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废弃社会:服装与便利店行业不可告人的秘密(译文纪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全新服装遭到销毁的来龙去脉

文:藤田皋月

漫步京滨岛

当仲村记者在大阪采访库存处理行业的工作人员时,我(藤田)也正巧在为寻找全新服装的销毁工厂而四处奔波,伺机进行探访。

我首先赶赴的是位于羽田机场北面不远处的掩埋场——“京滨岛”附近。在一大片机械零部件工厂与金属加工厂之间,存在着不少处理源自首都圈(1)家庭垃圾及工业废弃物的垃圾处理厂和该行业的从业者。

正当我逛来逛去,同时也用手机在网上查阅资料时,一间废弃物运输公司的办事处映入眼帘,公司院子里还停放着几辆用来运输废弃物的密封式垃圾车。我在门口打了声招呼,办事处的一名男子接待了我。

“国外的知名企业都跟我们合作过,为了处理他们滞销的服装与挎包。”略加回想后,男子继续说道,“全都是些价格不菲的服装,有的运动衫一件就要卖15万日元。一共装了我3辆车,说是全部要做焚烧处理。”

正如我所料,这些滞销的服装确实是要被送去销毁的。但我依然有些想不通,若能把这些服装降价售出,不是可以回收一部分生产成本吗?那名男子回答了我的问题。

“正因为是名牌才要彻底销毁。据说那家企业连正常促销活动和员工优惠活动(指对老顾客、员工及其家属进行的内部促销)都不搞的。要是降价销售会影响到品牌价值,所以即使贴钱销毁,也要将商品粉碎、焚烧,避免有人倒卖。”

男子又说:“对方还要求我们把每件商品销毁后的照片当做证据发给他们。”

据说销毁完成后,企业方面的对接负责人向他表示了感谢,并对他说:“我把照片发回国内,上司还夸奖道‘到底是日本,办事就是妥当’。”过去曾以勤俭节约的美德而闻名的日本,如今却因销毁工作干脆利落而备受好评,这不得不说是种讽刺。

为维护“品牌价值”而“销毁”

几天后,我就“为什么要销毁库存商品”这个问题,请教了“百年咨询公司”的总经理铃木贵博的看法,他过去也曾多次做过服装企业的咨询。

“销毁库存商品这一做法,不只是服装行业,在食品与家电行业当中也同样存在,是商务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只不过在服装行业内部,‘商品陈旧化’理论始终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换句话说,就是降低上一季产品的价值,从而达到销售新产品的目的。举例来说,推出本年度的流行色,就是上述战略中的一环。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醒消费者,去年那些颜色的衣服已经没有价值啦!”

如此这般,过去的商品渐渐地“被陈旧”,被尽可能地从市场上剔除,这是诱使消费者购买最新产品的手段。正因为贯彻了这样的商业模式,服装行业才会将未售出的库存商品销毁。

“万一商品以低价流入市场,将引发价格崩溃,品牌价值也会受损。为了预防这样的风险,销毁是最为有效的办法。除此之外,商品积压在仓库里,还会增加税金,不利于经营管理。”

据铃木总经理解释,库存商品的售出不仅能提升销售额,还能将这笔账列入“生产成本”当中,起到避税的作用。但长期无法售出的库存商品将被算作“存货”,存货不能被算入成本,不仅无法避税,还会赖在公司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账单中,产生更多利息。但如果销毁库存,就能将这笔费用算在商品处理的账上,有利于公司避税。

“总而言之,综合各种因素来看,销毁库存商品是企业的上上之策。尤其是对知名服装企业而言,商品的生产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即使销毁,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损失。”

讲述过原因后,铃木总经理又说:“不过想要找到销毁工厂就千难万难了,因为他们都要签署保密协议。”

严格的保密协议

事实上,就连上文中提到的那位从事废弃物运输工作的男子,也绝不肯向我透露品牌的具体名称,只告诉我那是一个有资格在银座出售的名牌。

“因为我们签署过严格的保密协议。”

时装行业的商业模式,归根结底是向消费者出售靓丽、英俊及可爱的形象。或许企业本身也清晰意识到,销毁全新服装的行为如果为社会及大众所知,其企业形象很可能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到公司的品牌价值。

我在京滨岛附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访,但最终也只从工人的谈话中得到了诸如“去年好像有家快消时装品牌烧了库存”“那家垃圾焚烧厂好像接了服装企业的库存”等只言片语的信息。从这些消息中,我得知会销毁库存商品的似乎远远不止名牌企业,但由于保密协议的“壁垒”过于高大,我终究没能亲眼见到服装的销毁车间。

