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灵枢》文选

一、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篇主要论九种不同形态针具的名称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治疗意义,故取篇中“九针”和“十二原”之文,以“九针十二原”名篇。

(一)学术思想

1.概括用针的基本原则 本篇是《灵枢》中的重点篇章,论述了用针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中,重点突出了针刺过程中要“守神”和“守机”,仔细观察患者气血的变化,并据此来决定针刺的补泻时机,认为这是针刺能否取得疗效的必要条件。强调针刺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仪容表现,专心致志。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针刺原则并非单指毫针,而是针对九针提出的。

2.注重九针的选用 本篇详细介绍了九针的形态和尺寸,并着重阐释各种针具的操作方法、治疗作用。疾病侵袭人体的部位和疾病的性质不同,针刺时使用的针具也应有所不同。本篇强调运用九针进行针刺时,要根据患者感受病邪的部位来决定相应的针刺深浅,即“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针刺时要追求“得气”效果,是否得气,直接决定着针刺的疗效,如文中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总之,使用针刺补泻时要注意辨明病邪的内外和虚实,据此选择适当的针具,反之,则会加重病情。

3.强调十二原穴的作用 十二原穴是经络腧穴理论的重要内容。十二原穴为五脏六腑气血会集之处,在五脏六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注重针刺治病的效应 本篇用比喻手法,指出针刺治病的疗效犹如拔刺、雪污、解结、决闭。疾病的可治与不可治,关键在于能否掌握针刺治疗的精髓。

现节选针刺治疗基本原则、针刺操作要求、误治造成的后果、强调脉诊和十二原穴的重要性、指出针刺不但能治新病且可治久病等原文。

(二)文选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1],無用砭石[2],欲以微鍼[3],通其經脉,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4]。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爲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絶。易用難忘,爲之經紀[5],異其章[6],别其表裏,爲之終始[7],令各有形[8],先立鍼經[9],願聞其情。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

【提要】

编撰《针经》的主要目的。

【注释】

[1]被毒药:被,通“服”。如《孝经》曰:“无思不被。”《释文》曰:“被,本作服。”毒药,古代对一般药物的总称。《素问·五常政大论》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2]砭石:古代最早的医疗工具之一,用于砭刺患部以治疗各种疾病及排脓放血等。《山海经》云:“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晋·郭璞注:“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又《礼记·内则》云:“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

[3]微针:九针,与砭石相对而言,故言微。

[4]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营,管理,调节。《诗·小雅·黍苗》:“召伯营之。”郑玄笺:“营,治也。”逆顺,经脉的不同走向。出入,经气由外入内或由内出外。本句意为调节经脉运行,使经气逆顺出入会聚功能正常。

[5]经纪:纲纪、纲领之意。

[6]异其章:异,分别。章,篇章。《太素》补遗本作“异其篇章”,为四言句,前后文则一致。

[7]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使《针经》内容表里清晰,有始有终。

[8]令各有形:形,指针具的形状。使九针各有不同的形态。

[9]针经:即《灵枢》。

【按语】

本段主要阐述编撰《针经》之目的在于为百姓解除疾病痛苦。通过使针刺理论系统化、条理化,简明易懂,便于医者学习掌握,并能广泛流传于世。还强调针刺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所不同,针刺具有疏通经脉、调节气血的作用。

【原文】

小鍼[1]之要,易陳而難入[2]。麤守形[3],上守神[4]。神乎神,客在門[5],未睹其疾,惡知其原[6]?刺之微,在速遲[7],麤守關[8],上守機[9]。機之動,不離其空[10]。空中之機,清靜而微[11]。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12]。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13]。不知機道,叩之不發[14]。知其往來,要與之期[15],麤之闇[16]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爲逆,來者爲順[17],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18]?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提要】

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注释】

[1]小针:九针之谓。与上文“微针”意近。

[2]易陈而难入:陈,陈述。《灵枢·小针解》:“易陈者,易言也。”入,犹受,用也。《国语·吴语》:“其臣箴谏以不入。”韦昭注:“入,受也。”《吕氏春秋·赞能》:“而舜受之。”高诱注:“受,用也。”本句意为针刺治疗的要领,讲之容易,用之则难。

