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拜年 飞帖亦是拜年

年初一拜年是延续了千年的习俗。亲戚朋友一多,就算用光公休假期也不一定拜得过来。古人的年俗比我们复杂得多,他们又是怎样管理时间完成拜年大事的呢?

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文学家顾禄,由于母亲亡故,要回家乡苏州守孝一段时间。无事时日日与家乡父老谈论风俗,并将当地的所见所闻、时令风俗编写成了一本书—《清嘉录》。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能一探两百年前吴中老百姓的拜年盛况。

顾禄娓娓道来:从大年初一开始,男女依照辈分,按长幼依次跪拜了长辈后,家长领着孩子去拜访邻居亲友,若时间安排不过来,就派子弟代为拜贺,这个习俗叫作“拜年”。一些一年到头不曾相见的亲友,也会在过年期间上门拜年。每家每户门口会摆上一本签名册子,供登门拜访的人签上姓名,收集客人的来访信息,以便安排回礼。这本签名册子叫“门簿”。

顾禄用美好的语言来形容过年时人们纷纷外出拜年的热闹景象:“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市”。这个场景分明与当今过节人们打扮妥当后纷纷出门拜年,平时安静的街道人头攒动,道路拥堵一般无二。

一些交友广、同僚多的人到了过年的时候,相互应酬拜年更是忙碌不已。若拜年的安排太满,白天赶不上的话,傍晚到人家家里去拜贺,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去拜访的叫“拜灯节”。有人开玩笑地说:“真有心拜年的话,拖到清明节前两日的寒食节再去也不迟,横竖露个脸,表份心就够了。”

还有另一种拜年方式—飞帖,人不用亲自到也能表达心意。和现在我们复制粘贴拜年信息给朋友们一样,古人早已懂得群发拜年的祝福之道。他们把祝福的话语写在红色的名帖上,礼数隆重些的会放入拜盒内,让仆人代为投递到朋友家。对方收到名帖,见字如面,知晓送帖人的心意,用同样的方式答拜。每户人家的大门上会帖红纸袋用于收贴,叫“接福”或“代僮”。

明代的陆容记录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飞帖群发故事。有个人经过居住诸多朝廷官员的东西长安街,也不管是否认识,秉承着多多益善的原则,看到大门就投递飞帖,套个近乎。反正宾主不相见,礼多人不怪。以后万一相见,还能套近乎说:“我就是过年时给你家递过飞帖的某某。”

与大人抱有人情往来目的的拜年不同,小辈最期待给长辈拜年,因为能喜滋滋地得到一份压岁钱。长辈将铜板放在荷包内,说着希望小儿平安度岁的祝福语,将这份希冀郑重地递给孩子。曾经压岁钱的钱币是特制的,上面刻有“长命百岁”的字样,取压胜、辟邪的寓意,后演变为流通货币。随着纸币的发行,近代流行将压岁钱放入红色纸包中,俗称红包。

从古到今,群发新年祝福的形式从飞帖到贺年卡片,再到发送短信、微信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祝福平安。虽然形式日新月异,但中国人骨子里的习俗从未改变。

古代的压岁红包

现今的压岁红包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