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玉石艺术
石器在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实践之后,产生了“美”的形式,在玉石工艺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史前天然的玉石,因其纹理清晰、色彩晶莹,人们便对其进行更为精细的加工,以审美需要作为其主要的造型考量目的,使玉器逐渐从装饰品和生产工具的模仿中脱颖而出,形成有着超越单一审美的文化特征,玉文化的起始就具有了特殊的社会功用,这使它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伦理价值融为了一体,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体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旧石器后期出现磨制石器,即细石器,石工们开始累积起丰富的与石料质地相关的知识,逐步认识了玉石的特殊价值。细石器选用的石料有石英、玛瑙、碧玉、黑砾石等,都是光亮、半透明、颜色美丽的矿物。现代矿物学把玉分为软玉和硬玉(又称翡翠)两类。史前考古常见的是软玉,硬度为六度到七度半,不易受磨蚀,有红、黄、绿、青、黑、乳白等色,呈玻璃状光泽,不透明或半透明,手感冷而柔和,叩击声音清脆。先民们把好的矿石,即坚硬而色泽亮丽的所谓“美石”,都称为玉,作为琢玉器的原料,并不限于合乎近代矿物学界定的某种矿石。琢制玉器的工艺技术要求极高且专业性很强,主要的技术有剖、磨、琢、碾、钻等。
在我国史前玉雕作品中,以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图1-1)最具代表性。玉龙体高26厘米,整体呈玦形,龙首似猪,斜目方鼻,鬃鬣向后贴身弯曲上翘,龙身蜷曲,尖尾,无四肢及鳞甲。龙背居中处有一穿孔,如系绳悬挂,全龙呈垂首拱背勾尾的形态。
新石器玉文化遗址,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辉煌的典范,它和同时期红山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出土的玉器一起,代表了一个玉器的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位于今天浙江、上海一带。良渚文化是典型的磨光石器,其研磨和钻孔的技术以及严格的对称整齐形式(方、圆、长方等),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时期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发展过程,在石料的选择上经历了由粗到精的变化;在形式上经历了由不固定变为固定,不整齐变为整齐,不对称变为对称的变化,逐渐产生“美”的形式。石器的演变伴随着劳动者使用的需要,反映了人类的手工与思维能力的进步,但在良渚和新石器时代后期其他文化中,玉石并没有被作为劳动工具,而是作为精神和财富的象征,为氏族首领所拥有。
图1-1 红山文化玉龙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成套出现的玉琮(图1-2)。玉琮即为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主要的礼器之一,中国历来有“玉璧礼天,玉琮礼地”的礼制,用古人认为高贵的、带有伦理价值的物品来敬畏神灵,祈求生活的美满。一般认为玉琮是史前巫师的法器,处在迷幻阶段的巫师使用一些法器达到通灵的目的。在发掘出来的玉琮中发现了大量兽面的图腾,这反映了原始先民天地浑一、万物有灵的思维特征。除了玉琮外,还有玉璧、玉龙等一些不同造型的玉器,这为了解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方式提供了佐证,也是研究原始宗教对美术影响的重要参考资料。
图1-2 良渚文化玉琮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