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解剖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解剖学术语

一、人体的部位和组成

根据人体外形将其分成10个部位,依次如下:①头部(包括颅、面);②颈部(包括颈、项);③背部;④胸部;⑤腹部;⑥骨盆、会阴部(后四部合称躯干部);⑦左上肢;⑧右上肢;⑨左下肢;⑩右下肢。亦可将其具体再细分,如上肢包括上肢带和自由上肢,自由上肢又分为臂、前臂和手;下肢分为下肢带和自由下肢,自由下肢又分为大腿、小腿和足。上肢和下肢合称为四肢。

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几种组织相互结合,组成器官。人体的诸多器官按功能的不同,分别组成九大系统:①运动系统,执行躯体的运动功能,包括骨骼、关节(骨连结)和骨骼肌。②消化系统,主要进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产物的功能。③呼吸系统,执行气体交换功能,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并具有内分泌功能。④泌尿系统,排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等。⑤生殖系统,主要执行生殖繁衍的功能。⑥脉管系统,输送血液和淋巴在体内周而复始地流动,进行物质运输,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⑦神经系统,调控人体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活动的协调和统一。⑧内分泌系统,协调全身各系统的器官活动。⑨免疫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将人体各器官、系统有机整合起来,在全面调节人体各种功能活动中,发挥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键性调控作用。

二、解剖学姿势

解剖学姿势是为了准确统一地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而制定的公认标准,在描述任何人体结构和体位时,均以此为准。初学者必须准确掌握这项基本知识,以利于学习、交流,避免误解。

人体的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即使被观察的客体、标本或模型是俯卧位、仰卧位、横位或倒置,或只是身体的一个局部,都应按人体的解剖学姿势进行描述。

三、方位

依照人体的解剖学姿势,规定了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

1.上和下 是描述器官或结构距离颅顶或足底的相对远近关系的术语。按照解剖学姿势,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口位于鼻的下方。在比较解剖学上,常将颅侧和尾侧作为对应名词,以利于对人体和四足动物的描述与对比。

2.前、腹侧和后、背侧 是描述器官或结构距离身体前、后面相对远近关系的名词。距身体腹侧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侧面近者为后。

3.内侧和外侧 是描述各局部或器官、结构与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远近关系的术语。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耳的内侧。

4.内和外 是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距离内腔近者为内,距离内腔远者为外。内、外与内侧和外侧是有显著区别的,初学者必须注意这一点。

5.浅和深 是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术语。近皮肤者为浅,远离皮肤而距人体内部中心近者为深。

6.四肢的方位术语 距肢根部较近者称为近侧,反之称为远侧。上肢的尺侧与桡侧和下肢的胫侧与腓侧分别与内侧和外侧相对应。该术语是按前臂的尺骨与桡骨和小腿的胫骨与腓骨的排列关系而规定的。在前臂近尺骨者为尺侧,近桡骨者为桡侧;在小腿距胫骨近者为胫侧,距腓骨近者为腓侧。

7.器官的方位术语 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体的长轴为准,而以其本身的长轴为准,即沿其长轴所做的切面叫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叫横切面。

四、运动平面

轴和面是描述关节运动方式时常用的术语。关节可发生由前至后的运动、左右两侧的运动及旋转运动。根据三维空间的原理设计互相垂直的3条轴,即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依据上述3条轴,设计出互相垂直的3个平面,即矢状面、冠状面与水平面。

1.轴

(1)垂直轴 为上自头侧,下至尾侧,并与地平面相垂直的轴。

(2)矢状轴 是指从腹侧面至背侧面,与垂直轴呈直角交叉的轴,又名腹背轴。

(3)冠状轴 为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前两个轴相垂直的轴。

2.面

(1)矢状面 指前后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剖面,该切面与地平面垂直。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它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半。

(2)冠状面 指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剖面,该切面与水平面及矢状面互相垂直。

(3)水平面 又称横切面,指与地平面平行,与矢状面和冠状面相互垂直,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平面。在描述器官切面时,常以器官自身的长轴为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称为纵切面,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称为横切面,而不用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来描述。

