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在机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者说是人们使机器具有类似人的智能。由于人工智能是在机器上实现的,所以又被称为机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
关于人工智能的含义,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数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1950年,图灵发表了题为《计算机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论文,文章以“机器能思维吗?”开始,论述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形象地指出了什么是人工智能及机器应该达到的智能标准,现在许多人仍把它作为衡量机器智能的准则。图灵在这篇论文中指出不要问机器是否能思维,而是要看它能否通过以下测试:让人与机器分别在两个房间里,他们可以通话,但彼此看不到对方,如果通过对话,作为人的一方不能分辨对方是人还是机器,那么就可以认为与之通话的那台机器达到了人类智能的水平。为了进行这个测试,图灵还设计了一个很有趣且智能性很强的对话,被称为“图灵的梦想”。
现在许多人仍把图灵测试作为衡量机器智能的准则。但也有许多人认为图灵测试仅反映结果,没有涉及思维过程,所以即使机器通过图灵测试,也不能认为其有智能。针对图灵测试,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勒在1980年设计了“中文屋思想实验”以说明这一观点。在“中文屋思想实验”中,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处在一间密闭的屋子里,身边有一本讲中文处理规则的书。他不必理解中文就可以使用这些规则。屋外的测试者不断通过门缝给他传递一些写有中文语句的纸条。他在书中查找处理这些中文语句的规则,根据规则将一些中文字符抄在纸条上作为对相应语句的回答,并将纸条递出房间。这样,在屋外的测试者看来,屋里的人仿佛是一个懂中文的人,但他实际上并不理解自己处理的中文,也不会在此过程中增加对中文的了解。用计算机模拟这个系统,可以通过图灵测试。这说明一个按照规则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不能真正理解其输入、输出的意义。许多人对塞尔勒的“中文屋思想实验”进行了反驳,但还没有人能够彻底将其驳倒。
实际上,要使机器达到人类智能的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图灵的梦想总有一天会变成现实。特别是在专业领域内,人工智能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点,具有显著的优势。2014年,图灵测试举办方英国雷丁大学宣称居住在美国的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设计的人工智能软件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通过了图灵测试。尤金让33%的测试者相信它是人类。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构造智能机器(智能计算机)或智能系统,使它能模拟、延伸、扩展人类智能的学科。通俗地说,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机器具有听、说、看、写、思维、学习、适应环境变化、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等功能的一门学科。
实际上,科学家不是要搞出一个比人类还聪明的怪物来奴役人类,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去解决问题,造福人类,就像100年前的“电器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