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艺复兴时期至18世纪西方的外语教学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拉丁语在欧洲的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由一种教学语言慢慢变成学校中开设的一门课程。拉丁语的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大陆政治形势的变化和语言发展的形势。当时欧洲大陆的其他语言,如德语、英语和意大利语等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当时口头和书面交际的工具。尽管形势起了如此大的变化,拉丁语还是成为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因为人们相信学习拉丁语能为学生提供智力方面的训练,提升他们的智慧。当法语、英语等语言进入欧洲学校课堂时,教师还是沿用教授拉丁语的方法去教授这些语言(Richards & Rodgers,2001:3~4)。
在16~18世纪,进入英国语法学校的学生开始时都要接受拉丁语的严格训练。这类训练是通过对语法条文的背诵、对词类变格和动词形式的各种变化的学习、翻译和书写句子来完成的。有时也使用双语的课文和对话进行练习。初级阶段任务完成后,学生们就开始学习拉丁语语法和修辞学。
这段时间外语教学的特点是:一些学者和教育家对当时语言教学实践不满并不断地进行改革。在这些学者中,突出的有16世纪英国的阿斯堪(Roger Ascham)和法国的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7世纪捷克的柯米尼亚斯(John Amos Comenius)和英国的洛克(John Locke)(Richanrds & Rodgers,2001:3~4)。
英国学者阿斯堪(1515—1568)非常重视古文教学,他以翻译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学时,他先把文章由拉丁语译成英语,然后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按教师的方法进行翻译,最后要求学生对照译文和原文。在他的教学中,语法的讲授出现在翻译之后。
法国学者蒙田(1533—1592)从自己学习拉丁语的实践出发,提出用“自然法”学习外语。他是法国贵族的后代,是通过面授学会拉丁语的。他6岁时已能与父母用拉丁语交谈。他曾经说过,他学习拉丁语时既没有课本,也没有语法,更没有任何害怕心理。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蒙田主张到外国去向讲本族语的人学习外语,这不但可以学到语言也能吸收外国的文化。
柯米尼亚斯(1592—1670)是17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被视为“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的鼻祖。他认为当时拉丁语的教学法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教学效果极差。他主张使用“直觉法”(intuitive method)来教授拉丁语,他的著作The World in Pictures就体现了他的教学思想。该书出版于1657年,其特点是:课本由课文和图画构成,一页图画,一页课文。他认为这样的编排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意义。他在另一本书中也对这种学习语言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他认为:“Pictures are what most easily impress themselves in a child's mind,to remain lasting and real.Children need to be given many examples and things they can see,and not abstract rules of grammar.”他主张语言应该通过实践学习,而不是靠学习规则来掌握。
洛克(1603—1704)是一名英国哲学家。我们在他的身上既可以看到阿斯堪的影响,又可以看到蒙田和柯米尼亚斯的影响。
洛克主张以翻译法来学习语言,并创造了隔行对照翻译法,即在课本里,拉丁语和英语一行对一行并排着。他在1693年出版了《有关教育的一些想法》(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书中他谴责那种用语法分析来教授拉丁语的方法,主张以“自然法”来学习外语并推荐法语作为第二语言。
此外,还有一些深受拉丁语语法影响、对改革者持反对意见并坚持以拉丁语语法作为其他语法模式的学者,罗伯特·劳斯(Robert Lowth)就是其中的一位。罗伯特·劳斯在1762年出版了《英语语法简介》(A Short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Grammar),他在该书中不但使用拉丁语的专门用语,而且拿拉丁语的语法条文来套用英语。他引用很多英国作家如阿狄生(Joseph Addison)、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作品中的句子作为“典型错误”的例子进行批判,以此来达到坚持“正确用法”的目的(Bowen,J.D.et al.,198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