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的创作技巧
创作山歌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里谈的山歌创作,主要指客家山歌歌词的创作。一首山歌好不好,关键是看山歌歌词写得好不好,然后才是唱得好不好。山歌创作也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打好创作基本功,掌握好创作的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去磨炼,是可以写好山歌的。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山歌的创作,即山歌的主题、山歌的语言、山歌的技巧和山歌的用韵。
一、山歌的主题
客家山歌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口头文学形式。客家山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在创作时,一定要重视主题的提炼,而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和统帅。客家山歌的主题是指山歌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描绘所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唐代柳宗元说:“凡为文,以神志为主。”主题是从题材中产生的,以题材为基础,又寓于题材之中。山歌创作与其他文学创作一样,首先从大量的丰富的生活题材中进行选择、集中和概括,在选取和提炼题材过程中产生主题,再根据主题选择和组织材料,加以艺术表现,作品才能言之有物,主题鲜明。
一首山歌应主题突出。比如 “你莫嫌涯耕田郎,耕田阿哥情过长,唔食烟来唔赌博,家里有商又有量”。这首山歌主题鲜明集中,歌颂耕田阿哥勤劳的品德,又比如汤明哲先生编写的五句板说唱《夸公婆》,主题鲜明集中、风趣、生动、活泼,令人捧腹。如果主题不明确,表达分散,歌词写得再风趣、再生动,其效果也不会好,甚至使听众昏昏然如坠雾中,如 “风吹竹叶满天飞,满山鸟雀莫乱啼,阿妹生得白又嫩,声音好比山画眉”,这首山歌歌词分散,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俗话说 “打鼓要打鼓中心,打到鼓边无声音”,在山歌创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主题的集中,一首山歌只能一个主题、一个中心,“多中心就是无中心”,山歌创作者千万要注意这一点。
二、山歌的语言
大凡文学作品,其语言均有形象性、精练化、口语化等特点。客家山歌作为流传在客家人中的口头文学载体,从语言的运用看,其明显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口语化,形象生动又风趣,富有节奏容易记等。客家山歌产生于劳动之中,流传在劳动人民之间,这就决定了它本身必须具有劳动人民语言的特征,如果是文绉绉艰深难懂的山歌,谁能一听就马上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呢? 可以说 “习惯是语言的裁判,它给语言制定了标准” (贺拉斯,《诗艺》) 。长期的劳动生活积累了丰富的活生生的口头语言。
比如同是表达 “凄凉”的歇后语,就有:老公拔扇凄凉; 老婆落水凄凉;大婆倒米细婆煮,凄凉过里更凄凉。又比如有关 “灯草”的比喻或双关语,就有:手拿灯草风吹走,枉费阿哥一条心; 灯草点火热心肠; 灯草织布枉心机; 灯草跌落饭甑背,看妹也系矛真心; 风吹灯草半天吊,我心样般放得下; 灯草打结吞落肚,矛人解得我心开; 灯草拿来挑螺肉,唔得心肝肉出来; 一条灯草两头点,虽然各向共条心; 饭甑肚里放灯草,久后正知郎蒸 (真) 心; 灯草拿来做鞋底,两人大胆尽心行; 灯草搭桥你要过,竹叶做船你要来; 灯草拿来穿针眼,问你样般过得心; 六双灯草放纸鹞,十二条心望妹高 (交) ; 竹笋生菇几多想,灯草落靛染在心; 灯草跌落盐水钵,入里我心样得淡; 灯草拿来落园种,下世都矛心花开。当然,时代发展了,点煤油灯的日子过去了,点灯的灯草已不再被人们所熟悉,因此 “灯草”已不是习惯用语了。
以上可见,客家山歌的语言极其丰富,同一事物可以生发出多种含义,表达多种情感; 也可以用多种物象表达同一含义的事物或情感。
客家山歌明白易懂,口语化,朴实流畅。例如:天上星多月唔明,塘里鱼多浪唔停,河里船多碍溪沥,妹子郎多搞乱情。又如:灯草跌落甘草瓶,问妹心头甘唔甘,问妹心头愿唔愿,两人甘愿正来行。
客家山歌的语言应该是反映生活的准确、简洁、凝练的语言,应该是生动、风趣、形象的语言; 应该是流传在群众中的谚语、歇后语,应该是多数人能认同、能联想、能了解的语言。用这样的语言去创作,作品才具有美感和可鉴赏性,客家山歌才具有地方色彩。
