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剑桥:文化的跬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强者不怒

A.“完人”情结

1 强者不怒:发脾气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传统文化语境中,有人将“冲冠一怒”“拍案而起”看成所谓的“豪气”,颇赋予其正面感情色彩。在现代文化语境中,那些被自己的情绪左右的举动都会被视为“势弱”乃至“无能”的表现。

2 中国各行各业的拔尖人物很少,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人们相互宽容和爱护不够。

其实,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其缺点,而在于其优点,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中国有一种追求“完人”的文化传统,例如儒家学说就将尧、舜、禹吹捧为“完人”——“完人”的文化作用是供人们崇拜和效仿。

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是一种金字塔结构,居于顶端的是“完人”(一般具有神话色彩),下面一级一级地跟着模仿。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仍然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完人”情结,这让我们习惯于在别人身上搜寻缺点,让我们养成了求全责备的坏习惯。

“完人”情结折射出来的是人们缺乏独立精神的现象,从根本上克服“完人”情结的办法是锻炼我们的独立精神——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不需要“完人”偶像,不希望有个“完人”模范来供自己模仿,具有独立精神的人能够全面地理解生活,不会紧盯着别人的缺点,能够更多地欣赏他人的优点。

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其优点,与其缺点无关。只要一个人的缺点无害于他人,就不应该受到指责,不影响到其优点所形成的社会价值。从这一视角可以发现民主的合理性之一:它可以促使某一群体按照“优+优”的模式结合起来构建社会群体;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通过民主的方式,容易促成人们在社会工作中形成优势互补。相反,专制社会则以专制者的优点为优点、专制者的弱点为弱点,从而形成的是“优+弱”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专制社会,整个社会就是专制者个人的投射,人们盼望明君,痛恨昏君,原因也在这里。

4 为社会做贡献,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最大效益。不过,也要积极争取条件许可、他人认可,否则容易被认为是“不谦虚”而受到阻挠。

5 帮助小孩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是给予他们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生活问题的机会,社会应为此设计相关“路径”。西方社会鼓励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获得报酬,为此设计了很多相关“途径”,让学生们容易找到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相比之下,中国社会较少考虑这些问题,很多人认为小孩的全部任务就是“读书”——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直接引起的严重后果是使中国年轻人的自理能力落后于西方年轻人。

学生们在书本学习中所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他们只有在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中才能获得直接知识,并且形成各种能力。

6 艰苦的生活是个人完整地理解社会、理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命体验。从理论上来看,“文革”时期倡导人们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有其合理的一面,事实上也的确锻炼、造就了一批人才——当时的问题在于保障措施不到位,负面影响太大。

当前也应该提倡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不过要以自愿作为原则,而且要做好充分的后勤保障。锻炼不应该是“镀金式”的过程,而是完全投入式的生活,以获得最佳效果。

B.两种荣誉

1 有两种荣誉:有意荣誉和无意荣誉,两者都应该得到承认,不能厚此薄彼。

2 凡政治必讲利益,并且总是谋求更多一点的利益。真正的“舍己为人”,不是政治,而是文化、宗教领域的事情。在政治领域讲“舍己为人”,只可能是欺骗。

3 人类不可能反对无法反对的东西,例如上帝、死亡等。对于无法反对的东西,人们一般会选择屈服,而且是心甘情愿的屈服,例如西方人对上帝的服从就是如此。

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规律,只在“可以反对”的情况下存在,尤其在反对行为可能带来较大利益的情况下存在。可以从风险投资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在相同的收益下,机会成本越低,人们就越愿意尝试某一事情;“无法反对”的事情是“效益恒等于零”的事情,因此人们就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而心甘情愿地选择臣服。国家之间的关系也符合这一规律:如果某个国家明白自己根本不可能在反对另一个国家的斗争中获取利益,就会选择完全屈服,例如二战后的日本对美国就是如此。

