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著书都为稻粱谋——说“稻”、“粱”
自古以来,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饭食为主。说起饭食,稻子就得唱主角了。
《说文解字·禾部》: “稻,稌(tú)也。从禾,舀声。”“稻”是个形声字,左边的 “禾”表意。“禾”的甲骨文为,是个象形字。细看其字形,上面像穗与叶,下面像茎与根,真是惟妙惟肖。字的寓意是稻的植株被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象征着粮食大丰收。“粱”的本义为粟,后多指精细的米饭。《说文解字·米部》: “粱,米名也。从米,梁省声。”也就是说,“粱”的形旁是 “米”,声旁本来是 “梁”,为了美观方便,就把 “木”省略了。
稻子的栽种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史记·夏本纪》提到大禹曾经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益即伯益,舜帝的大臣,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稻子生性适宜低湿地带,黄河南北皆可种植,但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地区。《论语·阳货》: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大意是 “吃着精细的米饭,穿着华美的锦绣,你心安理得吗?”这是孔子质问宰予: 如果你为父母守丧不满三年,便贪图享受,心里能安然吗? 文中 “稻” 与“锦”相对,足见它的珍贵。古代北方以稷、麦为主食,稻、粱都是难得的珍品,一般人家不容易吃上。
稻米营养丰富,又便于解饿,从古至今,养活了华夏大地的众多人口,可谓功劳无比。除了充饥之外,稻谷中的黄米、糯米等黏性米还是酿酒的绝佳原料。《诗经·豳风·七月》: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酿造米酒了,也就是颇具中国特色的黄酒品种。陶渊明酷爱饮用黄酒,据《宋书·隐逸传》记载: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令人将三百亩公田全种上一种具有黏性的稻,准备用来酿酒。可见他真是个超级酒仙了。其妻坚决要求种粳(jīnɡ),陶渊明才不得已留了五十亩地种植粳稻。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有的农作物是一年一次收成,因此米饭虽香,但来之不易。农夫千辛万苦,连日累月劳作,风吹雨打日头晒,才有了那一点点食粮。遇上饥馑岁月,一担米真是胜过无数珍宝。李绅《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歌寥寥几句,道尽农夫的艰辛及粮食的珍贵,是名副其实的警世良言。
稻粱口味佳,营养高,因而成了美食的代称。如 “膏粱”、“粱肉”皆指精美的食物,“稻粱谋”比喻人谋求生计。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此话当然有点以偏概全,但历来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商人经商,无非为了生存。士人著书立说,固然有的具有崇高理想,但也不乏谋生之辈。龚自珍《咏史》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清朝时期,文字狱盛行,文人稍有不慎,就会莫名其妙地脑袋搬家。饶是如此,为了一碗白米饭,文人学士还是禁不住手痒,要拿起笔来一抒情怀。个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深知了。
粳稻
糯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