄影者功力的熔炉,又是某些条件下摄影方式的优选。序者希望,本书的问世可为黑白艺术摄影爱好者带来新的思绪与新的实践。
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多次参加有关科学与艺术的论坛,他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李政道先生喜欢绘画,我曾有极大的荣幸得到先生在2012年和2013年设计的印有先生亲笔绘制的龙和蛇及梅花和旱金莲标记的新年贺卡,是为最珍贵的纪念。
人类的创造力是科学与艺术进步的原动力,让我们科学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携手共进,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中寻求真理的普遍性,去创造一个更加光彩照人的世界!
王志珍
2020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