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基因工程:巨变时代的企业生存之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后现代管理学:局部刷新

1979年,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所著的《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 La Condition Postmoderne:Rapport sur le Savoir)一书出版发行,后现代管理学随之而诞生。

后现代管理学认为哲学已死,所以拒绝深刻,不再关注哲学观的“宏大叙事”,而是转向方法论的“微小改良”,希冀用更加繁复的细节、更加海量的数据、更加精密的实证,对老旧的现代管理学进行“立邦刷新”,填补每一处裂缝和纰漏,抹平每一处毛糙和缺陷,从而让现代管理学看上去焕然一新。换言之,后现代管理学刻意避开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哲学观问题,专门在细微之处下功夫,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因而留给世人的突出印象,便是三精(精确、精细、精益)管理和数字崇拜。管理的对象变成了一堆干巴巴的数字,而不再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许多管理学研究也变成了“买回数据跑回归”的实证分析。由于后现代管理学只做了精细化、数字化的局部改良,在哲学基础与底层逻辑上,与现代管理学小异大同,所以很多学者仍然将其归为现代管理学的范畴,商学院里的课程仍然叫“现代管理学”。

那么,后现代管理学的“立邦刷新”做法行不行得通?精装修的前提,是房屋结构没有问题,否则再精工细作、精涂细抹也白搭。而现代管理学恰恰是哲学观的地基出了问题,后现代管理学不敢也不想去触碰西方主流商学的“根基”,便只在方法论上做文章。可“只刷墙面,不动结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放弃哲学层面的思辨和刷新,认知上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即使挖掘再多细节,收集再多数据,“倒腾”再多数理模型,也只是量的积累而非质的突破。而一门学科有深度的研究和创新,一定会跃升到哲学层面。

哲学观上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决定了后现代管理学的方法论改良只能是小打小闹,提升有限,所谓的实证研究仍然远离企业实践,不接地气。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亲口尝梨是第一手资料;鼻子嗅梨是第二手资料;听人说梨是第三手资料;看着纸面上的统计数据去推算梨子的味道,已是第四手资料了。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梨的人,与其拿着统计数据颠来倒去,去想象梨子的味道,还不如拿个梨子一口咬下去,“实践出真知”而非“实证出真知”!

这种不触及根本的局部改良,导致现代管理学在哲学基础层面上遇到的问题,后现代管理学一个也没有解决,还把事情搞得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