如何熟练运用群众语言进行客家山歌的创作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我们要从生活中学习和锤炼文学语言。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矿藏,人民创造的方言、土语、谚语、歇后语以及平常交际的语言,绝大部分是清新健康、新鲜活泼、形象生动、寓意含蓄和饶有风趣的,对人民的口头语言不能照搬,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要锤炼、提高和创造,保证语言的纯洁性、生动性、规范性。
第二,我们要学习和收集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批判继承古人语言,以利于今天客家山歌创作的发展。
第三,向非客家话语言学习。各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自己的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国内各地及国际交流的机会增多,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如修辞手法,如富有表现力的、生动的语言,这些都能为客家语言增添新鲜血液,使其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人民群众所欢迎。
三、山歌的技巧
所谓技巧,即方法或手段。客家山歌创作有没有方法呢? 有。客家山歌主题的提炼,语言的积累与使用,是基本功,但一首好的山歌,还必须掌握好创作的一些技巧。笔者从事客家山歌创作多年,就实践来讲,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1.比、兴
比、兴是山歌创作中的一种方法。毛泽东借用古人的话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皎然的《诗式》中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钟嵘把赋比兴三者综合起来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因物喻志,比也; 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见陈延杰《诗品注》第 2 页)
比,又叫比喻,即打比方。要注意比喻与比较的界限,两种本质上相同的事物之间才能比较,不同本质的事物之间不能比较; 比喻则不同,在两种本质不相同的事物之间才能打比方,本质相同的事物之间不能构成比喻。
比如:我今好比河边草,你系园中富贵葱。
其中,河边草、富贵葱是与人完全不同的事物,在山歌中却比喻 “我”和“你”两个人。
兴,大体上有两种说法。
一是 “触景生情”,以兴起头。起兴可以与下面山歌中表达的内容有关,也可无关; 兴中包含比义,也可以没有比义。
如:
柯树叶子皮皮青,
阿哥今年二十三。
柑子好食色鲜红,
有心相爱唔怕穷。
上面两段山歌的开头,是以兴起头,此处的起兴,与下来表达的内容是无关的。
又如:
蛤蟆解里叫涟涟,
想娶老婆又矛钱。
八想情郎月转西,可叹无知五更鸡,
梦中正想谈心事,鸡在窗前乱声啼。
“蛤蟆解里叫涟涟”的春夜,使小伙子联想到自己没钱讨老婆的困境,触景生情,万般无奈。“八想情郎月转西”句,表明月亮已西沉,此刻她思念情郎情真意切,把一腔怨言宣泄在无知的五更鸡身上,因为它破坏了她的美梦。
二是指形象中的思想,即古人说的 “情在景中” “情景交融”,形象与思想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客家山歌歌词不是直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是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即 “文已尽而意有余”。我们先看看周恩来青年时代写的一首诗:“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前三句写景,但情在景中; 结句言情,而情景交融,这是 “兴”的用法,表达作者对战友的深情怀念。
在客家山歌里,不乏此类例子。
如:
九月九日是重阳,秋风吹来阵阵凉,
手拿纸鹞尽线放,有情唔怕路头长。
其中,前面都是写景,结句才抒发作者的情感,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就是 “兴”的一种用法。
在运用比、兴时,我认为应注意几点:①具体,浅显,群众喜闻乐见; ②贴切,准确,能引起听众共鸣; ③有创意,新颖,生动。
山歌创作中不仅要注意比、兴的运用,还要注意双关的运用以及对偶、夸张、顶真、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下面谈谈双关、对偶与排比。
2.双关
利用词语的谐音或谐义 (一词多义) ,同时表达两种不同事物叫一语双关。双关有谐音双关和谐义双关两种。双关语的特点是表达意思婉转、含蓄,富有艺术魅力。