五、关节活动方向及范围

(一)肩关节

肩关节由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及肩胛胸壁连结构成,是人体运动幅度最大的关节。

1.盂肱关节 盂肱关节的构成中,肩胛盂关节面小而较平,肱骨头大而圆,因此在各个方向都有较大的活动范围。肩肱的中立位是上肢自然下垂,肘窝向前,盂肱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是前屈130°,后伸45°,外展90°,内收45°,内旋135°,外旋45°。肩关节超过90°时称为上举,当肩关节前屈55°和后伸35°以上时,头盂之间发生平移。在正常人体,肱骨相对于关节盂被动平移8~11mm。

2.锁骨 锁骨两端分别组成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在上臂正常活动中,锁骨有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平移活动,并且其自身有绕长轴的前后旋转活动。胸锁关节的鞍形允许有45°~50°的活动度。当上臂上举时,锁骨旋转可达40°~50°,但同时肩锁关节活动度并不大,因为肩胛骨随上臂上举而向前旋转活动。

(二)肘关节

肘关节有两个运动方向,即屈伸和轴向旋转。屈伸活动范围在0°~150°,也有人过伸5°~10°。旋前、旋后中立位应使拇指外展并垂直向上,以此作为0°,旋前与旋后活动范围在180°,即旋前、旋后各为85°~90°。在日常生活中,如提物、开关门、拿水杯、打电话、用筷子、搬椅子等,肘功能活动范围在30°~130°,旋前、旋后各50°。前臂旋转轴在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中间,远侧达尺桡远侧关节间。肱骨轴与尺骨轴相交有一外翻角,亦称携带角,平均10°~15°。这一角度随着肘关节屈曲而消失,旋前与旋后活动范围在160°,旋前、旋后各为70°~80°。

(三)腕和手关节

桡腕关节的中立位为0°,无背伸或掌屈,第3掌骨与前臂纵轴成一直线。腕关节活动有3个轴面的方向:背伸及掌屈、桡偏和尺偏、旋前和旋后。三种活动常不是独立的,其活动范围:背伸50°~60°,屈曲40°~50°;桡尺偏共约60°,桡偏15°~25°,尺偏30°~45°;旋前旋后共约150°,其中旋前60°~80°,旋后60°~85°。腕骨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近排腕骨的活动度较大于远排腕骨。桡腕关节的活动度大于腕骨两排间的活动度。当腕尺偏时,常有腕伸,而桡偏时,腕屈曲。

(四)手拇指

拇指的腕掌关节伸展30°~70°,掌侧外展30°~65°;掌指关节是球窝关节,有屈伸和收展两种活动,有45°~90°的屈曲,伸直0°~45°。拇指的指间关节通常有90°的屈曲,可有20°以内的过伸,以增大拇指握物的面积。

(五)掌指关节

除拇指外,四指的掌指关节是手指活动的关键。掌骨头的关节面是髁状,故掌指关节除屈伸活动外,还有收展活动。掌指关节在伸直位时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可收展,并稍旋转,而当该关节屈曲时,由于侧副韧带紧张,失去收展活动,成为稳固的位置。从桡侧至尺侧弯曲范围逐渐增大,第5掌指关节有110°的活动度,各掌指关节有30°~0°的过伸活动度,因人手的柔软度不同而异。

(六)指间关节

五指的近与远指间关节只有屈伸活动。指间关节掌侧有软骨板和掌侧韧带限制指间关节的过伸,指间关节侧副韧带也是在屈曲位时最紧张。指间关节的屈曲范围,近指间关节活动度比远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且从桡侧向尺侧活动范围加大。如示指近指间关节屈曲为100°~115°,而小指近指间关节屈曲可达135°,示指远指间关节屈曲度为80°,而小指远指间关节屈曲可达100°。当单个手指屈曲时,从示指到小指,指尖都朝向舟状骨结节,这一特点使四指一起握物时向一起收拢,利于握紧物体。

(七)髋关节

髋关节的活动方向为屈伸、内收、外展和内、外旋。屈曲为135°,伸展30°,这个活动范围包括了骨盆与脊柱间参与的活动。如骨盆固定在正中位置时,髋关节屈120°,伸10°,正常外展45°,内收25°,外旋35°,内旋15°,将髋关节屈曲后,内、外旋转度可随之增加。

(八)膝关节

1.股胫关节 股骨髁部与胫骨平台相关节,又与髌骨相关节,因此膝屈伸活动中要求股骨髁矢状面有两个活动轴。膝屈伸是绕后髁圆轴的活动,而髌骨是绕前轴的活动。膝关节屈135°,伸0°~15°。股骨的外侧髁比内侧髁要小,这有利于膝关节外翻,相对的胫骨关节面有3°外翻和9°后倾。膝关节的轴性旋转在屈曲位时可有10°内旋、10°外旋。股骨髁的形状在维持周围韧带的紧张度上起关键作用。在膝关节伸直时,胫侧、腓侧的侧副韧带紧张,而膝关节屈曲时,侧副韧带松弛,膝出现内外摆动。

