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先秦奠基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是为先秦时期。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历经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医事、饮食、养老等制度相继建立,诸子百家的养生论述纷然杂陈,养生知识和实践经验得以进一步积累,为养生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帝时代,是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尤其是黄帝时代。《淮南子·览冥训》称其“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传说中当时的人们善于养生,少病而康寿,“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从实物证据来看,中国古代养生至少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盥”“沫”“浴”“洗”“帚”“扫”“醫”等字,说明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人已重视个人卫生和起居环境卫生。殷墟出土的实物有盆、勺、壶、盂、陶搓、头梳等盥洗用具,说明当时已有洗手、洗面、洗头、洗脚及扫地等卫生习惯。

周代,养生、健康的观念更为普遍。《周易》《周礼》《诗经》等儒家经典中的养生论述已较为丰富,《周易·颐卦》中提出了节制饮食的养生原则,《周易·井卦》较详细地讨论了饮水卫生的问题。另外,《周易》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君子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历来被奉为修性养德的重要原则。《周礼》把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这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医学分科的文献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说明当时已有专门负责食养的机构和官员,且已把饮食卫生和四时制膳纳入行政管理范围。《诗经》注重生活方式和习惯,涉及相当一部分预防、保健的医学思想,涵盖了饮食调养、环境卫生、精神养生、体育活动、劳动锻炼等方面,说明周人的养生观念已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远在尧舜时期,我国就已有养老之俗,夏商继之,而周代则已经形成养老的制度。《周礼·地官》有“养老”的专门规定,是大司徒执掌邦国安定天下的主要职责之一。《礼记》的《王制》《内则》等篇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养老措施。此外,根据《周礼》记载,周代已经建立起“慈幼”“振穷”“恤贫”“宽疾”等制度,将贫困、残疾及幼儿等特殊人群的生活健康问题,纳入保养万民的政策范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养生思想发展重要的时期。儒、道养生构成了这一时期养生的主流,养生家从饮食、起居、精神修养和运动养生等各个方面展开,阐述全面,内容丰富,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提供了早期的思想准备。

先秦儒家养生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修德养心,重视人格精神的修养和伦理道德的规范。孔子以仁为本,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基本原则,注重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加强人性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达到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博大宽容、中和平正的人格境界,最终实现“仁者寿”的养生目标。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养生思想,更加重视修心。《孟子·公孙丑上》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养生格言,以培养坦荡、无私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人格特征,以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崇高境界。

管子十分重视精、气、神对人体生命的作用,《管子·内业》提出“正静”“平正”“守一”和“和成”等思想,主张静心正心,节制“五欲”,调和饮食,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吕氏春秋》既兼采各家,又自成一家,可谓杂家。在养生方面,《吕氏春秋》主张运动养形以怡神,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知本”“去害”的原则,特别强调“谨养之道,养心为贵”。全书分十二纪,按不同月令提出养生大法,开后世四季养生的先河。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首先提出“摄生”“长生”等养生学概念。其养生思想的核心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和“少私寡欲”等。《道德经·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四十四章》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阐述一切应从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出发,顺应之而养护身心。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养生观,主张人应该摆脱所谓仁、义、礼、智的束缚,完全按照人的自然本性,逍遥人世,即顺从事物之自然,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不强作妄为。同时,庄子较清楚地论及具体方法,如“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