如:
碟子种葱园 (缘) 分浅,檀香落炉暗中焚。(焚,谐音 “晕”)
3.对偶
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反或相关,这种修辞手法叫 “对偶”。常见的有三种:正对、反对、复句对。
A.正对。如:
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下花一丛。
龙唔翻身唔下雨,雨唔淋花花唔红。
B.反对。如:
有情千里来相会,么情对面么商量。
C.复句对。如:
敬神爱敬远方神,一番烧香一番灵,
连妹爱连远方妹,一番相见一番亲。
4.排比
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表达一个相同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 “排比”。
如:
柬久唔见过唔同,眼线打来斜斜纵,
言语讲来气柬足,脚步行来也柬重。
四、山歌的用韵
什么是韵和押韵? 押韵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把握客家山歌的用韵? 下面仅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谈谈上述三点。
1.什么是韵、押韵
在汉语里,一个完整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合成的。例如 “春”字,拼写为 “chun”,“ch”是声母,“un”是韵母,凡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就构成了韵。
什么叫 “押韵”? 在诗歌或戏曲里,应用同一个 “韵”的字,放在句子的末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就叫 “韵”,由于押 “韵”的字是放在句末的,所以又叫 “韵脚”,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这种有规律的押韵方式,又叫“韵律”。
2.押韵的作用
从中国诗歌看,押韵法有三大类:一是一韵到底法; 二是中途转韵法; 三是每句用韵法。一韵到底可以使诗歌韵律整齐,顺口流畅,节奏鲜明,旋律感强,具有整齐美; 中途转韵可使诗歌韵律丰富,多变化,形成参差美。
七字四句式是客家山歌常见的形式,一般是一、二、四句末尾押平声韵,第三句为仄声,不用押韵。押韵可使山歌易读、易记、易唱,朗朗上口,听来悦耳,具有音乐感和艺术感染力。
3.怎样把握客家山歌的用韵
多数人写新诗时使用现代诗韵。现代诗韵分为 “十三辙”,即发花、梭波、乜斜、姑苏、衣期、怀来、灰堆、遥迢、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现代诗韵 “十三辙”以群众的创作实践为基础,它的韵部体系比较合理,比较合乎实际应用。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话来创作的,因此,创作时用韵就与现代诗韵的“十三辙”有所区别。比如 “波、多、活、合”,在普通话中是和谐的韵,在客家话里,“活、合”就不能同 “波、多”一起作为同一韵去使用了。一般来讲,客家话的平声韵脚共有十七辙,即江阳、东红、天仙、关山、茶花、寒竿、忧愁、夫姑、春伦、英明、青声、开来、排街、贪多、多歌、肖苗、依基。
从音理上说,汉语音韵学按照韵头的不同和主要元音的性质,把韵母分为“四呼”,即 “开口呼、撮口呼、齐齿呼、合口呼”。
如:“层、江、麻”是开口呼,“西、之”是齐齿呼,“川、湖”是合口呼,“略、女”是撮口呼。
在客家山歌的创作过程中,具体运用韵脚时,也要根据歌词内容及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的需要有目的地去选用不同的韵脚。一般来说,凡表达欢快、喜悦情绪的,选用 “江阳” “开来” “发花”等开口呼的韵脚,能使山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声音响亮; 叙述类的一般使用 “青声” “关山” “多歌”等韵脚; 如果表达哀怨忧郁情感,一般可使用 “忧愁” “夫姑”等声音不甚响亮的韵脚。总之,山歌用韵,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好规律,反复实践,选准韵脚,既不能因韵害意,为押韵而押韵,牵强附会,也不能随意押韵,否则,编出来的山歌就缺乏山歌味,唱起来拗口,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客家山歌创作既艰苦又非常有意义,既讲艺术性却又并不深奥,我热切地希望有志于客家山歌创作的同行都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创作一些好的客家山歌,为弘扬客家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