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正在消失的神话和还在流传的神话
到目前为止,我们曾提到的在罗马和中国两个帝国之间从未有过直接接触的时期所形成的那些神话,究竟相传了多久呢?那些神话说中国人身材高大、体格强壮并品行端正,罗马人也同样身材高大、体格强壮、为人诚实;说中国人不好战,罗马人特别讲求民主。随着各民族之间的接触逐渐增多,他们彼此间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些神话便很快消失了;其他的(我们以后还会谈到)得到了加强并世代相传,或者有了新的演变,为古代罗马人和古代中国人所不知。“人离得愈远愈受敬重”这句谚语所反映的事实,渐渐让位于英国谚语 “关系太密切了反生不敬”(Intimacy breeds contempt)所反映的事实。
当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我们尚未与中国建立联系,这只有留待东罗马帝国去完成了。这时在中国史籍上,他们不仅以我们所熟悉的 “大秦”来称呼罗马帝国,更以 “拂菻”相称,这个词或许来自希腊语“polin”或 “rùm”。双方接触更加频繁了:《唐书》41提到拜占庭的多起使节访问中国;贸易往来日益增加,但丝绸不再是交易中的主要商品,因为狡猾的拜占庭人终于从中国人那里获得了生产丝绸的秘密。且看事情的来龙去脉:
几个来自印度的僧人凭着一片虔诚得知查士丁尼 (Giustiniano)皇帝正竭力阻止罗马人从波斯人手中购买丝绸,便谒见皇帝, 承诺负责生产丝绸,以使罗马人不再从他们的宿敌波斯人或任何其他民族那里购买那种商品。这些僧人曾在许多印度部族之外的一个称为赛林达 (Serindia)的地区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悉心学习了能够在罗马人的国度生产丝绸的技艺。皇帝再三追问并想知道他们所说的是否真实。僧人们解释说,丝是由蚕吐出来的,蚕天生就有这种技能,终生不停地工作。他们又说,无法将活着的蚕 (从赛林达)带来这里,将蚕子带来倒是方便容易。蚕子由大量卵子组成,存放很长时间后,人们将它们覆盖上草食牲畜的干粪,取得足够时间的温度,蚕就生了出来。听了这些话,皇帝许给他们重赏并催促他们将所说的付诸实施。这些僧人返回赛林达,将蚕子带到拜占庭:他们终于成功地用桑树叶喂养起蚕来,从此以后,在罗马境内便可以生产丝了。42
从前西方人在利用丝绸方面必须依赖中国人和安息人的局面终于结束了。普林尼要是活着,一定会很高兴。然而,中国人也许就不会那么高兴了。这个摘自我们前面引证过的公元7世纪的道家文献记载的故事,为我们叙述了罗马皇帝为在其帝国能生产优质蚕丝如何的自豪,以及中国商人如何担忧再也不能将他们的丝绸卖给罗马人了。
昔,中国人往扶南。复从扶南乘船,船入海,欲至古奴国。而风转不得达,乃他去。昼夜帆行不得息,经六十日乃到岸边,不知何处也。上岸索人而问之,云是秦国。此商人本非 所往处,甚惊恐,恐见执害。乃诈扶南王使,诣大秦王。
这个故事用了很多笔墨描述罗马皇帝与伪使者互通见闻以及皇帝请那个伪使者带给扶南王诸多珍珠、琥珀和其他贵重礼品。伪使者启程回国之际—
以船中所有彩绢千匹奉献大王。王笑曰:夷狄彩绢耳,何猥薄,物薄则人弊,谅不虚耳,非我国之所用。即还不取。因示使者玉帛之妙,八彩之绮,流飞苍锦,玉缕织成之帛金间孔文之碧。白则如雪,赤则如霞,青过翠羽,黑似飞乌,光精耀辉,五色纷敷,幅广四尺,无有好粗。而忽见使者凡弊之躬,北地之帛,真可笑也。自云大秦国无所不有,皆好。中国物永无相比,方理矣。至于灶炊皆燃熏陆术,为焦香芳郁,积国无秽臭,实盛国者也。使既归,具说本末如此。自是以来,无敢往复至大秦者。商旅共相传如此,遂永绝也。43
于是,对罗马人来说,或者最好是对拜占庭人来说,关于中国丝绸——这是从前最难弄到手、价格极为昂贵豪华的奢侈品——的神话,已经消逝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前具有的那种以任何价钱都能将他们的丝绸卖给罗马人的自信心,已一落千丈,在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贸易在东西方两个世界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敌意。使他们受损失的,是罗马人和中国人在贸易方面的关于极端诚实和公平的神话。在唐代的史籍中再也找不到这种迹象,可见,彼此之间已经有所了解。
