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明清鼎盛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养生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中医养生更为普及,养生方法更为繁富,养生著作大量涌现。

明清两代养生十分普及。帝王贵族大多数崇尚养生,讲究保健,朝野上下形成风尚,尤其是清代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十分注重养生,在位60年,寿至88岁,为历史上帝王中最长寿者,对社会养生风气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受世风影响,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学士亦儒亦医,或弃儒入医,转而讲求养生之道,尤其是王阳明心学一派,罗洪先、王畿、高攀龙、陈献章等人践行心性修持,普遍实施调息静坐之法,对当时读书人影响很大。此外,高濂、袁黄、胡文焕、宋诩、石成金、陈士元、曹庭栋等文人,不仅崇尚养生,而且均有著作传世。许多临床大家,如张景岳、孙一奎、李时珍、龚廷贤、徐春甫、万全、龚居中、徐大椿、尤乘等人,对养生也多有著述。

正是由于帝王贵族的重视,文人学士的崇尚,以及医药学家的推广,中医养生才逐渐走向民间,走向大众,成为明清时期社会经久不衰的热点。此外,养生著作的大量流传,养生功法的趋便、趋简化程式改造,使中医养生更为普及。

明清时期是中华传统养生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养生学的各种经验方法日臻成熟、丰富,养生的理论思想也更加完善、系统、周密,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性的养生著作、养生类书和丛书不断涌现。如高濂编纂的《遵生八笺》广泛收集录儒、释、道,乃至文、史、哲、诸子百家的养生言论、经验、方法、方药等,为明以前养生的集大成之作。胡文焕编纂的《寿养丛书》,收入养生著作34种,使各种养生文献集于一编,非常便于养生家的学习研究。

二是养生保健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广大医家在论述临床各种疾病的同时,均着力从保健预防的角度论述养生学的积极意义,许多文人学士也都自觉地从事养生学的文献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使得明清两代的养生学文献倍增,各种养生专著层出不穷。著名的有王文禄的《医先》、胡文焕的《类修要诀》、万全的《养生四要》、冷谦的《修龄要旨》、龚廷贤的《寿世保元》、龚居中的《福寿丹书》、黄克楣的《寿身小补》、尤乘的《寿世青编》、汪昂的《勿药元诠》、徐文弼的《寿世传真》、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为养生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三是导引按摩等以形体运动为主的健身术,经过历代总结、改造,更加规范和程式化,有的形成了固定的套路法势,广为流传。如佚名的《古仙导引按摩法》、罗洪先的《仙传四十九方》、周履靖的《赤凤髓》、无名氏的《易筋经》《内外功图诀》等,都是图文并茂的导引书籍。著名的导引术,如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五禽戏、六字诀法、易筋经十二势、陈氏太极拳等,成为后世经久不衰的经典健身术。

四是老年养生及食疗养生更加发展,一大批老年保健及食疗著作相继出现。如徐春甫的《老老余编》、曹庭栋的《老老恒言》、颜伟的《寿人经》《食疗本草》。此外,一些居家旅行备要之类的保健书,如《山居四要》《山家清供》《野菜博录》《救荒本草》等,也得以广泛流传,说明养生保健活动已渗透到市井民生的诸多方面,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养生活动正朝着更加实用、简易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中医养生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均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受王阳明心性之学和清代兴起的考据之学的影响,养生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理学家关于太极、理气、动静、气化、先后天等范畴的探究,深化了中医关于生命认知、健康认知和疾病认知,充实丰富了中医命门、水火、藏象及气化理论,并对中医脏腑调养的温补、滋阴、固涩等法则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参照。在实践应用上,以心性修炼为主要特征的调息静坐、性命双修等气法养生在明代大为流行。养生方法大为丰富,养生途径大为开辟,举凡精神情志的调摄、脏腑形体的保养、四时起居的合理安排,饮食服饵的掌控,气法丹功的灵活应用,均有很多新的突破,尤其是以尊重个性化差异为原创的各种养生方法,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