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实用新型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针刺手法

腹针施术时,应根据病人的胖瘦、脂肪的厚薄、病程的长短、病气的深浅、疾病的虚实等几个方面来选择针具的长短和进针的深度。

一、针具的选择

为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便于控制进针的深度,腹针时通常采用每一位病人使用统一长度的针具来进行治疗。一般而言,体型较高大或矮胖的人,腹壁脂肪较厚,太短的针有时达不到施治的深度,一般选用 60 mm 长度的针具。而中度肥胖及普通体型的人,腹壁的脂肪层适中,一般选用 50 mm 长度的针具。消瘦体型的人,腹壁脂肪很薄,较易刺穿腹壁,一般选用更短的如 40 mm长度的针具。这样,不仅施术时针具得心应手,且可在进针时减少病人的痛苦并能使进针的深度得到很好的控制。由于腹壁较肢体柔软,临床上通常选用32 号 1 寸及 1.5 寸针进行治疗。

二、针刺前的准备

在进行腹针操作前,首先应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是否能触及,然后对准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进行触压,对每一个部位的肌紧张、压痛、痞块、积结都应进行仔细的甄别,了解上述症状的出现与治疗疾病的相关性,然后进行治疗。

三、针刺的深度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一组穴位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治疗不同的疾病。故腹针时进针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疾病,针刺天部 (即浅刺) ; 病程虽长,但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理的疾病,针刺人部 (即中刺) ; 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疾病,针刺地部 (即深刺) 。但是,在实际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疼痛,虽病程短但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灵活多变。

四、针刺的手法

腹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其次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的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避开针体,以避免刺伤内脏。施术时一般采用三部法,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 3~5 分钟,谓之候气; 3~5 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谓之行气; 再隔 5 分钟行针 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谓之催气; 留针 30 分钟起针。

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的适应证以慢性病为多,而久病则虚,故腹针时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采用手法外,多配合灸法,灸时可由上而下对每个针刺穴位温灸,也可以将艾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使腹针的疗效得以提高。

五、常用的针刺法

在主穴的基础上可拓展施用三角针、三星法、梅花刺等不同的针刺法,以加强主穴的治疗作用,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1.三角针

三角针是以主穴为顶点,在向上或向下各距 3~5 分处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形成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痛、局部关节疼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由患病部位的大小而定。

2.三星法

三星法是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或与神阙呈放射性排列,在距主穴3~5 分处分别各刺 1 针,形成并行排列的针刺方向。这种针法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等。针与针之间的距离由患病部位的长短而定。

3.梅花刺

梅花刺是以主穴为中心,在上下左右各距 3~5 分处各刺 1 针,使 5 针形成梅花图案的针刺方法。这种针法适宜于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的病人,也可在三星法疗效不佳时采用,使治疗的强度得到增加。

综上所述,针刺法以能改善临床症状的主穴为核心而进行运用,因此,处方中相对特效穴选取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效,而选用哪一种针刺法则依据病位的大小、疾病的程度与病程的长短。同时,针刺的方法亦可变通,若加一针即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便无须再刺,如三角针后效果尚不满意亦可再刺一针以观后效。总之,既不可已建功而凑其数,又不可功未成而草收兵,应以临床的治疗需要而适当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