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学的律动:《天山》流变与新疆当代文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欣闻欧阳可惺教授《区域文学的律动:〈天山〉流变与新疆当代文学》一书即将出版。我与欧阳可惺教授相识于乌鲁木齐。前几年,我在石河子大学做兼职教授,可惺教授请我到他供职的新疆大学中文系做讲座,在新疆大学宾馆住了一晚,还到了一家极具维吾尔族特色的餐馆用晚餐。2005年,我第一次与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去乌鲁木齐访问,逛过街市,尤其是二道桥,既惊讶那里与内地反差极大的少数民族文化,也被一种潜在的浪漫情绪所感染。但我知道,可惺教授是四川人,生长在乌鲁木齐,所以待再见到他的时候,我几年前的惊讶感仍未消除。我与好友陈晓明教授一起在石河子大学兼职三年,去过一些地方,也曾幻想写点新疆当代文学的相关论文,可惜学术积累有限,只给《南方文坛》写过一篇很随意的印象式文章。

《区域文学的律动:〈天山〉流变与新疆当代文学》以《天山》杂志(更改过多次刊名)为中心,详述了该杂志的历史流变,该杂志是如何参与新疆当代文学的初建、转轨、恢复等复杂进程的。由此,通过新疆本地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杂志,观察新疆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让读者能够一眼看清当代史巨变是怎样辐射到数千里之外的新疆的,同时,新疆本地文化的特殊性,又怎样以自己的方式应和这种强力辐射,并呈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学风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仅在文学史的范畴里做文章,还把研究视野扩大到“地域文化”、“文化空间形态”等更大的领域,试图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一家杂志与新疆当代文学的历史纠缠作有效的学术定位,作出自己富有探索性的理论阐释。除上述研究方法和角度,该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它丰富的第一手文献。如果我们想对《天山》有一个总体认识,这部著作提供的丰富资料就已经足够。文献资料在我看来,就像考古现场最繁琐细致的工作,一部看似无心的断简残编,一件破碎的瓷器,一截布满历史沉埃的木桩,都值得特别留意。猜测其中的用心,感受它与周围发掘物之间似有似无的联系,甚至由此作更大胆的推想,联想它走出了这个墓坑,走出了这个朝代,展现其与另一个遥远朝代之间的某种文化血脉联系。如此等等,都会耗费研究者大半生的岁月,也许最后都毫无所获。如福柯所说,出土文物或者图书馆的资料文献都是散乱地堆放在那里的,是杂乱无序的,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将它们重新编排在一起,用自己的眼光去恢复当年的现场,按照自己的意图作出新的历史叙述。我想本书作者一定对这家杂志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他们如此安排各个章节,也一定有自己的考虑,读者当有明辨,无须我再多说。

最后我想再补充一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完整性,仅仅评说“内地文学”是无法全面体现的。内地之外广大区域的少数民族文学及那里的汉族当代文学,以及这些区域文学的研究成果,若干年后,想必会引起文学史家越来越多的注意。因为如果没有它们的参与和对话,以内地为中心的当代文学史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用长远的历史眼光看,这种说法并非个人想象,然而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都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就大大地凸显出来了。

程光炜

2014年7月1日于北京亚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