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骨病辨证概述
(一)中医骨病学的辨证规律
中医骨伤科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规律,重视骨病局部表现与患者机体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善于运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尤其长于通过整体内治调整治疗骨病,这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思维是一致的。
1.病因 引起骨病的病因是复杂的,总体可归纳为两大类。
(1)外因 包括六淫邪毒侵袭、劳力伤害、地域因素等,其中外感六淫、邪毒侵袭占有重要地位。风邪善行数变,病位游走不定,寒邪收引拘急疼痛,湿邪肿满不仁,火毒热盛肉腐,燥邪耗伤阴津,是痹、疽、痨、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素问·宣明五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与现代劳损性、退行性骨病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地域性聚集发病的地方病和与行业相关的职业病,其发病与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成为有别于其他骨病的显著特征。
(2)内因 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脏腑功能失调、营养障碍、年龄体质等,尤其强调肝、肾、脾与其外合之筋、骨、肌肉的相关性,以及在骨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肝血充盈,肾精旺盛,则筋骨强壮,脾胃之气正常,气血化生充足,筋骨方能得到温煦濡养。骨病的发生发展与骨伤有着很大不同,后者以暴力伤害为主要病因,在强大暴力作用下,强壮之人也会骨折脱位。而骨病的发生和转归往往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正邪相争的结果。《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深刻阐明脏腑气血旺盛与否,决定了筋骨是否强健,运动是否正常,能否耐受劳作。中医十分强调内因是骨病能否发生的主要因素,对骨病的发展、转归和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2.病机 人体是由皮肉筋骨脉、脏腑气血经络津液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病机就是疾病的发病机理,是通过采集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病证归纳分析,进而阐明该病不同病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抗争过程和演变规律。
(1)皮肉筋骨病机 皮肉乃身之外壁,“肉为墙”,起保护作用,肌肉还是肢体运动的动力来源。筋骨一体相互为用,“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骨为干”属奇恒之腑,“骨者,髓之府也”,骨提供支撑是筋的附着部,筋有利于关节的运动和稳定,故《灵枢·经脉》:“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筋弛、筋挛、筋歪、筋断都会影响到关节正常运功。反之,骨节破坏、畸形、粘连、强直,也会导致筋肉病变。筋骨肌肉在骨病发病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往往是筋病及骨,骨病损筋,筋骨同病。因此,筋骨病机是骨病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分析疾病各个阶段筋骨病变的孰轻孰重,以及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对确定治疗和康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骨关节在X线片能得到清晰显示,而筋却无法显示,使得对筋的病理变化的分析判断,变得十分困难,往往需要通过骨关节的影像间接推理才能得知。临床上容易产生重视骨的病变,而忽视筋的倾向,应加以避免。
(2)气血病机 气血是脏腑功能的体现,也是筋骨肌肉营养的来源。筋骨关节得气血濡养温煦,才能正常运动,故《素问·五脏生成》:“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实证者,多见于骨病初期,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临床上多见气血两伤,气滞血瘀,肿痛并见,唯有所偏重,或血瘀为主,或气滞较胜,以及先痛后肿,或先肿后痛,抑或肿痛齐发等不同情况。气滞血瘀不仅表现为可见的肢体关节肿胀瘀血,也可表现为脏腑功能障碍,如两胁胀痛、心烦易怒、面色晦暗、肌肤甲错等。虚证者,多见于骨病后期,以气虚、血虚、气血两虚,是主要的病机类型。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语声低微、胃纳欠佳、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手足发麻等。
(3)脏腑病机 骨病与肝主筋、主藏血,肾主骨生髓、主藏精,脾主肌肉、主四肢的功能关系尤为密切。脏腑病机在骨病中的体现,以“虚”为主,肝肾亏虚、脾肾阳虚、脾失健运是骨病的主要脏腑病机证型。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或挛或急或纵或弛,“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精亏虚骨失所养,则髓枯骨痿。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肌肉萎缩,“治痿独取阳明”,已成为治疗痿证的主要法则。由于脏腑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在病变过程中每多相互影响,在脏腑辨证时必须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及病情的演变和发展,既要掌握某一脏腑的本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掌握相互之间的兼证和影响变化,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同时每一脏腑的病理性质,虽然都有虚实寒热的共性,但其主次地位和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在共性中还有个性,临证时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寻找各自的特殊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二)骨病辨证诊断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骨病的辨证诊断,要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即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充分收集临床资料,对疾病做出明确诊断。辨证则以中医传统方法,分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及病邪与机体正气的抗争消长,确定骨病当前阶段的证候类型。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望、闻、问、切等动量方法,能够获得很多疾病信息,对全面掌握病变的程度和对肢体及全身功能的影响十分重要,是诊察骨病的基本方法。即使是在影像学检查手段非常先进的今天,一些传统检查仍是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避免和克服只重视各种影像检查和化验结果,忽略临床查体的不良倾向。应在初步临床判断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辅助检查,用后者的结果印证前期的判断,这样也可以避免诊断思维的局限和偏差。骨病诊断涉及骨关节、肌肉、神经病理生理、骨代谢、遗传、生物力学等一系列基础学科,也与临床其他学科关系密切。因此,骨病的诊断过程是从繁杂的临床资料中去伪存真,筛查出对疾病最有价值的诊断线索,采用最恰当的检查方法,从基础到临床综合分析融会贯通的过程。这既需要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良好的人文修养和沟通协调能力。
骨病种类繁多,症状复杂,既可同一疾病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亦可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相似的症状体征。即便是同一个疾病,在不同阶段,临床表现也可大相径庭。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多重性,使得骨病诊断具有了相当的挑战。骨病诊断一定要以临床表现为前提,就像影像学的椎间盘突出不等于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增生退变不等于颈椎病一样。影像学检查结果,要与患者的发病过程、症状体征、全身状况、化验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获得准确全面的临床诊断。“准确全面”的含义,包括疾病、程度、类型、范围、对患者身体或肢体功能影响以及预后等。
对于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是在做其他检查时“无意”中发现的影像学异常,则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例如颈椎先天性融合、腰椎椎弓峡部裂,就要跟其告知注意事项,随诊观察是否有进展加重,无需特殊治疗。如果表现为骨肿瘤或瘤样病变,就要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切不可因没有临床症状而忽视。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病的主要方法。
X线检查能够了解骨与关节有无实质性病变,观察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范围、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X线检查可以判定骨龄,推测骨骼生长发育状态,分析某些营养及代谢性疾病对骨质的影响。X线片的前后对照,可了解疾病进展、修复情况,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等。X线检查方便价廉,提供的信息量大,是骨病诊断中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
螺旋CT能在多层面、多角度清晰显示骨骼形态结构、病变性质、程度范围等,对细微的骨病变、钙化骨化的显示优于X线片,其软组织的分辨率也较高。CT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骨破坏,特别是在解剖关系复杂的骨盆、脊柱,以及判断血管分布畸形等方面更具优势。
MRI对关节软骨、肌肉、肌腱、半月板、骨髓、脊柱脊髓病变等,具有很高的超敏诊断价值。PET-CT融合显像,能准确反映人体正常或病理状况下的生化过程,主要用于转移性骨肿瘤、寻找原发肿瘤病灶及化疗效果评估。放射性核素扫描(ECT)对原发性和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发现灵敏性强,但特异性较差是其不足。应重视血液化验、细菌学、电生理、超声波、关节镜、组织活检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检查,甚至遗传学检查,在骨病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