[3]粗守形:粗,粗工,指技术低劣的医生。形,指针刺的一些表面内容,如腧穴、刺法等。《类经·针刺类·九针之要》注:“粗工守形迹之见在也。”《灵枢·小针解》曰:“粗守形者,守刺法也。”《灵枢注证发微》注:“下工泥于形迹,徒守刺法。”

[4]上守神:上,上工,指技术高明的医生。神,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灵枢·小针解》曰:“神者,正气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5]神乎神,客在门:前一“神”为感叹词,后一“神”乃正气。客,邪气。门,指腧穴。全句意为:正气的变化是很微妙的,当仔细分析;邪气侵入,当识其出入之处,即腧穴。

[6]未睹其疾,恶知其原:睹,视也。《灵枢注证发微》注:“若未能先睹何经之疾,则恶知其病原所在,自有所治之处哉。”

[7]刺之微,在速迟:微,微妙。《灵枢注证发微》注:“但刺之微妙,在于速迟。速迟者,即用针有徐疾之意也。”

[8]关:指四肢关节的腧穴。

[9]机:此以弓弩之机比喻守气之机。

[10]空:同“孔”,此指腧穴。

[11]清静而微:意指经气变化是微妙而不易觉察的。

[12]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据上下文义,此指针下之气变化迅速,不易遇到,需仔细体会。

[13]不可挂以发:挂,差也。不可差于毫发之间,指应及时施行针刺补泻。《灵枢注证发微》注:“知机之道者,唯此一气而已,犹不可挂一发以间之。”《灵枢集注》张志聪注:“静守于来往之间而补泻之,少差毫发之间则失矣。”

[14]叩之不发:指不能及时掌握施行补泻的时机,如箭在弦,应发射而不射。《灵枢集注》张志聪注:“叩之不发,补泻失时。”

[15]要与之期:要,通“约”。《灵枢·小针解》曰:“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16]闇:暗的异体字,指愚昧不明。

[17]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指经气盛衰情况。《灵枢·小针解》曰:“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18]逆而夺之……恶得无实:逆,迎也。泻其邪气,使实转虚。《类经·针刺类·九针之要》注:“逆其气至而夺之,泻其实也,恶得无虚。”追,顺也,补其正气,使虚转实。此即《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泻也;追而济之,补也”之意。夺,泻法。经气虚小,反用泻法,使其更虚。

【按语】

本段开宗明义地提出并强调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其一,“守神”。医者要精神专一,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情及气血盛衰状态,来决定针刺的补泻,不能局限于局部证候的观察和针刺手法的施用。其二,“守机”。针刺治疗要掌握气至的时机,根据邪正盛衰的情况,施予及时恰当的补泻手法。这些精辟的论述,不仅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根本原则,而且强调正确把握患者精神状态和生理病理规律的重要意义。

【原文】

凡用鍼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1],邪勝則虛之,大要[2]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3]。言實與虛,若有若無[4]。察後與先,若存若亡[5]。爲虛與實,若得若失[6]。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補瀉之時,以鍼爲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7],按而引鍼,是謂內温[8],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9],若行若按,如蚊虻止[10],如留如還,去如弦絶[11],令左屬右,其氣故止[12],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13]

【提要】

针刺补泻的应用原则和操作方法。

【注释】

[1]菀陈则除之:菀,音义通郁。陈,陈旧,陈积。菀陈,在此指瘀血。菀陈则除之,即去除瘀血。《灵枢·小针解》:“去血脉也。”《素问·针解》篇:“出恶血也。”

[2]大要:古医经名。

[3]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徐、疾,指针刺的速度慢与快。实,补法;虚,泻法。全句意为: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慢出针为泻法。如《灵枢·小针解》云:“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但《素问·针解》篇则云:“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此乃说法不同,供参考。

[4]言实与虚,若有若无:《灵枢·小针解》:“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素问·针解》篇:“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可知也。”

[5]察后与先,若存若亡:要诊察疾病的先后,施用补泻方法,使虚者正气若有所存得,实者邪气若有所亡失。

[6]为虚与实,若得若失:《灵枢·小针解》:“言补者必然若有所得也,泻者恍然若有所失也。”

