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组织学研究发展简史
组织学的研究源自1665年,英国学者Hooke(1634—1703)采用简易的光学显微镜观察薄片软木标本,将观察到的蜂房状小区称为“cell”。1801年,德国学者Bichat首次提出“tissue”一词。1819年,德国学者Meyer提出人体组织可分为8种,并首次提出“histology”一词。1838年和1839年,德国学者Schleiden和Schwann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提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并创立了“细胞学说”,认为新的细胞是由原有细胞产生的。1906年,意大利学者Golgi (1843—1926)和西班牙学者Ramon Y Cajai(1852—1934)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2年德国学者卢斯卡(Ruska)和科诺尔(Knoll)研制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问世(198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使组织学观察工具的分辨率(resolving power)极限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0.2μm提高到0.2nm。随着超薄切片术、扫描电镜等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不断涌现,组织学的研究水平从细胞(显微结构)飞跃到亚细胞(亚显微结构)水平。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子、激光、图像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组织学研究的内涵。现今的扫描探针显微镜使研究达到分子乃至原子水平。我国老一辈组织学家马文昭、鲍鉴清、王有琪、张作干、李肇特等教授均在该研究领域做出了突破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