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教育的力量源于家长的觉醒
第一章 觉悟:家教理念的觉醒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所有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
究竟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怎样教育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教育并不是要我们教给孩子一些外在知识,而是要努力挖掘孩子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去认知这个世界,发现世界的奥秘,找到自己存在的真谛。
只有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个人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
影响孩子最深的认知,最重要的场所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只要人多的地方,情形就会异常复杂。从这一点来说,学校要比家庭复杂。忽视了家庭这个教育的重阵,完全指望学校的教育,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
事实上,很多问题的出现本身就源于我们自己。
在这个案例中,“爸爸”坐公交车显然很有经验,他还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了女儿,也很心疼自己的孩子,好像是个好爸爸。但认真思考一下,他的这种言行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是我,可能不会干涉孩子的决定,如果后面确实有老弱病残孕上了车,孩子主动让座,我会鼓励和赞赏他的行为,如此孩子就能养成优秀的品质。这位爸爸的疼爱行为,只会让孩子变得自私,只懂得从自我出发。
这件事虽然很小,但会对孩子的思维模式产生影响。要想将孩子培养好,家长首先要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健康的教育方式。
所有好的教育,都带着智慧的光芒和发自内心的关爱。真正的教育,都会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人格来引导,绝不会直接想当然地给予。智慧的父母都会教导孩子自信而不自满,独立而不孤立,会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质疑能力、自理能力、谦逊能力……
这位妈妈似乎很孝顺,很节俭,但这些话语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人格发展。这句话会告诉孩子,给老人买东西要买便宜的。等孩子长大后,给老人买东西时就可能专挑便宜的买。那么,如何说才是最恰当的?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这件羽绒服特别适合你奶奶,我想给你奶奶买下来,你等会儿妈妈。”这样说,你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孝心就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孩子就会明白“行孝不能等”的道理。
究竟什么是人格?从字源角度来说,我国古代汉语中是没有“人格”这个词的,只有“人性”“人品”“品格”等相关词语。例如,孔子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个体差异来自环境和教育,人格的形成以遗传因素为基础,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它稳定、统一、独特。虽然无法改变孩子人格的遗传因素,却可能也有机会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后天的发展机会。
父母具备很强的人格魅力,其言行举止就能对孩子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鞭策,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孩子以后是积极向上的、勤奋刻苦的、真诚善良的、博爱宽容的。虽然有些特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慢慢改变,但有些特质却是深入骨髓的,会深深地蛰伏在个人的潜意识里,几乎不可改变。
真正的教育,需要回归到人格的本质上。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