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病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骨关节先天性及发育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四肢、脊柱的骨与关节先天畸形、缺如或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分为胎儿自身遗传性因素、母体因素或外界环境因素等。临床表现以肢体残缺、骨与关节畸形为主,可在出生时即可见到异常,或出生时未见异常,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出现异常。部分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史和遗传性。对于骨与关节发育异常,应秉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尽可能早期干预,纠正畸形,恢复患儿肢体功能。尤其以出生前诊断最佳,可以根据畸形情况及时干预妊娠,甚至宫内手术。随着产前检查的完善和进步(如胎儿三维彩超和磁共振检查等)和公众对胎儿的重视,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率正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有部分患儿因在出生后或青春期畸形才逐渐明显,因而容易被漏诊。骨与关节发育异常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畸形的类型、程度和病变阶段,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案,有些可以痊愈恢复正常,有些尚无有效根治方法。

【病因病机】

1.中医病因病机

(1)先天禀赋不足 若父母素体虚弱,精血不足;或外邪侵袭,扰动胎气;或孕母受惊,邪气攻心;或久病初愈,或药毒损害;或妊期纵欲,伤及胎形;或跌仆内伤,造成胎儿禀赋不足,肝肾失充,骨失髓养,致使骨骼发育异常。

(2)后天失养 幼儿养护失宜,饮食不节;或乳食不足,哺养失调;或过食生冷,损及脾胃;或过食肥甘厚味,产生湿热痰浊;或体弱多病,治理不当;或药物影响,或跌仆损伤,致脾胃亏损,水谷不化,气血虚弱,脏腑功能不调,筋骨肌肉失于濡养导致本病。

2.西医病因病理 导致骨与关节先天性畸形的具体原因目前仍有争议,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遗传因素 人体的遗传物质基础是基因,基因可决定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当父母存在的基因缺陷或染色体异常时,即可通过受精卵将畸形遗传给下一代。如成骨不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及手的各种先天性畸形等,多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甚至可有数代遗传。

(2)环境因素 畸形的发生是在胚胎时期受到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所致,而与染色体中的遗传基因无关,故无遗传现象。在胚胎中期(4~8周)及胎儿期的前三周(9~11周),是骨骼系统发育的关键期,此时胎儿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出现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异常。主要包括:①生物因素。如病毒及其他病原体(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性疱疹、梅毒等)。②物理因素。包括高温、电离辐射、机械性压迫损伤等,如X线可使胚胎发育抑制或停止而产生畸形,胎儿在子宫内受到长时间某一体位的挤压,可产生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③化学因素。包括药物(某些抗生素、镇静药、糖皮质激素)、防腐剂(福尔马林)、化学气体(氮芥气、部分吸入性麻醉剂)、重金属(铅、汞)、非金属(砷、硒)、农药(有机磷、有机氯)、酗酒、吸烟等。④营养因素。包括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营养过度摄取,如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2等。⑤疾病因素。母体在怀孕期间患有某些疾病也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等疾病。

(3)分娩因素 分娩时接生不当可致胸锁乳突肌损伤出血机化,形成肌性斜颈。产程过长或胎儿在产道内时间过长,大脑缺血缺氧,导致脑性瘫痪。

(4)其他因素 某些骨关节发育性异常与地域、种族和生活习惯也有关。如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以白种人最高、黄种人次之,且习惯双下肢捆绑襁褓婴儿地域(我国北方)的发病率高于习惯背负婴儿的地域(我国南方)。

骨与关节发育畸形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表现为肢体残缺、发育不良、发育不全、过度发育等,从而导致骨与关节形态及功能的多重性、复合性异常。

【临床表现】

骨关节发育异常涵盖各种四肢、脊柱先天发育畸形和全身性骨关节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因疾病类型和畸形的部位、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患者可能仅有局部骨骼畸形(如多指、并指),或表现为某综合征的一部分,甚至是全身骨关节异常(如肢短性侏儒)。患者既可在婴幼儿期症状显著,也可在青春期以后逐渐发病,或持续进展,或趋于缓解稳定。肢体发育障碍主要分为残缺和畸形两大类,前者如肱骨、桡骨、股骨缺如等罕见病,后者如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脊柱侧弯畸形等临床常见病。这类疾患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在临床诊断时,要询问家族史,在关注骨关节畸形的同时,也要分析神经、血管、肌肉、皮肤等软组织情况;既要注意局部畸形,还应分析该畸形与其他肢体、关节、脊柱、骨盆等的相互影响;既要关注就诊时的病患情况,也要预测其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临床上对这类疾病的治疗需要十分丰富的矫形外科学知识,采取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预防与治疗】

骨与关节先天性畸形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因此临床很难审因论治。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来优化胎儿发育,注重胎儿畸形筛查,减少畸形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出生后注重畸形早期判断,提高诊断率、及时矫正畸形和恢复肢体功能。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法矫正畸形、松筋解痉利节,外固定支具固定,协助患肢恢复(或维持)功能,必要时需手术矫形。

1.早发现、早预防 妊娠期妇女应注重孕期保健,饮食合理、营养丰富,避免胎儿受到挤压,严格限制药物使用,远离烟酒及化学辐射,按照产前检查项目和时间,定期进行诊查。医生应全面准确了解胎儿健康情况,做好妊娠指导,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这些措施可有效减少先天畸形的发生。

2.早干预 对于全身性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应遵循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应用中药内服、外洗法,结合功能锻炼,达到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补肾壮骨的功效。对于肢体局部畸形,应尽早采用手法矫正,并配合支具、夹板或石膏等外固定器械,后期可通过手术矫正畸形。矫形手术的时机把握、手术方案、术后康复的正确选择和应用,对取得良好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制订,做到在符合矫形原则基础上的个性化治疗。大部分患者需在学龄前或适当时机进行手术治疗,有些甚至需要多次手术方能解决。针对复杂畸形的手术风险大、难度高、并发症多、医疗费用高、且预后难以估量等现实问题,应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做好心理疏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急躁悲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