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有两方面,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相为用,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人体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稳定的功能活动。这一观念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及养生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之中。

(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的有机整体。就形体结构而言,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体密切相联;就基本物质而言,各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即精、气、血、津液);就功能活动而言,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各种不同功能活动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即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时,亦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的整体病理反应,认为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可以影响整体,常是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因此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通过察脉、验舌,以及观察体表的变化,测知内脏及全身功能活动。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判断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所以临床医疗用药之中,对于局部的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主张通过整体加以调治。如用清肝的方法,治疗肝火上炎的红眼病;用清心泻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口腔溃疡;用清胃的方法,治疗实火牙痛;用宣肺的方法,治疗感冒鼻塞,以及“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等,都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关联性

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人不仅与自然环境有着物质同一性,而且自然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的生命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精微之气并伴随着四时寒热温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及地理环境的变迁而存在,因而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时刻与自然界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可能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人体则做出相应的生理或病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和变化。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人之生理也因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来说,夏季天气炎热,气血运行较快,脉洪,汗多尿少;冬季天气寒冷,气血运行迟缓,脉沉,汗少尿多。受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各季节有不同的多发病或流行病。一日之中疾病的变化常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又如关节疼痛的患者常在秋冬季节或阴雨天明显加重等。人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之中,长期受特定环境的影响,逐渐在功能活动方面也表现出某些适应性变化,不同的地理环境,既可导致人群体质的差异,也可因气候、水土的因素而形成不同性质的致病因素,因而会导致地域性的多发病与常见病。这种“天人相应”观点,强调临床诊治要结合机体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

需要说明的是,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完全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可以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人之间组成了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故社会环境、生活习性、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造成人们身心功能上的诸多差异。人的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每时每刻会产生各种心理活动,人自身的心理状态也随时影响着人体。历史上,社会动乱常造成一些瘟疫流行,导致大量人群患病或死亡。而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疾病就会相应减少,人的健康水平就能提高,平均寿命就会延长。社会的进步,无疑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但也会带来一些新的不利因素,如社会技术水平愈高,竞争便愈加激烈,过度激烈、紧张的快节奏生活,会给人带来更多的精神压力。再如人口急剧增长、工业高度发展、矿产资源的过量开采等,都使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由此产生的疾病也会随之增加。另外,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会改变,一些新的身心疾病就会产生,如焦虑、头痛、眩晕、失眠、心悸等病证。所以社会的变迁可造成人群体质和发病的差异,这就是中医学诊治疾病非常重视社会环境的原因所在。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与其他医学体系比较,中医学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方式中,最重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辨证是在分析疾病、诊断疾病过程中寻找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论治则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所找出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

“证”,原意即证据、凭证,是医生识病用药的依据,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这一病理本质包括疾病的原因,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关系等多方面的病理特征,反映疾病过程特定阶段的本质。症状简称“症”,虽然是明清以来由“证”演化的俗字,但现代中医学则将二者进行了严格界定。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患者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同一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证候之中。“病”是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制、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同一种病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故有不同的证候。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识病方法。因此,辨证的过程就是医生通过外在临床表现来分析归纳其内在联系,并以此反映疾病本质的思维过程。

所谓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中医临床的基本范式。

辨证论治的原则要求人们辩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既要重视一病可能出现的多种证候,又要关注不同的病可以出现相同性质的证候,因而临床实践中常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方法。相同的证候反映着相同性质的矛盾,因而可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证候反映着不同性质的矛盾,因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所谓“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因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例如水肿病,有实有虚,有因肺、因脾、因肾的功能失调所致,所以治疗的方法必然不同。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表现的证候相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例如久病泄泻、慢性水肿、哮喘等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都可以有肾阳不足的病理本质阶段,因而均可用温补肾阳的方法治疗。

中医治病注重病机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指相同的病机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证候,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证候。病机体现着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理本质,是该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疾病在此阶段所表现的证候。显然,这种针对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进行解决,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