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集句词评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念奴娇1

杏花过雨2,渐残红零落,胭脂颜色3。流水飘香4,人渐远,难托春心脉脉5。恨别王孙,墙阴目断6,谁把青梅摘7。金鞍何处,绿杨依旧南陌8。 消散云雨须臾9,多情因甚,轻离轻拆10。燕语千般11,争解说、些子伊家消息12。厚约深盟,除非重见13,见了方端的14。而今无奈,寸肠千恨堆积15

注释

[1]此词基本上化用、截取宋人寒食词、暮春词、春雨词、春词而成。唐圭璋按: 此首《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误作沈文述词。

[2]化用宋陈克《谒金门》:“檀炷绕窗背壁,杏花残雨滴。”

[3]截用宋李清照《品令》:“零落残红,似胭脂颜色。”

[4]截用宋延安李氏《浣溪沙》:“无力蔷薇带雨低,多情蝴蝶趁花飞。流水飘香乳燕啼。”

[5]截用宋宝月禅师《柳梢青》:“脉脉春心,情人渐远,难托离愁。”春心,指春景触动的心情,也指男女之间相思爱慕的情怀。

[6]截用宋欧阳修《一斛珠》:“夜来风月连清晓,墙阴目断无人到。恨别王孙愁多少,犹顿春寒未放花枝老。”墙阴,墙的阴影处。

[7]宋晁补之《清商怨》:“春衫窄,娇无力,已得当初,共伊把青梅来摘。”

[8]宋柳永《清平乐》:“金鞍何处寻芳径? 绿杨依旧南陌静。”

[9]宋晏几道《虞美人》:“消散须臾云雨怨,闲倚阑干见。”

[10]宋魏夫人《卷珠帘》:“多情因甚相辜负? 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

[11]宋康与之《减字木兰花》:“帘幕闲垂,弄语千般燕子飞。”

[12]宋秦观《夜游宫》:“巧燕呢喃向人语。何曾解,说伊家,些子苦。”争解说: 怎懂得。些子: 不多,一点点。

[13]宋黄庭坚《捣练子》:“厚约深盟何处诉? 除非重见那人人。”

[14]宋周邦彦《滴滴金》:“音书千里相疏隔,见了方端的。”端的:清楚,明白。柳永《征部乐》(雅欢幽会):“细说与此中端的。”

[15]宋欧阳修《蝶恋花》:“而今无奈寸肠思,堆积千愁空懊恼。”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集句词。该词是如何化用、截用前人词句的,上面注释一目了然。集句词,一般不改动原句,但有些集句词为了符合格律,对原句稍做改动,不全照用原句字词,也算作集句词。

在春雨之后、杏花零落、遍地落红的晚春季节,流水岸边,落红散发着阵阵芬芳,而人却渐渐走远,目送着离开,却被城墙挡住了视线,尽管云雨消散,但情思却无法断,经不起离别。就算有燕子传来行人的消息,又怎么传递两人的山盟海誓? 除非能再次重逢,而现在却对分离无能为力,空留满腹愁思。

词中开头回忆起当初送别之时,寓情于景,残红零落衬托出分别的悲伤。以时间为序,从别时到别后的思念,别时易,聚时难。无人像你一样与“我”共摘青梅。南面的道路依旧种满杨树,而你却不在。尽管有燕子争着传来消息,但始终比不上面对面的交谈。情景交融,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含蓄,最后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有学者云:“前阕为思妇伫阶遥望。起三句写残春雨零花落景象,由落花流水引出春心难托,‘恨别王孙’进一步点明题旨, ‘墙阴’二句勾勒佳人行迹,见其凝望低徊,孤寂无聊。 ‘金鞍’应 ‘王孙’无踪, ‘依旧南陌’,当为往日欢会之地,而今景象如故,而伊人不见。后阕为闺人内心所思。起三句怨欢情易散,继三句叹燕儿难传讯息,进而言 ‘除非重见’,方可心情踏实,收句将离恨分量推到极致。思绪跌宕起伏,翻复不已。以市井女性声口,宣发爱情失落心态,不失为一首较为真切的闺怨词。”16十分有见地。

还有学者认为,“全词写闺中少妇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 ‘恨别’之情。上阕写闺中人在杏花雨后时节与丈夫别离,到梅子结成时节尚无丈夫消息,充满责备的心情。下阕描写闺中女子内心 ‘恨别’的真切独白,表达相聚时短别时长,相思堆积心肠的苦闷无奈。……全词以闺中妇人 ‘恨别’为归旨,语言清丽,无艳词娇态,口语真切,出神达意。上阕沉稳而节制,下阕灵动而酣畅,可算怨妇词中的佳作”17。亦未尝不可。

清人黄苏评此词:“忆别情怀,写得婉婉曲曲。前阕顺叙,后阕愈转愈深,意致缠绵,迷离惝恍,非止一日九回肠矣,饶有敦厚之致。夫妇君臣间,俱有此真境。”(《蓼园词选》)张巨才解评:“抒情浓烈,造语自然,意境高远,泪洒人间。”18洵为的评。

此词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在《全宋词》中,此词是《念奴娇》词调的第一首作品,尔后才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中秋》二词,这种开创性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其二,沈唐进入李清照《词论》的批评视野,把他与张先及宋祁、宋庠兄弟并列,说明其在当时是词坛名家。其三,沈唐《念奴娇》一词被产生于宋末的《京本通俗小说》卷十二《西山一窟鬼》开篇“入话”全引,而且作了占全文四分之一分量的详细解说,说明此词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其四,此首《念奴娇》是较早的一首集句词,这可能就是李清照批评它“破碎何足名家”的主要原因。

16①刘乃昌、朱德才选注:《宋词选》,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0 页。

17②刘石主编:《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年版,第 151 页。

18③张巨才主编:《宋词一万首》,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