后来我在采访一家以企业为客户的销毁咨询公司时得知,近几年有一种新型处理方法正被推广开来,其做法是将库存服装与废弃塑料等垃圾结合后凝固、塑形,并作为燃料使用。以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固体燃料被称作RPF(Refuse derived paper and plastics densified Fuel,垃圾衍生纸塑增稠燃料)。该处理方法在日本被称作“热回收”。由于这种说法将服装销毁归入了“回收再利用”的范畴,因此企业在处理商品时也能减少一些心理负担。

不过直到最后,我依然没能探访到最关键的“销毁车间”。

《朝日新闻》如何处理“正确之事”的矛盾

2017年秋,我和仲村记者萌生了就“服装销毁”这一题材进行报道的念头。

正如仲村记者在“序言”中所提到的那样,从那一年的1月起,我们在《朝日新闻》中策划了名为“2030年,由SDGs来改变”的专栏,由新闻播报员国谷裕子女士担任“领航人”。

SDGs所提出的“消除贫困”“性别平等”“清洁能源”等,都是为了人类今后的生存所必须做到的目标。不过正如前文所言,大多数读者真的会将它们视作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吗?我们的心里不禁泛起一丝忧虑。

而我个人更加担心的是“没有人能对SDGs的目标进行否定”。

一眼就能看出,SDGs提出的每个目标都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朝日新闻》在进行报道时,却是在用居高临下的视角,以教训般的口吻向人讲述着“绝对正确的大道理”。这种近似强加于人的观点,却只会使人敬而远之,或者干脆视而不见。或许有人会鄙视我身为一个报社记者却如此软弱的态度。但我依旧担心《朝日新闻》能否将SDGs的重要性传达给读者。

这样的想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和仲村记者商量此事。她告诉我:“食品浪费问题如今已经广为人知,但还有许多崭新的服装也同样面临着被销毁的命运。”

我通过国外的新闻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廉价快消时装生产车间中工人劳动环境恶劣的问题略有耳闻,却几乎没有见过崭新服装在日本大量销毁的报道。市场上的服装往往会在极短的周期内被大量替换,会发生这种事情倒是不难理解,但我在日本国内却从未亲眼见过仲村记者所提到的现象。

任何人都离不开服装。如果能通过报道,让大众了解服装销毁的真实现状与背景,或许就能促使人们对“自己身上的衣服究竟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这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两个人展开了探访。

10亿件?30亿件?100万吨?

在“服装销毁”的报道中我们必须向读者揭露的数据,是在全新状态下遭到销毁的服装数量。我认为只有将这个数字展示出来,才能最有力地向读者传递出我们的讯息。

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能够找到10亿件、30亿件乃至100万吨的天文数字,然而这些数字都没能给出具体的依据及计算方法。有些数据将来自一般家庭的二手服装也计算在内,而在国家相关机构的某些资料中,还出现过这样的内容:“根据服装行业听证会的内容显示,由于厂家直销、打折促销等处理滞销品策略的实施,全新服装的销毁废弃量已经接近为零。”

这样下去肯定是找不到答案,看来只能向国家相关部门咨询。我首先向环境省询问是否存在该方面的确切统计数字,得到的答复是:“不是没有调查过,但我们唯独没有得到关于全新服装销毁废弃量的统计数据。”

经济产业省也表示他们手中只有服装的“国内供应量”,即生产量与进口量之和。至于销毁废弃量与滞销库存量则未能找到相关统计数据。

那么只需要知道消费量(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再用供给量一减,不就能得出滞销库存量了吗?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搜索后,我发现在官方公布的资料里能够得到这些数据的,有内阁府的《国民经济计算年报》与总务省由《家庭经济调查》所推算出的“家庭消费规模”数据,该数据是由日本纺织品进口协会所发表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借助了其他统计数据,最终推算出了一个基本数字。

2017年的服装供给量约为38亿件,消费量约20亿件。两边一减后,可以得出滞销库存量约为18亿件。经过详实可靠的估测后,我们于2018年7月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报道中如此写道:

尽管全新服装的滞销量与废弃量尚未存在官方统计,但从国内的供应量中减去购买量后,可以推测出这个数字超过10亿。除去部分被转卖的商品以外,每年被焚烧和与废塑料结合并转化为燃料的方式而被实质销毁的服装数量,很可能高达10亿件。

而在仲村记者与一位服装行业的专家进行交谈时,对方也承认:“从销毁车间的状况来看,约占供给量1/4的服装被废弃销毁这一说法,并不让人意外。”

在对全新服装的废弃销毁问题进行探访的过程中,我们所面对的是难睹真容的销毁车间与暧昧不清的统计数据。之所以没有统计数据,或许因为这还算是一个政府未能明确界定的“新问题”。但我却依然无法打消心中的疑惑,在保密协议的“高墙”所严防死守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服装行业不愿展示给社会的“不便透露的真相”,以及国家不愿明说的“不便透露的数字”?那或许是一个我们这些享受着大量时装的消费者所不愿看到的现实。

带着这种想法,我们继续进行探访。


(1) 也称东京都市圈或东京圈,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一般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