2.髌股关节 髌骨与股骨髁的滑车构成髌股关节,它在股四头肌腱内,增加了膝的伸屈力臂,延长了股四头肌功能杠杆的长度,从而加强了伸膝的力量,同时又能改变股四头肌的拉力方向。如果将髌骨切除,伸膝时股四头肌需增加肌力15%~30%。从完全伸直到完全屈曲膝关节,髌骨在股骨的滑车槽中向下滑动约7mm。髌骨增加股四头肌的力臂因膝关节位置不同而异,膝屈曲90°左右时,髌骨增加股四头肌力臂约30%,而膝完全伸直,髌骨仅增加股四头肌力臂约10%,同样屈膝至最大角度时,髌骨增加之力臂又变小。

(九)踝和足关节

踝关节属于滑车关节,其主要活动功能是背伸和跖屈。当足背伸时,因距骨体前宽后窄,可发生进入踝穴困难,当足跖屈时可做内收(又称内翻)、外展(又称外翻)运动。其活动度为:背伸20°~30°,跖屈40°~50°,跟距关节内翻约30°,外翻30°~35°;跖趾关节背伸约45°,跖屈30°~40°。

1.跗骨机构 距下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是足完成内翻或外翻活动的主要关节。

2.跖跗机构 足的第1跖骨、第3~5跖骨及远侧足,可以绕第2跖骨做小范围旋转,在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参与下,足可完成内翻或外翻动作。第3~5跖骨之间(跖跗关节)可以有微小的滑移活动。第1跖跗关节有向背侧或跖侧的活动,第1跖骨与第2跖骨之间没有横韧带相连,因此第1跖骨有较大活动性。

3.跖趾机构 5个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形成独立的活动部分,可做轻微的屈、伸、收、展运动。

(十)颈椎

颈椎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根据功能和解剖可以分为上颈椎(枕-寰-枢复合体)和下颈椎。颈椎有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的功能,其活动度分别为前屈45°、后伸75°、侧屈共45°、旋转80°。枕颈关节和C1~2关节均有屈伸活动,但大多数人认为颈部的轴性旋转主要发生在C1~2。C1~2的轴性旋转范围相当大,相当于颈部旋转活动的40%~50%,剩下的部分由下颈段提供。临床上经常见到的相关问题都与上颈段的巨大旋转角度有关。如当头部扭转时,对侧寰椎相对于枢椎前移,可能导致其间的椎动脉拉伸、狭窄;扭转至30°时,对侧的椎动脉首先受累;至45°时,同侧椎动脉也发生扭曲。当双侧血流均受影响时,将引发颅后凹血流减少。

下颈椎屈伸活动主要在中段,一般认为C5~6活动度最大,特别是在矢状面上,侧屈与旋转活动度则越往下越小。C5~6和C6~7在半屈-中立-半伸范围内活动度明显大于其他节段,而这一活动范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由此可以解释C5~6和C6~7退行性改变发生较早。

(十一)胸椎

胸椎是活动度较大的颈椎与负重较大的腰椎之间的过渡部分。因此,上胸椎的运动特点和颈椎类似,中、下胸椎的运动特点与腰椎相似。胸椎可进行屈、伸运动,共50°,其中屈30°,伸20°,侧屈左右共40°,旋转共70°。在矢状面上,胸椎屈伸活动的范围为每一节段4°~12°,在冠状面上,上胸椎侧屈活动度为6°,最下方两个节段活动度仅为8°~9°。

(十二)腰部

腰部屈伸活动度较大,主要在下腰部,屈曲为90°,背伸为30°,左右侧屈20°~40°,左右旋转共约30°。整个脊柱的前屈可达128°,最初的60°发生在腰部,主要在下腰部,是由于腹肌和腰大肌脊柱部分的收缩,上身重量再使脊柱进一步弯曲。随着脊柱的前屈,竖脊肌的力量也逐步增大,控制脊柱的弯曲程度,如再增大躯干前屈的幅度,则靠髂腰肌收缩,使骨盆在髋关节上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