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日里的中国)](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5/46765025/b_46765025.jpg)
清明节溯源
清明节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出现的呢?对喜欢追根溯源、不乏好奇心的人来说,确实是两个极重要的问题。我们当然愿意给出自己的解释。不过,在此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段故事吧。
风云际会、变乱频仍的春秋时期,晋国。
姬诡诸嗣位,是为晋献公。献公十五年(前633),晋兴兵攻打骊戎,骊戎使出“和亲”之策,将两名女子纳于献公,一个叫骊姬,一个叫少姬。骊姬生得是花容月貌、妩媚动人,加上聪明伶俐、足智多谋,深得献公宠爱。献公不顾礼法规定,将其封为夫人(相当于后世的皇后)。但人心不足蛇吞象,骊姬并不肯满足现状。她一心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继承王位。但晋献公有子多人,如与狐姬生的重耳,与小戎允姓之女生的夷吾,与原夫人齐姜生的申生等。按当时确立王位继承人要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应该被立为世子(王位继承人)的是申生。事实上,早在骊姬生下奚齐之前,申生就已被立为世子。申生贤而无罪,要奚齐取而代之,谈何容易?但利令智昏的骊姬怎会善罢甘休!于是,她以牺牲自己的名誉为代价,造出受到申生调戏的谣言,设下毒计离间献公与申生父子二人。献公偏听偏信,申生被迫自缢身亡。申生已死,骊姬可以放心了吧?不,还不行,因为还有重耳、夷吾等人,他们也是奚齐嗣位路上的绊脚石。“黑云压城城欲摧”,万般无奈之下,身陷困境的重耳、夷吾只得离国逃难去了。
重耳逃难之时,有一些大臣陪同随行,他们是赵衰、狐偃、先轸、介之推(又名介子推)等人。流亡期间的甘苦辛酸,这里不必细说。经过十九年的颠沛流离,重耳终于返回晋国,登上王位,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行复国之赏,很多人都从中受益匪浅,尤其那些从亡人员,更是所获多多。唯有介之推一人例外。
对这件事,《左传》中有记载:晋文公赏赐了跟随他一起流亡的人员,介之推没有要什么赏赐,晋文公也没有赏赐他什么。其他几个随亡人员以为重耳当上国君是自己的功劳,对此介之推很有些看不惯,认为重耳当上国君,不是哪个人的功劳,而是上天的旨意。因为老天还不想让晋国灭绝,就必然有人当它的君主,晋献公九个儿子,只有重耳还在人世,他不当谁当?!而有人居然视为自己的功劳,实在是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介之推耻于和这帮居功自傲的人同朝为官,便和母亲隐居起来,一直到死。后来,晋文公又想起介之推,去找他但没有找到,便下令以绵山为介之推祭田,以此记下自己的过错,旌扬介之推的所作所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81AF3/2604053850970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0024-1782.jpg?sign=1738969450-3FO3T87TsASSOs2VEuvjG0XAkdVaoKQv-0-379f5ba94d76e7b223f62ef041719068)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81AF3/2604053850970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0025-1783.jpg?sign=1738969450-5ofnojDL35ROXXxEVtX6BRMljwt0UVM5-0-44e9ebe93329e986da65eb17178a41ed)
〔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就是这个历史事件,经过一代代民众的加工敷演,渐渐成为情节丰富、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成为清明节和寒食节起源的最权威、最普遍的民间阐释。目前常见的对清明节、寒食节起源的解释,大多就是这个民间传说。其基本情节是:
重耳一行人因国难流亡在外,跋山涉水经历了千辛万苦。有一次迷了路,大家找不到东西吃,重耳也饿得奄奄一息了。眼看走投无路,重耳绝望地说:“重耳饿死事小,只怕晋国的老百姓没有出头之日了。”跟随他逃难的介之推听后想:“公子在落难时仍不忘子民,将来必定是个贤君,我要救他性命,并尽力保他登上王位。”他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重耳吃了。重耳知道后非常感激,说:“你如此待我,叫我如何报答呀!”介之推说:“说什么报答!只盼望公子记住我这片苦心,日后多多关怀百姓疾苦,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后来当上国君的重耳对流亡期间跟随的诸大臣进行封赏,独独忘记了介之推。有人抱不平在他面前提起往事,晋文公幡然悔悟,亲自带人到介之推的老家绵山探望。但介之推早已和老母隐入绵山。晋文公寻人不果,这时有人献计说,介之推是远近有名的孝子,只要放火烧山,他就会背着母亲跑出来。眼看没有更好的办法,晋文公便下令在山前山后放火。哪曾想风猛火烈,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之推母子的影踪。原来二人已经烧死于柳树之下。但见介之推身下压着一片衣襟,上面斑斑驳驳有几行血书: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罢,又难过又悔恨,珍重地将这片衣襟放入袖中,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通令全国不许动火,一律吃冷食。
第二年,文公又带领百官到绵山祭奠介之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上山一看,去年那棵老柳居然又发出嫩绿的新枝,他百感交集地折下一条柳枝,编了个柳圈儿戴在头上,群臣一见,纷纷效仿。这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晋文公就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定这天为清明节。
相信任何一个人,只要读过这则传说,都会为介之推感到愤愤不平、扼腕叹息!这就难怪唐朝诗人卢象会发出“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的无限感慨;也就难怪善良正义的民众会为介之推安排一个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并将它与两个节日的起源联系起来。