[7]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针灸甲乙经》“泻曰”下有“迎之,迎之意”五字,“得针”作“出针”,义长。全句意为:泻法要持针快速刺入,得气后慢慢出针,摇大针孔,排开表阳,使邪气有其出路,随针外泄。

[8]按而引针,是谓内温:引针,即出针。“温”当读“蕴”。意为出针若按闭针孔,邪气就会蕴积于内而不得外泄。

[9]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针灸甲乙经》“妄”作“忘”。谓补则随,随亦当刺法轻巧,使患者有若无其事的感觉。

[10]如蚊虻止:谓进针、捻转,针处犹如蚊虻叮咬皮肤的感觉。

[11]去如弦绝:针刺气至后,迅速出针,其速度之快,如箭离弓弦。

[12]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右手出针,左手紧接着按针孔,使针孔闭合,经气留止。

[13]必无留血,急取诛之:补法不应有留血,若留有瘀血,应迅速去除。《灵枢注证发微》注:“如有留血,当急取以责之。但此补法,必无留血者也。”

【按语】

本节分别论述了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有瘀血者用刺血法的三大治则。针刺补法的操作要领是:慢进针,快出针,按闭针孔。泻法的操作要领是:快进针,慢出针,摇大针孔。不仅如此,从原文对补泻的操作要求看,泻法的操作要领以“重”为本,而补法的操作以“轻”为主。如文中所言:“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言补法“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

【原文】

持鍼之道,堅者爲寶[1]。正指直刺[2],無鍼左右,神在秋毫[3],屬意病者[4],審視血脉者,刺之無殆[5]。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6],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7],視之獨澄,切之獨堅[8]

【提要】

针刺过程中对医者的基本要求。

【注释】

[1]坚者为宝:持针以坚定有力为重要。《类经·针刺类·用针虚实补泻》注:“坚而有力,则直达病所。”

[2]正指直刺:手指持针要端正,准确刺入。《类经·针刺类·用针虚实补泻》注:“正而不斜,则必中气穴。”

[3]无针左右,神在秋毫:指医者必须聚精会神,明察细微的变化。《太素》缺卷作“针无左右”,是说刺时针不要偏左偏右。《类经·针刺类·用针虚实补泻》注:“医之神见,在悉秋毫,必精必确。”

[4]属意病者:全神贯注地观察患者。

[5]殆:危险。

[6]必在悬阳,及与两卫:《针灸甲乙经》“卫”作“衡”,义长。阳,通“扬”。悬阳,即眉之上下。《诗·鄘风·君子偕老》:“扬且之皙。”毛亨传:“扬,眉上广。”孔颖达正义:“眉之上,眉之下,皆曰扬。”衡,眉上部位,在此指眉间及面部。“必在悬阳,及与两衡”,意为医者的注意力应在患者的两目、眉间及面部的神色变化。

[7]在腧横居:腧,腧穴。血络由于经脉痹阻不通,而显现于腧穴上。《灵枢集注》张志聪注:“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

[8]视之独澄,切之独坚:澄,清晰。血络横居,视之颜色分明,按之坚硬。

【按语】

本段提示了针刺的正确方法,必须持针有力,正指直刺,不要左右偏斜。同时,强调医者在施行针刺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血脉虚实和两目、眉间及面部的神色变化。如此,才能治之有效而不发生危险。

【原文】

凡將用鍼,必先診脉,視氣之劇易[1],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氣已絶於內[2],而用鍼者反實其外[3],是謂重竭[4],重竭必死,其死也靜[5]。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6]。五藏之氣已絶於外[7],而用鍼者反實其內[8],是謂逆厥[9],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10]。治之者,反取四末[11]。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12],害中而去則致氣[13]。精泄則病益甚而恇[14],致氣則生爲癰瘍。

【提要】

强调脉诊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指出脉诊不精会造成误诊误治的严重后果。

【注释】

[1]剧易:即间甚,引申为虚实盛衰。

[2]五脏之气已绝于内:内,阴也。指五脏阴气竭绝。

[3]实其外:实,补也。外,阳也。即补其阳。

[4]重竭:虚上加虚,严重衰竭。《类经·针刺类·用针先后反治为害》注:“脏气已绝于内,阴虚也。反实其外,误益阳也。益阳则愈损其阴,是谓重竭。”