大秦的君主有民主意识的神话,在中国却很难消逝。大秦的君主为环境所迫能够退位,这与拜占庭君主的独断专行恰恰相反44。对罗马皇宫的惯常描述仍能在中国史料中见到;大部分的细节描写都是在称赞那些建筑物的豪华和它们的精美绝伦:水晶圆柱、青金石柱、黄金地板、象牙门扇、香木栋梁。皇帝戴的帽子有如飞鸟的两翼,穿的锦袍镶嵌着宝石,坐在烫金的御座上。身旁的坐垫上立着一只身披绿色羽毛的鸟,有如一只鹅,每当食物中放入毒药时它就鸣叫起来45:这指的也许是关于坎皮多里奥之鹅的传说 (罗马古城建在七座小山丘之上,坎皮多里奥是其中之一。山上建有古祭坛和朱庇特神庙,现为市政府所在地),很可能是指君士坦丁堡觐见大厅里的铁树,树枝上安装了鸟状的自动器,每当觐见者来到国王的面前时,它就鸣叫起来。46
中国史书也对大秦或 “Rùm”帝国的首都做了热情洋溢的描述:城墙极高,用石头砌成,城墙非常长,东边一座经过装饰的城门,从远处望去闪闪发光。其他华丽的内城城门都开着,其中的一座门上装了计算时间的仪器,上面有12个金属球,与一座铜制的人像连在一起,每隔一小时,一个球就会落入一个小槽里。夏季住宅内的防暑系统也令人惊叹。水顺着管道上升到建筑物的最高层,再从那里溢出,润湿屋顶,然后如瀑布似地落下:此处显然指众所周知的我们先人建喷泉和睡莲池的才智47。
最后,《唐书》中也不乏对东罗马帝国居民的风俗习惯的描写:男子剪发,披帔右袒,此处确指罗马人所穿的外袍。妇人则以织锦为头巾。他们出门代步的工具是用白布遮顶的马车48。国内有医术高明的医生,能开颅治失明症;有魔术师,嘴能喷火,口中吐旗,脚下流出珍珠、宝石49。总之,在唐代的中国人眼中,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人民富裕、生活愉快的国家,所以那些家资万亿、官运亨通的人,皆获封上位50。
从公元4—10世纪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资料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中国的兴趣已经很淡薄了。那里老生常谈的是中国人生产丝绸,住在遥远的地方,不善交往。古代罗马人,如普林尼,至少能想象中国人身材高大,体格魁梧,可能有金黄色的头发和蓝眼睛51;现在却看不到任何对中国人身体外貌的描述。只在塞维利亚的伊西多罗(Isidoro di Siviglia,560—约636)的著作中可以读到:“我们对中国人的外表一无所知,却对他们的丝绸非常熟悉。”52罗马人应努力前往中国,看看中国人究竟如何并对他们作出确切描述的时刻已经到了。可惜,在跨出这一步之前还需要等上许多个世纪!
(1) 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本书页下注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审校者注,后文不再说明)
(2) 地理学家,比托勒密的年龄略大,活跃于公元2世纪上半叶。我们今天只是从托勒密的著作中了解他的贡献,托勒密对他的著作内容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引用。推罗是一座位于黎巴嫩南部的古老的腓尼基城市,是腓尼基的良港和工商业中心,直到十字军东征之后才渐渐衰落。亦称提尔、提洛,位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南约80千米处。
(3) 神学理论家,可能约于公元183—185年出生在亚历山大里亚,约在公元253年或254年死于推罗。著有 《反驳切尔索》一书,驳斥切尔索的反基督教思想。
(4) 公元2世纪时的柏拉图学派哲学家,具体生卒年不详。他在公元178—180年写作了 《实话实说》一书,对基督教的教旨提出了批评。
(5) 卢卡诺 (39—65),古罗马诗人,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史诗 《法沙利亚》(Pharsalia),描述凯撒与庞培之间的内战。
(6) 贺拉斯 (前65—前8),古罗马诗人、批评家,代表作有 《诗艺》等,是古罗马文学 “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