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钟懂音乐:解密100首必听的西方名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乔瓦尼·加布里埃利

乔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是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意大利作曲家安德烈·加布里埃利的侄子。

3.立体声的诱惑:《坎佐纳》

对天主教来说,震撼的音乐和宏伟的教堂有着同等重要的宗教意义,这两者不仅是人和神沟通的载体和平台,还代表着信仰的强大力量。整个中世纪,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和音乐家们都在宗教情怀的驱动下,孜孜不倦地探索如何将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融为一体,使二者相得益彰。

1063年,一个野心勃勃的实验开始了。一座全新设计的圣马可大教堂(St.Mark’s Basilica)开始在原来的遗址上得到重建。这座即将为西方音乐翻开新篇章的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房屋建成后的声学特征,即巧妙地利用建筑构造来营造更好的混响和共鸣。作为房屋整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建筑师为教堂设计了两套很奢侈的、独立的管风琴系统,并把它们布置到了相互呼应的位置。唱诗班也不同寻常地拥有两处最佳的演唱席位,它们和观众席的相对位置同样是预先计算好的。可以说,整个教堂就是一台用砖石垒成的巨大乐器。由于教堂的特殊设计,让这里成为一座大型的音响实验室。音乐家们有条件将唱诗班分组,通过不同分组之间的相互应答和回声,实现了环绕立体声的复合唱(Polychoir)效果。

1560年左右,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经叔叔安德烈·加布里埃利(Andrea Gabrieli)[1]的介绍,在圣马可大教堂谋了个差事,为叔叔打下手,担任第二管风琴师。然而,小加布里埃利绝不是靠关系混饭吃的平庸之辈,他和叔叔一起,用复合唱的思路来创作管风琴和其他器乐作品,被誉为威尼斯乐派的开创者。

加布里埃利把原本不太受“高雅音乐”待见的古小号、古长号和自然圆号等管乐器引入到庆典音乐当中,通过创作一系列纯器乐体裁的《坎佐纳》,探索出了一种带立体声的乐队演奏的方法,这也是后来交响曲音响效果的基本思路来源。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不带歌词的作品越来越多,严肃音乐和宗教仪式的绑定关系已经开始出现了松动。不仅如此,《坎佐纳》的炫技风格还是巴洛克时期协奏曲形式的一个重要起点,标志着文艺复兴已经走到尽头,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立体声的诱惑:《坎佐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