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
为何用“顿”作为计量单位?
人们常说“吃一顿饭”“一天三顿饭”“骂了一顿”,等等,说起来习以为常,但是仔细一想问题就出来了:“顿”为什么能够作为计量单位呢?
《说文解字》:“顿,下首也。从页,屯声。”也就是说,“顿”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页”指头部,“屯”是聚集、滞留之意,因此“顿”会意为叩头至地而止,所谓“顿首”是也。“顿”因此而引申为停留、屯驻、止息。
《隋书·炀帝纪》载:“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辄数道置顿,四海珍羞殊味,水陆必备焉。”隋炀帝性情诡谲,每到一处,在好几条道路上都“置顿”,生怕被人知道。这里的“顿”是名词,指停留、止息的宿食之所,“置顿”的意思就是设立住宿和饮食之处;也称作“顿所”,指军队屯驻的营房或馆舍。
古代有九种跪拜的礼节,称作“九拜”,其中第二拜叫“顿首”,叩头至地,不加停留,一触地就抬头,“顿”一下而已。由此引申出“顿”当作量词使用的“一次”。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了襄阳太守罗友年少时的一则趣事:“襄阳罗友有大韵,少时多谓之痴。尝伺人祠,欲乞食,往太早,门未开。主人迎神出见,问以非时何得在此,答曰:‘闻卿祠,欲乞一顿食耳。’遂隐门侧。至晓,得食便退,了无怍容。”
春祭曰“祠”。罗友想趁着祭神的时候乞食,但到得太早,还没开门。主人家问他还不到时候在这里干吗,罗友回答道:“听说您要祭神,我只是想乞求一顿食而已。”“怍(zuò)容”指惭愧之色,罗友即使乞食也没有惭愧之色,因此被列入“任诞”的行列。果然,有奇才、不拘小节的罗友后来得到了重用。
“一顿食”即吃一次饭。“顿”作为计量单位就此流传了下来。杜甫有诗《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中吟咏道:“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乌鬼”是什么东西?历代聚讼纷纭,有说是鸬鹚,有说是乌鸦,有说是乌蛮鬼,有说是猪。不过从下句“顿顿食黄鱼”的描述来看,更有可能是鸬鹚。南方水乡,家家养有鸬鹚,用以捕鱼,因此每顿饭都能吃上黄鱼。
《烟波渔乐图》,传元代唐棣绘,绢本浅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