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坎坷0G,漫长探索

在继续有线通信的故事之前,我们先停下脚步,回顾一下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固定电话是一种有线通信方式,而无线电报属于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中所谓的“线”其实就是前面说过的信道。信道有多种介质:电缆、光缆属于有线介质,而空气则属于无线介质。不管是有线还是无线,传输的都是电磁波—在有线电缆中,电磁波以导行波的方式传播;而在空气(真空)中,电磁波以空间波的方式传播。

19世纪末,无线电报技术在发明之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并在航海、军事等领域迅速推广和普及。我们熟知的“泰坦尼克号”,在撞击冰山之后就曾通过无线电报进行紧急求援。无线电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单向通信(单工通信)。也就是说,在同一时刻,要么发出信息,要么接收信息,一方不能同时接收和发送。

此外,电报采取一对多的工作模式。只要在信号能传播到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接收到发信方发出的消息。如果是密文电报,只有掌握密码本的人才能解读电报的内容。如果是未加密的明文电波,则任何人都可以获悉报文的内容,这种电报变成了广播。

1906年12月24日晚上8点钟左右,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朗特岩,匹兹堡大学的教授雷吉纳德·奥布里·费森登(Reginald Aubrey Fessenden,见图1-20)借助一座128米高的无线电塔,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式无线电广播。广播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成为当时人们获取新闻的最快捷途径。

图1-20 雷吉纳德·奥布里·费森登

后来,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通信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军方意识到无线通信的重要性,牵头发明了世界第一台无线步话机SCR-194。再后来,摩托罗拉公司参与了这个项目,研发了后续型号SCR-300和SCR-53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受益于晶体管和信息论,无线通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46年,美国AT&T公司将无线收发机与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相连,正式推出了民用的MTS(mobile telephone service,移动电话服务)。在MTS中,如果用户想要拨打电话,必须先手动搜索一个未使用的无线频道,然后与运营商接线员通话,请求对方通过PSTN进行二次接续。整个通话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也就是说,同一时间只能有一方说话。在说话时,用户必须按下电话上的“push-to-talk”(按下通话)开关。MTS的计费方式也十分原始:接线员会全程旁听双方的通话,并在通话结束后手动计算费用,确认账单。

尽管MTS现在看来非常“原始”,但它确实是有史以来第一套商用移动电话系统。注意,MTS中的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并不是手机,而是mobile vehicle telephone(移动车载电话),更准确地说,是车载半双工手动对讲机。以当时的电子技术和电池技术,是不可能发明出手机的,能造出车载电话已经非常不错了。

当时MTS系统的“基站”也非常庞大,有点像广播电视塔。一座城市只有一个“基站”,位于市中心的制高点,覆盖方圆40千米,功率极高。

1947年12月,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道格拉斯·瑞因(Douglas H. Ring)率先提出了“蜂窝”(cellular)的构想。他认为,与其一味地提升信号发射功率,不如限制信号传输的范围,将信号控制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小区)内。这样一来,不同的小区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互不影响,从而提升系统容量。虽然蜂窝通信(见图1-21)的设想很好,但是同样受限于当时的电子技术(尤其是切换技术),无法实现。贝尔实验室只能将其束之高阁。

图1-21 蜂窝通信

到了20世纪50年代,更多的国家开始陆续建设车载电话网络。1952年,联邦德国推出了A-Netz通信系统。1961年,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亚诺维奇(Leonid Kupriyanovich)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同样是安装在汽车上使用的。后来,苏联推出了Altai汽车电话系统,覆盖了30多个城市。1969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的MTS车载电话系统,称为IMTS(improved MTS)。IMTS支持全双工、自动拨号和自动频道搜索,可以提供11个(后来为12个)频道,相比MTS有了质的飞跃。1971年,芬兰推出了公共移动电话网络ARP(auto radio puhelin4),在150 MHz频段工作,仍然靠手动切换,主要为汽车电话服务。

4puhelin是芬兰语中的“电话”。

不管是Altai,还是IMTS或ARP,后来都被称为“0G”或“Pre-1G”(准1G)移动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