[5]其死也静:由于阴竭造成的危重证候,患者表现出安静。

[6]辄反其气,取腋与膺:反其气,指与应补五脏之阴的方法相反。取腋与膺,即选择腋部和胸膺部的穴位。《类经·针刺类·用针先后反治为害》注:“腋与膺,皆脏脉所出,气绝于内而复取之,则致气于外,而阴愈竭矣。”

[7]五脏之气已绝于外:外,阳也。指五脏阳气衰竭。

[8]实其内:即补其阴。

[9]逆厥:《类经·针刺类·用针先后反治为害》注:“脏气已绝于外,阳虚也。反实其内,误补阴也。助阴则阳气愈竭,故致四逆而厥。”

[10]其死也躁:《灵枢集注》张志聪注:“阴气有余,故躁。”

[11]反取四末:四末,指手足之端的腧穴。《灵枢集注》张志聪注:“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至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

[12]刺之……精泄:害,危害。《灵枢集注》张志聪注:“刺之害,中病而不去其针。”指刺中病邪应适时出针,若留针时间过长,则反伤其气。气由精气化生,故曰精泄。

[13]害中而去则致气:害,《太素》作“不”,义长。不中而去则致气,意为针刺未中病,邪气未除而出针,致邪气滞留结聚。《太素·寒热杂说》注:“刺之不中于病,即便去针,以伤良肉,故致气聚。”

[14]恇(kuāng匡):怯弱,衰败。

【按语】

本段主要强调“用针必先诊脉”的重要意义。医者必须通过诊脉来了解患者脏腑的阴阳虚实,而后施用正确的针刺补泻方法。若诊断失误,辨证不当,易导致重竭、逆厥等严重后果。

【原文】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1],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2]。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

【提要】

论述十二原穴在诊断、治疗五脏疾病中的作用。

【注释】

[1]四关:即两肘两膝。《类经·经络类·十二原》注:“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故凡井、荥、输、原、经、合穴,皆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2]十二原者……气味也:十二原穴是全身经脉三百六十五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地方,即经气集中之处。

【按语】

十二原穴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难经》称为“气之所留止”。因十二原穴直接与五脏六腑沟通,故既能反映脏腑病候,又能治疗脏腑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现代临床观察已证实,内脏病变时原穴确实有特异征象反应,大量临床实践也证实了原穴的卓著疗效。

【原文】

今夫五藏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1]。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2]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鍼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3]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提要】

阐明针刺作用,指出“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注释】

[1]犹刺也……犹闭也:比喻人体患病如肌肉扎了刺,物体染上污点,绳索打了结,水道闭阻不通一样。《灵枢集注》张开之注:“夫风雨寒暑,大惊卒恐,犹刺犹污,病从外入者也;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犹结犹闭,病由内生者也。千般疢难,不出外内二因,是以拔之、雪之,仍从外解;解之、决之,从内解也。知斯二者,病虽久,犹可毕也。”《灵枢集注》张玉师注:“污在皮毛,刺在肤肉,结在血脉,闭在筋骨。”

[2]雪:洗涤。《灵枢识》注:“雪,洗也。”

[3]毕:结束,引申为治愈。

【按语】

本段原文通过形象的比喻来阐释针刺的卓著治疗效果。指出针灸不仅对病程短的疾患取效迅速,而且对一些病程较长的疾患同样有良效。同时还强调针刺治病要掌握正确的技术。《类经·针刺类·久病可刺》注:“此详言疾虽久,而血气未败者,犹可针治之。故善用针者,犹拔刺也,去刺于肤,贵轻捷也;犹雪污也,污染营卫,贵净涤也;犹解结也,结留关节,贵释散也;犹决闭也,闭塞道路,贵开通也。四者之用,各有精妙,要在轻摘其邪,而勿使略伤其正气耳。故特举此为喻,若能效而用之,则疾虽久,未有不愈者也。”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关,上守机”?

2.本篇对针刺操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