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风光一时的九英寸电视机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电视机还是很稀罕的。一般居委会都会有一台十七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逢周一、周三、周五晚上,居委会将电视机搬到广场,我们称之为“向阳院里看电视”。看电视和看露天电影不一样,除了前面几排有人放着凳子,后面的人都只能踮起脚,屏幕小,只能看到个大概,好在音量比较大,所以勉强也能知道内容。每到晚上几百人围在一起看电视,形成了上海一大景观。

那时文化生活很枯燥,电视机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点儿欢乐。我想看电视,又怕在人群中挤,就咬咬牙买了台电视机。

1975年12月18日,我以245元的价格买了一台飞跃牌九英寸黑白两用电视机。那时,市场上很少有进口电视机,飞跃、金星、上海、凯歌都是国产电视机中的名牌,飞跃牌的九英寸黑白两用电视机是新推出的款式,比较适合家庭使用。所谓两用,是指除了可以收看电视,还可以收听广播,单用的是225元,多花20元等于再买了一台收音机,很划算。

有了电视机以后,家里人气一下子旺了很多,同事、同学、朋友、邻居都纷纷上门,好在我居住的客堂间还比较大,十几个人看是没有问题的。那年电视台播放《红楼梦》,我的两个姨妈特地从虹口赶到我居住的杨浦来,着实让我风光了一阵。

那时电视节目很少,一共只有八个频道,节目调节是依靠旋钮式开关进行的。屏幕显示也不稳定,收看不同的频道,要将电视机后面的天线调节到不同角度,这样画面才会比较清晰。有时候,手捏着天线效果更好点儿,看连续剧就辛苦了,要一直捏着天线。辛苦不算,关键是看不到图像,只能听电视了。那时报纸上曾经发表过一组漫画:第一幅,荧屏上一片漆黑,标题是“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第二幅,荧屏上满是波纹,标题是“多瑙河之波”;第三幅,荧屏上什么也没有,标题是“看不见的战线”。这组漫画很形象地反映了那时看电视的尴尬。后来觉得九英寸实在太小了,整个屏幕只有一本书大小,那时正好市场出售电视放大器,所谓电视放大器实际上就是一块具有放大功能的玻璃,面积比电视屏幕稍大,约十二英寸,玻璃下面有一块搁架,使用以后,果然可以和向阳院里的大电视机媲美,只是看的时候,要正对着电视机,否则屏幕里的人会变形。人是很不容易满足的,电视机变“大”了,又动脑筋要看彩色的了。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人们将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人们在电视机前面放一张涤纶片,看起来有点儿彩色效果,但是人物是红头发、黄脸蛋、绿下巴,严重失真,不仅别扭,而且滑稽。

1988年,我买了金星牌二十二英寸电视机,陪伴了我十三个春秋的飞跃牌电视机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