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在端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拒绝赴宴 取名得裹蒸

话说端州,一般在春节前的年廿八就备足丰盛的食用之料,待过“除夕”。当时,端州衙门有一位姓梁的勤务兵,是本地人,专门为包拯的生活做后勤服务工作。为了让初来乍到的包拯在端州过一个好年,他特意叫父亲准备了一些酒菜,非常诚恳地邀请包拯一家人在除夕夜到自己家里做客。包拯慎独慎微,拒绝赴宴。

勤务兵说:“端州产鸭,我家母会做三杯鸭、酱油鸭、红烧鸭,包大人您就来尝试一下南方的菜色吧。”包拯说:“你的一番好意我心领了,也多谢你家里人。但是,我真的不能接受你的邀请!我现在做州官,今天你邀请,明天他邀请,后天人人都来邀请,这样一来,我就变成一个贪食之客了。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的邀请的。”

勤务兵无计,就告知父亲。梁父点头称赞包拯是一名好官。吃吃喝喝拉关系必然影响公正执法。在今天看来,立身清正、待人严谨是有借鉴意义的。

为了见一见这个好官,梁父就带上一些端州人喜欢的大“粽子”作为手信(粤方言,意为“礼物”),与儿子一齐送到包拯家里。这时候,包拯不在,只有包拯妻子董氏在家,董氏当即拒收。推让再三,梁父执意要董氏收下手信。待梁父走后,董氏将大粽子挂在厨房的木钩上。包拯回来后知道了送粽子这件事,就叫勤务兵通知梁父过来。包拯把梁父带到厨房,指着木钩上的粽子说:“梁老,我不是神,你不要用粽子来敬我呀。请你都拿回去吧。”

梁父甚感羞愧地说:“大人,这不是敬神的粽呀。我们只当作团年饭吃的呢。”包拯问,不是粽又是什么?梁父解释了一番,接着念起一首诗:

外包棕叶三两片,糯米绿豆放里边;

猪肉芝麻五香料,裹好扎牢蒸半天。

说完,梁父解开其中一只大粽子,让包拯品尝,包拯只是细心地看了一下,并没有品尝。他叫梁父把粽子包好、裹好拿回去再蒸,留待家人共享。董氏在一旁看不过眼了,就说,哪有将好端端的粽子打开了不吃,又叫人裹好再蒸的道理?

“梁老,这个留下,我要了,我给钱。”董氏边说边给钱,梁父不肯收。董氏说,你不收钱就将这些包好、裹好一块带回去。梁父只好收下了钱。

包拯笑着说:“这不叫‘粽’,那叫什么呢?那应该有个名称吧。难道真的是‘会生仔不会取名’,没道理吧。”

梁父一想,说:“也对呀!就请包拯给它取个名吧。”包拯说:“梁老,您那首诗不错,‘裹好扎牢蒸半天’,就叫‘裹蒸’吧。”梁父一听,瞪大眼睛,一个劲地说,好呀,“裹蒸”这个名字好。

包拯吃过裹蒸之后,大赞它味道不错。于是他对董氏说:“我看‘裹蒸’这个做法不错,你过去梁府,跟梁老家人学一下包‘裹蒸’,也让咱们共享。记住了,是要交学费的呀,不许占半点便宜。”

董氏恬静寡欲,生活俭朴,待人和善,从不以势自居,见他人有难,还乐于慷慨接济。她满心欢喜地跟梁氏家母说:“听从我家相公吩咐,过来学包‘裹蒸’。”梁母是头一回听“相公”二字,觉得很新鲜也很奇怪。“老公”听说过,“相公”真没有。梁母就问董氏:“‘相公’是‘包公’吧?”这一下子让在座的人都乐开了。

此事传开之后,端州的百姓无不称赞包拯是好官,并且把包拯尊称为“包公”。包公之名传开了,“裹蒸”也出名了,也再无人敢给包拯送礼了。《包公墓志铭》说:“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