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鼻的结构与功能

一、鼻的结构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一)外鼻

外鼻由骨及软骨作支架(图2-9),外覆皮肤及软组织,如三角形锥状体,突出于面部中央。各部名称见图2-10。

img

图2-9 外鼻骨骼

img

图2-10 外鼻各部名称

鼻尖与鼻翼部的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粘连甚紧,皮脂腺及汗腺较多,故此处易发生炎症,且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汇流于内眦静脉及面静脉。因内眦静脉经眼上静脉与海绵窦相通(图2-11),且面部静脉内无瓣膜,血液可以双向流动,故面及鼻部的感染如治疗不当,可循此途径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

img

图2-11 鼻外部静脉与海绵窦的关系

(二)鼻腔

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方为前鼻孔与鼻前庭,后方为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

鼻前庭:位于鼻腔前端,覆有皮肤,向后与鼻腔黏膜交界处的隆起称鼻阈。鼻前庭皮肤内富有毛囊、皮脂腺及汗腺,是容易发生疖肿的地方。

固有鼻腔(简称鼻腔):分顶、底、内、外四壁。顶壁为颅前窝底的一部分,有嗅神经通过。底壁借硬腭和软腭与口腔隔开。内壁即鼻中隔,由骨及软骨构成(图2-12)。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利特尔动脉丛(图2-13),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易出血区。外壁表面凹凸不平,有上、中、下三个鼻甲及上、中、下三个鼻道(图2-14)。下鼻甲为一独立骨片,附于上颌骨上。中鼻甲及上鼻甲系筛骨的一部分。上、中鼻道有鼻窦的自然开口,鼻窦内的分泌物可由此流出。下鼻道的前上方有鼻泪管的开口,泪液由此流入鼻腔。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为上颌窦内侧壁的一部分,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

鼻腔的黏膜分为呼吸区黏膜和嗅区黏膜,中鼻甲内侧面及其相对的鼻中隔上方的黏膜为嗅区黏膜,有嗅神经末梢分布,其余黏膜为呼吸区黏膜。呼吸区黏膜除鼻中隔前端一小部分无纤毛上皮外,其余均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所组成。下鼻甲的黏膜富有血管组织,其血管的舒缩可使鼻黏膜体积迅速发生变化,而影响鼻腔通气。鼻腔黏膜下有大量腺体,分泌黏液和浆液。

img

图2-12 鼻中隔骨骼组成

img

图2-13 鼻中隔的动脉

鼻腔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支颌内动脉。鼻腔前部、后部和下部的静脉最后汇入颈内、外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亦可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亦构成丛,称克氏静脉丛,是该部位出血的重要来源。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常是后部鼻出血的主要来源。

img

图2-14 鼻腔外侧壁

鼻腔的神经: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的眼支及上颌支。嗅神经自嗅区神经上皮形成嗅神经纤维,向上穿过筛孔而达嗅球。嗅神经的鞘膜为硬脑膜的延续部分,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故鼻腔顶部的损伤可使鼻部感染循嗅神经鞘膜而传入颅内。

(三)鼻窦

鼻窦是围绕鼻腔,藏于某些面颅骨和脑颅骨内的含气空腔,有开口和鼻腔相通。鼻窦共有四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图2-15)。按其自然开口位置不同,可分为前后两组:上颌窦、额窦及前组筛窦为前组鼻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筛窦与蝶窦为后组鼻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鼻窦的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其表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活动的方向均向窦口,故可将窦内的分泌物扫至窦口而排出。上颌窦容积最大,形似横置的锥体形,锥底即上颌窦的内侧壁,其自然开口位于内侧壁之后上方,其下壁与第二双尖牙及第一、二磨牙的根部相邻接,牙根的病变可波及上颌窦。

img

图2-15 鼻窦的位置示意图

二、鼻的功能

鼻的功能主要为呼吸、嗅觉、共鸣。

(一)呼吸功能

经鼻呼吸时,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加温、加湿和清洁的作用。无论外界空气的温度、湿度如何,经鼻吸入的空气在通过鼻腔的瞬间,温度可提高到接近体温,湿度则提高到75%以上,鼻腔特殊的结构为实现空气的加温、加湿提供了条件。鼻毛对空气中较粗大的粉尘颗粒有过滤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黏附吸入鼻内的粉尘,并借黏膜上皮纤毛的运动,排出鼻腔外;鼻的反射(如打喷嚏)亦有助于清除随空气进入鼻腔的有害物质。因此,经鼻呼吸有利于保护下呼吸道。

(二)嗅觉功能

空气中的含气味微粒接触鼻腔的嗅区黏膜后,溶解于嗅腺分泌液,或借化学作用刺激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嗅球至嗅觉中枢,产生嗅觉。

(三)共鸣功能

鼻腔、鼻窦的特殊结构,对于从喉腔发出的声音可产生共鸣效应,使声音变得柔润和悦耳。鼻塞时则可出现特殊的闭塞性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