4 保持个人自由,就要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5 中国文化的缺点之一是太推崇工作,太忽视“玩”。大人们习惯批评小孩子“贪玩”,这种批评往往并不正确,很多正儿八经的学问,都是人们“玩”出来的。我们不应该鄙视“玩”,而要鼓励“玩”,要激励人们“玩”出水平,“玩”出创造力。

6 人们经常忽视两种学习:其一是“玩”,其二是“死”。

许多人会工作,却不会玩,在工作中是巨人,在“玩”中是侏儒,最终只能领悟人生的一半魅力。

许多人会“生”,却不会“死”——他们在生前十分成功,在死后却十分失败,有些人甚至死得很难看。“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会“死”的人,不可能真正领悟“生”的奥妙。

7 人类具有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生理需求应该优先得到满足,因工作而忽视健康是本末倒置的。

C.求善

1 人们求善还是求恶,归根到底是由利益结果决定的。如果人们从恶也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利益,那么,人们就会乐于从恶。只有充分认识到恶的危害的人,充分认识到求善的必要性的人,才会心甘情愿地、全心全意地求善。

要倡导求善,也要注意惩恶。

2 人的生命力有时表现为一种野性。在尊重社会理性规则的同时,也要赋予生命的野性以适度的空间。

3 对于不信鬼神的人,鬼神可能不存在;对于相信鬼神的人,尤其是笃信的人,鬼神就是一种存在。

道德体系也是如此,它只对相信它的人具有“实在”性质。

所谓“大家”,是能够了解道德体系的全貌,能够体察各种规范的动因,可以不为某些具体规范和繁文缛节所“局限”,能够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4 永远不要记恨他人,不要让仇恨扰乱你的平静心态与生活质量。同时,也要严格预防他人再次对你实施类似的伤害。

5 所谓价值,都是社会意义上的;追求个人价值,必然会选择奉献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最自私的人是“根本不出生”的人,其次则是自杀的人。

人们常说的“自私”,并非是从社会角度出发而言,而是从“他者”的角度考量的结果。

6 可以选择一种无损于他人利益的事情,然后努力地、虔诚地、充满热情地、执着地、锲而不舍地去做,你会从中体味到越来越多的乐趣——一种身心得到无比满足的乐趣,一种生命价值得到验证的乐趣,一种生命意义得到提升的乐趣。

相反,如果我们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会变得无足轻重,个人也会变得了无生气,乃至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7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也可以理解。笨蛋总是从他的笨蛋思维出发来理解别人,他没有别的选择。为了避免别人误解,有些事情应该交代清楚。

只有清楚地划分好各自的职责,笨蛋才会在栽了跟斗之后学聪明一点。

8 人类需要竞争,没有竞争,人类就不会进化,个体、群体、国家都是如此。

9 心路历程的苦难必须而且也只能由自己承受,别人最多只能在关键时候提醒一下而已,别人不能代替你承受心路历程的苦难,否则也没有效果。

10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公民权。而文化人身份的认定,则在具有公民权之后,还需要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文化导师的共同认定。

11 一个人很难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最多只能窥见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赋予他人自主定义自己的幸福生活方式的权利。

D.感情上的事情

1 感情上的事情,一般要顺其自然,同时要将感情置于理性的保护之下。

2 艺术的根本功能在于锻炼情感、细化情感,情感的韧性与细腻程度直接决定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只有情感具有韧性的人,才可以信赖;只有情感细腻的人,才善于理解他人并和他人有效地沟通。

情感修养的关键,在于建立“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之间的有效链接,也在于规避“情绪体验”与“生理反应”之间的一些非理性链接。

难怪恐怖电影受欢迎,因为它也具有情感锻炼的意义。

3 对于个人来说,人性需求(比如求生)比文化需求(比如亲情)更为实在,个人选择更能满足自己人性需求的文化体,进而把它作为归宿,这也不难理解。

4 个体生命是否本能地向往自由,本能地抗拒规则呢?如果是,那么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挑战规则的本性。而“善”是规则的化身,如果人具有挑战规则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就不“善”,那么将“人性”视为一个褒义词就是错误的。

