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学习方法

1.打好古文基础,注意文法特点 原著文辞古奥,言简意赅,不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很难读通,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因此,首先应通过学习《医古文》《古代汉语》等,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其次要注意原著的文法特点。原著中有许多省笔、倒装、夹注及约略计算病程和瘥愈日数的方法,必须分清,才能正确理解条文内容。

所谓省笔文法,即条文中的某些语词省略,必须从下文中发现上文内容。例如,《黄疸病脉证并治》篇:“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食难用饱”句下,当有“腹满”的症状,不然就不会有“虽下之,腹满如故”的记载。又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从“心下续坚满”之句,可确定其“病者脉伏”句下,应有“心下坚满”之症的存在。

所谓倒装文法,是条文中某些句子倒装排列。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云:“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这里的“越婢加术汤”句,应接在“故令病水”句下。如小便自利而渴,为亡津液的征象,不宜用此方,所以对这种文法应特别注意。

所谓夹注文法,指条文中某些句子又是另一些句子的注释。如《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说:“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其中从“所以然者”到“阴阳乃复”,就是层层注释本节产后郁冒病证的发病和病愈机理。

关于约略计算病程和瘥愈日数,如《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篇说:“百合病……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说明百合病症见“溺时头痛者”为病较重而愈期较长;症见“头不痛淅然者”为病较轻而愈期较短;症见“溺快然但头眩者”为病更轻而愈期更短;“六十日”“四十日”“二十日”不是绝对之日数,否则就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符。

2.方证互测,前后联系 原著文字简略,含义深刻,引人思考。这就提示我们不仅要从文字上理解,而且要前后联系,方证互测,领会其言外之意。

(1)以方测证:即从方药推测证候、症状。原著中很多条文叙述的证候不详而包括在所用的方药中,这叫作“寓证于方”。例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说:“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同一短气有微饮,其方治何以有二?这就必须从方药中找出两方的主治病证:苓桂术甘汤为温化中阳而利小便之剂,主治脾阳不振,痰饮停留,上凌心肺,因而气机升降不利,症状除短气外,又有心悸、目眩、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肾气丸为温化肾气而利小便之剂,主治肾阳衰微不能化水,除短气外,尚有少腹不仁、腰痛、小便不利之症。

(2)以证测方:即从病证推断其治疗方药。原著中有很多叙述病证较详细而未出方治的,这就必须从病证推测其方治。方治包括在病证之中,这叫作“寓方于证”。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可用十枣汤类下其水。又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说:“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当用下瘀血汤之类。

(3)前后条文联系比较:对原著条文中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以各篇的病证为单位,进行系统分析。对每一病证,找出病因、证候、辨证、治疗、预后等,这样才能对原文内容掌握得更完全,理解得更深刻。例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说:“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须与该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一条同读,才能更好地确定十枣汤治悬饮的具体适应证。该篇小青龙汤治支饮后药随证转的5条原文,更需要联系起来理解。

此外,还须将前后条文、疾病、方剂进行比较,才能得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进而掌握辨证论治的法则。例如,痰饮病和水气病,虽然都是水湿为病,但前者是水积体内,后者是水溢肌肤,临床上常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原著有时把同类性质的条文列在一起,以类比其不同;有时把不同性质的条文归在一起,以资对比说明;有时用许多条文解决一个问题;有时以一条原文说明许多问题;或详于此而略于彼,或详于方而略于证。因此,必须前后互参,相互比较,才能加深理解。

3.联系《伤寒论》,结合临床实际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原为一书。据此,有些条文必须结合起来阅读,文义才易理解。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这两条文字虽有不同,但其所述证候均为“脉浮”“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四症。在治疗上,前者使用五苓散发汗利小便,后者用猪苓汤育阴利小便。这就要联系《伤寒论》中“太阳病篇”的五苓散证和“阳明病篇”的猪苓汤证加以理解,以区别两者在临床上的不同证候。又如原著中论述黄疸病有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别,结合《伤寒论》可以得出仲景治黄疸八法及其方证:如清法的茵陈蒿汤证、栀子大黄汤证、栀子柏皮汤证(《伤寒论》)、茵陈五苓散证;下法的大黄硝石汤证;消法的硝石矾石散证;补法的小建中汤证;汗法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伤寒论》)、桂枝加黄芪汤证;和法的小柴胡汤证;吐法的瓜蒂汤证(《黄疸病脉证并治》篇附方);温法虽未出具体方药,但“于寒湿中求之”(《伤寒论》),可知后世茵陈理中汤、茵陈术附汤之类可用。将两书结合起来学习,自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金匮要略》是一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经典著作,学习时应该从临床实际出发,领会其主要精神实质,不必拘泥于字眼。如《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说:“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按文字表面意思,似乎说春夏衄血,皆在太阳;秋冬衄血,皆在阳明,但临床并非完全如此,应该理解为该条文主要说明衄血与季节时令、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但临床应辨证施治,不可绝对化。

4.对照教学大纲,熟记重要条文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规定了学习目的和要求、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凡“《金匮要略》教学大纲”规定需熟悉和掌握的内容,大多是原著中的重点。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篇应该掌握发病基本原理与相应的预防方法、治未病等治病法则,《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应该掌握肝着、脾约、肾着的概念及其证治,《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应掌握产后腹痛的辨证论治等。

原著398条原文,不仅十分简练,而且寓意深刻,有些重要的条文应反复阅读直至能够背诵,这不仅有助于对原文的深刻理解,而且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篇“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痉湿暍病脉证治》篇“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等,都是应该熟记的。

此外,为帮助理解原著的精神及其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可适当选择若干种原著的注释本,作为学习时的参考。如清·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等。

由于年代久远,辗转传抄等历史条件的限制,原著错误脱简在所难免。因此,在按照“《金匮要略》教学大纲”系统学习本书时,应重点掌握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的条文,了解运用原著理论和方药取得的研究成果,以拓宽视野,从而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金匮要略》书名含义。

2.试述《金匮要略》编写体例和基本内容。

3.《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