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行政公文读写理论与实训(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定“写”需以“读”为基础、为先导。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选》烂,秀才半”。每当这些声音萦绕耳际时,我们的这种信念亦越发坚定。尽管当下写作学界亦有不少赞同之音,但综观以往写作教材,人们似乎仍只驻足于“写”,而未涉及“读”,更不用说“读写结合”了。这实为一种遗憾,也是本书意欲公开高擎“读写”之幡,并将此种精神贯彻始终的力量源泉。

当代公文概念的外延其实非常广阔,一切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公务文书理当悉在其中。但要一一穷尽定是一项浩瀚工程,当然亦无此必要。因为一切公文都有其共性,而各种公文又都几乎大同小异,所以,只要掌握、熟悉其具有代表性公文的读写技巧,那么其他公文便可触类旁通、信手拈来。而当代行政公文正是当代公文的典型代表,掌握了其读写技巧,其他系统、行业公文的读写似乎亦不会太难。这便是本书内容编选的理据。

当代行政公文与其他当代公文一样,都有法定与俗成之分。而法定行政公文又有两种,一种是专为处理现实矛盾、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日常管理职能的,另一种则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专为维护长治久安,实现制度化管理,发挥规范化、强制性职能的。公文的基本职能是实施管理。中国自古便将国家管理称作“治”,依法管理当然可谓之“法治”了,因而,我们称前一种为“法治公文”;将管理上升到相对稳定的制度层面,以“法”、“法规”、“规章”等形式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理制度,当然可谓之“法制”了,所以,我们称后一种为“法制公文”。从广义上讲,一切国家管理都可谓之“行政”,但是本书所指的“行政”是狭义的特定领域。在中国,实质的行政主体是政府系统。所以,本书所谓的“当代行政公文”,即指现行政府系统制发的公文。它的内容包括当代法定行政公文和非法定行政公文,其中法定行政公文又分为法治行政公文与法制行政公文。这就是本书的基本体系与“读写”内容。

读和写同样是有规律的。姚承嵘教授说:“规律是对实践的理性概括。基本规律是对若干特殊规律的提炼。没有科学理性光辉的照耀,写作训练必然如同盲人骑瞎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应用写作》2000年版,第41页)这确为至理名言。尤其公文读写,有规律还有规范,是非常需要用“理性的光辉”去为学习者“照耀”道路,并引领前行的。所以,本书将读写理性规律的揭示与文本读写训练实践看得同等重要。这可能与时下高喊“理论无用,只需学生依样画瓢”,并把写作学科理论体系“精简”成三言两语、支离破碎的“急功应世”主义者不大合拍。我们认为“依样画瓢”的写作无异于“无壤之花”,至多只能昙花一现,只有揭示规律之理论才是开启学习者读写的根本和产生长远效用的钥匙,“受之鱼”终归是有限的,“授之渔”才是有效和长远的保障。

本书在体例上,坚持以“读”为“写”作先导。这与传统写作教材将范文作知识印证之体例相比较,至少体现着两个不同的理念:①写作是不能凭空进行的,必须具有充足的准备,而这种准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阅读现成的文本,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说明此理,公文写作亦然。②写作从“读”开始,即从感知开始。本书讲文种文本写作时,遵循文种含义、用途———文本导读———基础知识认知(特点、种类等)———文本写作———写作注意事项———思考与训练这一线索。这种先读文,后介绍文种常识、写作规律,最后进行实训之法,体现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这两点,对公文读写学习者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其实,近年来按照这种体例编排的写作教材已有不少,说明此亦为时下写作教学的一种主流理念,而我们,则愿成为这种理念的真实拥护者和虔诚践行者。

坚持以“读”为先导,首先要解决读什么,然后解决怎样读、读了作何用等一系列问题。本书主张多读范例,既要开口朗读,以加强语感,又要默读、精读、细读,以感知、领悟写作各方面的规律和表达技巧,为写作做铺垫、打基础。最后用“读”所获知识指导“写”、服务“写”。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本教材因此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①重视对理论和读写规律的揭示;②文种文本读写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再用理性知识指导实践的规律;③文种、例文尽量全面,除特别长的例文在尽量不伤原貌的情形下作了某些删节外,绝大部分例文保持原文以利于学习者阅读原文和感知语感。

我相信,本书定会给广大本科学生尤其是文秘专业学生以及社会文秘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收获。

本书吸收了一些专家与同人研究者的前卫成果;例文导读中的大部分文本,亦借引相关网站、书刊,其中绝大部分已在书中加注,但也有少数未及明示,在此,著者对借力其劳动一并深表谢忱!本书的出版得到暨南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亦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为著者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完成,虽亦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检验并不断修正,但因时间紧,资料短缺,加之水平有限,纰漏之处在所难免,谨愿聆听专家同人谆谆教诲。

彭海河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