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听柯老师讲课
2009年9月2日
按照事先的约定,今天上午第3、4节课,我来到初三(1)班听柯振明老师讲课。
柯老师上的课文是姚雪垠写的小说《差半车麦秸》。这是一篇相当长的文章,完全达到了一部中篇小说的规模。这么长的小说,对于一般老师来说,上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柯老师则毫不在意,主动承担了下来,这不由得令我心生敬佩。借这个机会,我也想学习一下柯老师是怎样讲长篇课文的。
讲课前,柯老师郑重地向全班同学介绍了我。同学们立即向我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理解同学们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之情,站起身来,向同学们点头致谢。之后,我便坐在教室后面专心听起课来。
这堂课分为上、下两个课时,过程大致如下:
柯老师首先介绍了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姚雪垠的有关情况,接着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通读完文本之后,柯老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依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展开分析。
课堂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项:
1.“差半车麦秸”的含义是什么?具体指谁?主人公“差半车麦秸”(即王哑巴的绰号)是一什么样的人?
教师总结:“差半车麦秸”——憨厚质朴但愚昧落后;胆小狭隘但勇敢干练。
2.文章在细节描写上非常独到,使主人公王哑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并加以体会。
3.作者塑造“差半车麦秸”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
4.就小说的艺术手法作出简要分析。
听完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柯老师是个严谨而敬业的人。柯老师50多岁,有30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从整堂课的结构来看,设计周密,重点突出。柯老师紧紧抓住人物这一主线,让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展开分析。柯老师循循善诱,同学们分析得入情入理。在解释“舐”这个词的含义时,柯老师不顾年长,亲自演示。虽然看起来有些滑稽,但柯老师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让我深受感染。在讲到“差半车麦秸”(北方方言,指不够数,做事能力总差半截)时,柯老师联系潮汕地区的绰号,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得学生发出阵阵笑声。
2.柯老师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稍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问题的设计。对于这么一篇上万字的长文章,柯老师把问题设计得简洁而得体。既抓住了关键又节约了时间,处理得十分得当。在教学过程中,柯老师注意到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问题,频频点名由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感悟,并加以指导。学生在获得文本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学鉴赏的能力。
3.学生虽聪明但普遍胆小。从这堂课来看,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是很高的,说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是很透彻的。但也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学生普遍胆小。课文中的主人公“差半车麦秸”是个极为胆小怕事的人,在逃命途中被抗日游击队当作“汉奸”活捉。“差半车麦秸”竟然吓得双腿筛糠,趴倒在地。而学习这篇文章的同学们的胆量如何呢?我看比“差半车麦秸”强不了多少!柯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入神,可从头到尾竟然没有一个人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大多是群体回答,或者是随声附和。有时一个问题问了好几次,下面都没有反应。柯老师没有办法,只好直接叫号。被点到名的同学除一两个较为大胆的外,其他几名同学说话的声音都很小,简直细若蚊蝇,以致柯老师不得不凑到该学生面前去听。
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如此胆怯怕事怎能成才?我觉得,提升同学们的自信心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
4.教学条件简陋。教室里教学条件之简陋,令人吃惊。同学们坐的是两人一张的长板凳,面前是一张前后通透、凹凸不平的长方桌,上面涂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画。讲台是一张更为破旧的长方桌,上面摆放着一盒粉笔——教师们戏称是“一支粉笔打天下”。四面的墙壁千疮百孔,用手一抹,墙皮连着粉末便会翻滚而下。窗户上的玻璃也许好多年没换了,已有不少破洞。冬天的风吹来,不知孩子们如何忍受得了。由于窗户不大,教室里的光线比较昏暗,坐在后边听课的我需要睁大眼睛才能看清黑板上的字。教室里无任何电教设备,只有几台不停旋转的电风扇给这沉闷的教室带来了一些现代的气息。这样的教学条件,与我20多年前在江西农村上初中时毫无二致,这令我吃惊不已。在21世纪的今天,谁能相信号称GDP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广东省,竟然还有这么落后的教学场所存在呢?
学生人数多,也是一个突出现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加上教学场所不够,一间简陋的教室里一般要坐七八十人,最多的一个班坐了102人——这是怎样一种场面啊!时代在前进,这里的教育却在原地徘徊;积极的义务教育政策与落后的教学环境严重不相称……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在支教的这段时间里,我能给仙庵中学留下一点什么呢?我思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