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旅游:增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科学规划,确立地位,把旅游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来抓

增城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统筹城乡,营造环境,发展产业,促进创业,解决就业,富民强市” 的理念,在推进旅游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的工作中,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

1.在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中,确立旅游业的重要地位

增城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是:南部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定位为限制工业开发的生态产业区 (即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区),创建国际化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与此同时,增城旅游业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把南、中、北划为生态工商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三个旅游圈。特别是在北部1千平方公里区域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限制工业发展。在此基础上,2012年增城实施 “一核三区” 发展规划,探索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在新城市中心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8平方公里水面的挂绿湖 (其中包括千亩甘泉花园、二百亩荔枝博览园、百亩挂绿荔枝园和世界最高喷泉),使其成为增城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及建设 “水城、花城、绿城” 的示范区,打造增城新地标。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上,增城瞄准珠三角城市群第一客源地,主打中高端旅游项目,同时兼顾大众游客,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在保护好北部青山绿水的前提下,注重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借助强势,变砍树为看树,变山区为旅游区,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以发展生态旅游的扶贫方式促进北部体育运动休闲、会议度假休闲、旅游地产休闲等项目发展。增城将北部的生态农业、林业、水利、公路、交通、环保及新农村建设等基础设施纳入全市城乡统筹建设中,基本建立起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种类多样、特色突出、功能齐全、规范发展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北部生态资源优势正在加速转变为优势资源,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沉重包袱变为绿色财富,逐步实现 “绿色崛起”。

2.在实施公园化战略的进程中,营造旅游业发展大环境

增城树立 “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 和 “生态优先,宜居为重” 的理念,用公园化的理念和文明特征来统筹城乡建设。全面优化生态环境,让增城处处像公园。变 “重物轻人” 为 “见物见人”,变 “在城市里建公园” 为 “在公园里建城乡”,努力实现家园变公园、田园变公园、果园变公园、校园变公园和工业园变公园,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围绕建设 “公园里的宜居城乡”,增城大力推进 “青山绿地” 工程,深入实施城乡环境 “清洁美” 工程,建立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实行问责制,着重在优化镇区和农村生活环境上下工夫,将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水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并完善垃圾分类和 “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 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环境管理规范化、常态化机制,让增城水更清、地更洁、环境更优美。可以这么说,行走在增城公路上你看不到垃圾,看到的却是处处像公园。2012 年,增城进一步提出建设 “生态水城、四季花城、田园绿城” 的理念,建设广州市城市副中心,建设美丽乡村。

3.在整合旅游资源中,突出 “面、线、点” 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增城发展旅游很 “大气”,不仅仅是着眼于传统的打造个体景点,而是更加注重统筹规划整个行政区域,把生态示范区打造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其具体做法是坚持 “面、线、点” 结合。

“面”,就是把整个增城打造成国际化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珠三角生态优质生活圈、广州的 “水城、花城、绿城” 示范区。

“线”,就是由南至北,打造新塘凤凰城至白水寨 (简称新白大道)、鹤之洲至湖心岛 [简称增 (城) 正 (果) 大道] 和由东至西的广汕公路增城路段 [简称增 (江) 中 (新) 大道] 旅游景观大道。同时,沿线配置自行车旅游绿道,以 “藤结瓜” 的方式变沿线村庄为旅游驿站,并依托核心景区规划了一批生态旅游村,规范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及农特产购物场所,铺就农民旅游致富路。

“点”,就是重点打造增城挂绿湖、增江画廊景区、白水寨旅游度假区、湖心岛景区 (正果寺)、何仙姑景区、小楼人家景区、莲塘春色景区、南香山景区等核心景区景点。全市初步形成了 “一湖 (挂绿湖)、一江 (增江画廊)、三条旅游景观大道、南中北三个旅游圈、八个核心景区” 的旅游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