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壁画上,雕刻着几千年来对中华文明做出过贡献的杰出人物。在 100 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中,有两位外国人,一位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另一位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提起利玛窦,我们不应马上为他蒙上一层宗教的色彩,而应看到他对中西数学文化融合所做的杰出贡献。利玛窦率先将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机械学以及哲学、方法论等西方的科学与文化带到中国,因而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利玛窦浮雕像
利玛窦 ( 1552—1610 年) 原名马 太 奥 · 利 奇 ( Matteo Ricci ) ,1552 年 10 月 6 日出生在意大利中部安科 纳 边 境 地 区 的 马 切 拉 塔 城( Macerata) 。父 亲 是一 位 药剂 师,曾担任过教皇国里的市长,也曾代理意大利马尔凯大区的省长; 母亲是家庭主妇。青年时代,利玛窦先是在罗马大学求学,1571 年加入耶稣会,次年进入耶稣会开办的罗马学院学习神学、哲学和数学。1582 年 8 月,利玛窦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澳门,历经广东肇庆、广东韶州 ( 今韶关市) 、江西南昌、江苏南京等地,于 1601 年 1 月 24 日到达北京,随后被准许在北京居住。他在中国传教 28 年,直到 1610 年 5 月 11 日去世,终年 58 岁。
纵观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大致涵盖了四个时期:肇庆期间是利玛窦传教生涯的拓荒时期; 韶州期间是利玛窦 “学术传教”的定型时期; 南昌和南京期间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成熟时期; 北京期间是利玛窦传教政策的收获时期。而利玛窦对中西数学文化交流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正是在其传教活动的定型和收获期间完成的。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明末清初的那段中西文化交流史时,总是以赞许的态度对待利玛窦及他的同伴们,并且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专著。比如何兆武的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朱维铮的《走出中世纪》、黄一农的 《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沈定平的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邓恩的 《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谢和耐的 《明清间耶稣会士入华与中西汇通》等都阐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前因后果。
此外,一些关于利玛窦的传记,比如裴化行的 《利玛窦神父传》、菲利浦·米尼尼的 《利玛窦———凤凰阁》、史景迁的 《利玛窦传———利玛窦的记忆秘宫》、林金水的 《泰西儒士利玛窦》和 《利玛窦与中国》以及利玛窦本人的 《利玛窦中国札记》等都详细记录了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和生活的史实。
这些学术著作多数从宗教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来讨论中西文化交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除了安国风的 《欧几里得在中国:汉译 〈几何原本〉的源流与影响》、田淼的 《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从社会文化、数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欧洲数学对中国近现代数学发展的影响外,鲜有从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角度来全面研究利玛窦的专著。
16 世纪末,欧洲数学作为 “异质” 文化率先登陆中国广东,拉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序幕并影响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轨迹,成为世界数学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感慨 “400 多年前,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把现代数学引进了中国,而他就是在肇庆开始传播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著作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数学起源于肇庆”,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的。利玛窦在广东居住期间,试图通过传播西方数学和其他科学文化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他介绍的西方数学对于中国传统数学来说拥有全新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他使中国人接受欧洲数学的过程对中国现代数学教育而言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价值,甚至高于其他科学。
1582 年,利玛窦首次进入澳门; 1583 年,他被获准在广东肇庆居住及传教; 1589 年,他移居广东韶州直至 1595 年前往南京。粗略计算,利玛窦在广东省传教 13 年 ( 包括在澳门的时间) ,占据了他在中国生活的近一半的时间。正是在广东的 13 年间,他第一次将欧洲的科学和文化传入中国,同时他还将自己潜心研究的儒家学说等中华文明介绍到欧洲,被后人誉为 “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数学文化传播者,是他最早把西方数学知识系统地介绍到了中国。著名的 《几何原本》第一卷就是在广东韶州翻译和传播的。从此以后,中国传统数学开启了西化的历程,也使得广东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数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利玛窦在广东所创造的数学文化传播与交流的 “利玛窦模式”,也为他在中国发展天主教传教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利玛窦在广东传播的欧洲数学与中国传统数学融合后,使明末清初的中国传统数学逐步走上了近现代数学萌芽与发展的道路,他影响了一批中国数学家的成长,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可以说,广东是中国近现代数学发展史和数学教育史的一个重要的起源地。
走出广东之后,利玛窦先后在南昌、南京等地生活和传教,直至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北京。那么,利玛窦在北京传播了哪些欧洲数学,又如何通过与中国古代数学的融合将这些知识延续到了现在? 利玛窦是如何发现传播西方数学文化是其 “学术传教”的有力工具的?他传播的数学知识是否当时欧洲最前沿的? 他翻译数学名著 《几何原本》前六卷的过程为什么一波三折? 明清以来中国近现代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在哪里? 在发展中国的传统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开展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取得过成就的典型人物有哪些? 取得了什么成就? 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总之,利玛窦开创的欧洲数学文化在中国传播与交流的历程,对中国近现代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西文化必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交流; 而对此方面的研究将不会仅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是会触及全人类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
本书将从数学文化与数学史的角度叙述利玛窦这位数学使者在中国的传奇经历,以及中国近现代数学由他引发的巨大变革。
本书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规划项目 “利玛窦对中国近现代数学发展的贡献 ( 08GI-03) ”的研究成果,是在项目组主要成员曾峥、孙宇锋、李明山、刘翠平以及顾问余三乐等人的研究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而该规划项目已于 2013 年经专家组评审结项。在该课题研究和书稿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规划项目基金、韶关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韶关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韶关学院韶文化研究院、肇庆学院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心、韶关市市委宣传部、韶关市民族宗教局、韶关市外事侨务局以及韶关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所引用的例证,源自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著述以及互联网中的资料和图片,在这里不一一列出,特此致谢! 若有不当之处,敬请不吝赐教,以期斧正。
本书承蒙暨南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并出版发行,此致真诚的谢意!
曾峥 谨识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