山东一些地方,将清明前禁火寒食与秃尾巴老李传说联系起来。从前有一对夫妇,丈夫姓李,妻子长期不育,后来终于怀孕,却生下一条小龙,他父亲见生了个怪物,便用斧子去砍,结果把小龙的尾巴给削去了。小龙忍着疼,从烟囱里钻出去逃走了,一直逃到了东北一带。因为没有了尾巴,人们都喊小龙为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很孝顺,母亲去世后,他每年清明节都要回来给母亲上坟。因为他是从烟囱逃走的,每年清明节还要钻烟囱回来。人们怕烧伤秃尾巴老李,于是清明节到来时便不再用火了。
传说终归是传说。在生活中,传说完全可以被用来解释清明节的来历,也完全可以用来抒发民众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感;但在学术领域,它并不足以解释清明节真正的起源。
清明节的源头很遥远,但还没有遥远到介之推生活的春秋时期;沿着它走过的路线回望,越过上千年,我们将目光定格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它是清明节生成的朝代。
唐以前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即使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没有。这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岁时节日的专门著作,对于当时流行的诸多节日,如元日、人日、立春、正月十五、正月未日、正月晦日、二月八日、春分日、社日、寒食、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四月十五日、五月五日、夏至、伏日、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八月一日、八月十四日、秋分、九月九日、十月朔日、冬至日、十二月八日、除夕等,都一一作了介绍和描述,却唯独对清明节未着一字。杜台卿的《玉烛宝典》成书于毗邻唐朝的隋代,其中亦无清明节的踪迹。但时至唐朝,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就比比皆是了。官方正史、野史笔乘、诗歌文论,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唐朝人过清明节的方式和内容,同时也展示着清明作为节日的现实存在。唐朝诗人杜甫的这首《清明》诗就写出了当时清明节的热闹与繁华。
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那么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呢?
说到清明节的形成,我们就不能不谈到清明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
时间是人类存在的一个维度,历法则是时间的表记。简单地讲,历法就是依据天文的客观规律,按照某种人为的规定,把“年”“月”“日”等合理地编排起来,以便人们由此安排各种活动的方法。中国传统历法通常被称为阴历(由于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被称作农历),以与现在世界普遍通行的阳历[1]相区别。但它又并非天文学意义上的阴历。天文学意义上的阴历,仅是以月亮的运动为天文依据,采用朔望月[2]作为基本周期,和太阳视运动[3]没有任何关系。中国的“阴历”,实际上是一种兼顾月亮的运动和太阳视运动,既要考虑历月和月相变化的对应、又要考虑历年与季节变化相协调的阴阳合历,月的长度根据朔望月的周期而定,年的长度是当年月份长度的累积。同时它还有二十四节气的设置,而二十四节气是考虑太阳视运动的结果。二十四节气与朔望月配合使用,正是我国传统历法的独到之处。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求索、认知、总结的智慧结晶。最迟在殷商时代,先民开始有了夏至、冬至的概念。成书于战国前的《尚书·尧典》则讲到了四个节气,是为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即后来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后来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有了八个节气。西汉时期,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在内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正式形成,并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被订入历法之中。自此以后,虽然王朝屡有更替,历法多有变迁,二十四节气却始终是不同王朝不同历法里的核心内容。直到今天,我们在现行历法中还可见二十四节气的踪影。
很显然,作为节气的清明,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汉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已经明确指出:
(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
古人之所以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是由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的缘故。不过话又说回来,节气终究只是太阳视运动的一种反映,是气候、物候变化的标志,与富有人文意义、充满情感、包含特定活动的节日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节气清明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节日清明的诞生。但我们无法否认节气清明的存在对节日清明产生的重要意义。因为与那些普通平凡的日子相比,具有标志意义哪怕只是标志气候、物候转化的节气是更容易突出出来成为节日的。事实上,我国传统社会中,确有不少节日是从节气转化发展而来的。冬至是,夏至是,立春是,清明也是。
正因为与清明节气有密切关系,清明节在我国流传至今的诸多传统节日中就多少显得有些特殊。想想看,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它们中哪个节期在农历中不是固定的?唯有清明节,在农历中变动不居,却相对固定于公历的4月5日前后。
不过,仅仅说明清明节日与清明节气的关系并不能回答清明节的起源问题,因为清明节气早在汉代以前已经存在,清明节日却是到了唐代才出现。这样来看,节气不过具备了向节日转化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清明节气向清明节日的转化,当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