是否可以说,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放弃自由,不断服膺社会规则的过程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个人是否会形成一种遵从规则的、求善的第二本能呢?第二本能可以让我们在社会中快乐地生活。

可是,个体生命在对自然界的本能反应中何尝不是利用自然规律以趋利避害的呢?可见,个体生命的第一本能其实也并不是必然抗拒规则的,恰恰相反,它的反应模式是了解规则、利用规则的。生命之所以是生命,应该就在于它对规律的了解以及利用。

人的第一本能和第二本能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针对自然规律的,而后者是针对社会规律的。笼统地说个体生命本能地向往自由,本能地抗拒规则并不正确,只能说人们有时在第一本能的支配下,可能会做出违背第二本能的事情。

本能和规则具有某种程度的统一性,人性具有“善”的天性。

合理的文化制度,在于让个人的第一本能和第二本能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5 建设合理有序的亚文化体系,有助于文化体系的健康发展。如果不善于建设亚文化,就会导致潜规则盛行,而潜规则会直接危害文化规则,对社会产生巨大危害。

6 在现代社会,个人有时需要保留一点“野性”——不是禽兽的野性,而是人的野性。适度的“野性”,对于活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必不可少。

7 从事适度的体力劳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人类的大脑能力和四体能力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可谓:四体不勤,大脑不灵。

8 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于身体和精神的经历,遗传和环境是基础,要保护人类遗传体系,保护自然环境。

9 遗传是进化不可缺少的过程,没有遗传,就没有进化。人类的生理结构决定人类个体无法完成单性繁殖,即便将来科学搞出单性繁殖,我们也要坚决反对,因为单性繁殖可能破坏人类进化。

E.亲情与公义

1 亲情和公义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凡是真的热爱自己亲人的人,就一定会坚持社会公义,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因为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自己的亲人才可能过得最为幸福。那些为了自己亲人的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的人,表面上是热爱亲人,事实上却因为损害社会利益而从根本上损害了亲人的利益。

从某种角度来看,社会中的人都是亲人,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2 现代文化以生命的神性规范父子关系,但这并不否定父子关系的重要性。

3 父母鼓励子女独立有利于小孩的成长,如果担心小孩在社会中受到不应有的伤害,就要为社会的公义、安全而努力,而不是将小孩子拴在身边。

4 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依赖、融为一体的。只要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整个社会的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损害社会利益,就是损害个人或者家庭幸福的基础,其实也是损害自己的利益。

5 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个人。人类生存的寓所,就是社会。承认人类的神性,也就必然承认社会的神性。

6 中国传统文化以孝道为首,这就导致了孝道所强调的以父子关系为首的家庭关系占据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即导致了家庭大于社会、亲情大于社会公义的社会文化理念,从而使得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为了家庭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为了亲情而损害社会公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够理解《圣经》要求信众“爱上帝胜过爱家人”的高明之处。中国近代不少人抨击传统家庭文化,原因也在于此。

7 话题:教育的边界应以子女的天性为前提。

8 人类的认知能力本身有局限,既不可能认识宇宙的本源,也不可能从科学上完整地认识人类的起源。

9《圣经》中有关“上帝造人”的细节让人难以相信,不过,“上帝造人”的故事所传达的根本信息——人类起源的“神性”即人类生命的“神性”却是不可否认的。

现代科学尽管发达,然而它却无法确切地说明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而且,现代科学永远也无法确切地回答有关人类起源的所有问题。既然如此,现代科学也无法合理地反对人们对人类起源的问题采取“神性”的认知策略。

10 1789年,保护个人信仰自由的思想在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出现,即“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之后,信仰自由的思想在西方社会广为传播,今天,西方已经普遍实行了政教分离,人们再也不会因为信仰问题而受到惩罚。

11 儒家在微观上(政治)是实用论,在宏观上(文化)是有神论。

12 信仰生命的神性会带来良好的生活实际效果。

只要信仰,就有信仰。

13 神的信仰会防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度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