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领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超越常人的政治眼光

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有多种标准,但排在首位的是政治标准。“选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政治标准是硬杠杠。这一条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如果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页。《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这都非常明确地告诉领导干部,如果在政治上不达标,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这件大事就跟你无缘了。

领导干部要在政治上达标,必须具有超越常人的政治眼光。政治是涉及政权、涉及全局、涉及党和国家命运、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领导干部具有政治眼光,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中保持政治定力,看清政治逻辑走向。

所谓政治眼光,就是能从政治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这也是领导干部讲政治的必需。领导干部要具有超越常人的政治眼光,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具有政治敏锐性。敏锐,是感觉灵敏,眼光锐利。所谓政治敏锐性,是指领导干部思想灵敏,眼光锐利,能时时处处从政治上看问题、想问题。

政治敏锐性是领导干部讲政治必备的素质,是政治上成熟的一个标志。领导干部具有了政治敏锐性,即便是某种政治事物刚刚萌芽,状况混沌,性质不清,趋势不明,他也能看清起于青之末的风向。

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敏锐性,思想必须有深度。深度,是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而所谓思想深度,就是对问题和现象认识深入的程度。

思想肤浅的人,对问题和现象的认识,常常只停留在表面,无法做到深刻,眼光无法达到锐利。而思想有深度的人,能抛开表象,直指问题的核心。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在思考问题时,不局限于问题的表象,而是能着眼于问题的本质,逐渐由表及里,进而实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二,具有政治鉴别力。鉴别,是指通过仔细的观察或审视,分辨出事物的真假。所谓政治鉴别力,是指领导干部通过对事物的仔细观察或审视,从政治上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区分善恶。政治鉴别力,是领导干部具有超越常人政治眼光的前提和保证。

细节在于观察。领导干部提高政治鉴别力,必须善于观大势、察细微,在观察中思考、领悟,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本质。

领导干部善于察细微,才能从细枝末节中观察变化、发现问题,从而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判断,把握住工作的主动权。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视觉生理学研究证明:一个正常的人从外界所接收到的信息,有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人的大量知识也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

观察虽然是用眼睛看,但却不是一般地看。它要用脑去想,用心去体会、去感觉。走马观花,是称不上观察的。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过:“必须详细地观察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看到与说过的那个方面。”观察细,观察透,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作了关于工作方法问题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要善于观察形势,脑筋不要硬化。形势不对了,就要有点嗅觉,嗅政治形势,嗅经济空气,嗅思想动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领导干部有嗅觉,才能嗅出政治形势的变化,嗅出经济空气的味道,嗅出思想动态的起伏,这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具有政治洞察力。洞察,是看穿,能深入、清楚地察知事物的本质。所谓政治洞察力,是领导干部能从政治上深入、清楚地察知一些事情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特征。

领导干部要具有超越常人的政治眼光,政治洞察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那些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就能拨开迷雾、看透事物本质的领导干部,和用了很长时间都看不懂事物本质的领导干部,注定有着截然不同的仕途命运。

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洞察力,必须建立自己的哲理思维框架。

列宁在读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时,曾摘录了这样一段文字:“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探求一种可据以理解和评价一切事物的观点,并坚持这一观点。因为只有根据一个观点,我们才能从许许多多的现象中掌握其统一性,只有具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我们才不致陷于矛盾。”

这种能统御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观点,就是哲学上所说的本原。

《庄子·养生主》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很疲倦了。因此,人类历史上有智慧的人,都试图直接抓住万事万物的本原,而不是去专注于现象或表象。

现象世界是多姿多彩、无限纷繁的,追逐现象或表象莫如探求本原。古希腊米利都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毕泰戈拉派认为,“一”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不断转化的活火”;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本原;宋明理学家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如陆九渊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物质,即物质是万物的本原。

如果领导干部能从本原论出发,建立起自己的哲理思维框架,那么,他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就能在一个高层次上把握其本质,在各个学科之间、各种学说之间看到它们的内在联系,这样他关于事物的见识、见解,也就不是零碎的、割裂的,他就能从世界万象中掌握其统一性,而不致陷于矛盾之中。

而要抓住事物的本原,建立自己的哲理思维框架,不可能通过接受某种现存理论模式而达到。这需要领导干部有一种不断地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精神,需要不懈的努力,他才可能逐步增长见识,扩大见解,使他的精神境界、智慧不断地跃上更高的层次。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成就大业者皆有着超越常人的政治眼光。毛泽东就是典型的一位。

1949年3月5日,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许多人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情绪。而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为了预防发生这种情况,他要求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这是何等的清醒!而这种清醒就源于毛泽东有着超越常人的政治眼光。

当他人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情绪时,当别人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不求进步思想时,毛泽东敏锐地看到这种情绪、思想带来的危害,及时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