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习题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配套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经典著作标志着中医学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建立起来。

3.戾气学说:明代吴有性提出的学说,是对传染性疾病在病因方面的伟大创见。

4.疠迁所:云梦秦简中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5.封诊式:云梦秦简中记载的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法医检验鉴定书格式和样本。

6.五瘿丸:南北朝时期《僧深集方》所载,用鹿的甲状腺制成,用来治疗甲状腺素缺乏的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载。

7.五毒之药:即一种治疗皮肤病的化学腐蚀药,是后世外科白降丹的前身。

二、填空

1.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2.伤寒杂病论。

3.疠迁所。

4.封诊式。

5.黄帝内经。

6.麻沸散。

7.太医署。

8.新修本草。

9.校正医书局。

三、单项选择题

1.B 2.D 3.E 4.C 5.C 6.D 7.E 8.E 9.B 10.A 11.B 12.E 13.D 14.C 15.A 16.B 17.A 18.A 19.B

四、多项选择题

1.BCD 2.ACE 3.AC 4.ABC 5.ABCE 6.ABCD 7.ABCD 8.ACDE 9.AB 10.ABE

五、简答题

1.答: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战国到汉代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晋唐时期是中医学实用经验发展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医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医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鸦片战争后的近百年是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2.答:从战国到秦汉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完成了中医学术体系的建构。其标志性成就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的完成。

3.答:《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所载的内容,明确标志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同时也建立了中医学的学术范式,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治疗法则、药物理论、配方理论、预防思想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论述。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已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证实践,对辨证论治给出了完整的示范。

4.答:晋唐时期是中医学实用经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①实用的临证医药著作激增,以荟萃实用方药为主要内容。②各医药著作理论内容较少,直接陈述病、证、方、药的为多。③不仅综合性临证方书增多,而且临证专科著作纷纷出现。

5.答:宋元时期是中医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①医药著作中大大加深了理论讨论的内容。对医理药性开始展开多方面的探索,论述内容不再限于经验结果,而是追索原因和道理。②宋元时期出现了学派争鸣和各家学说,这正是理论总结和探索的产物。

6.答:明清时期中医学的革新趋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药物学透露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倾向。有三部药学著作标志这一倾向,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②传染病学出现了近代科学的思想。明末医学家吴有性提出“戾气学说”。③解剖生理学表现了新的医学方向。清代王清任著成《医林改错》。

7.答:吴有性提出的戾气学说,其内容包括:①戾气致病由口鼻而入,不同的戾气致生不同疾病。②戾气致病具有“人病而禽兽不病”“牛病羊不病”等特异性。③外科化脓性感染与瘟病一样,也是由戾气造成的。④戾气是物质性的,致病具有传染性。

六、论述题

1.答: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战国到汉代,中医学经过对医药经验的总结提升,形成了中医学的学术体系。

这一时期完成了中医学术体系的建构,其标志就是著成《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经典著作。

“四大经典”所载的内容,明确标志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治疗法则、药物理论、配方理论、预防思想等,在“四大经典”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已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证实践,对辨证论治给出了完整的示范。

(2)实用经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是中医学在已建立的学术范式支配下,大力发展实用经验的时期,是医学的全面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均取得突出成就,其标志就是此时期不仅综合性临证方书增多,而且临证专科著作纷纷出现。诊断、病源证候、药物炮制等方面都出现了专门著作。临证方面,儿科、妇产科、外科、骨伤科都有专书,五官科在综合方书里设有专篇。在医学教育方面,晋唐时期的医学分科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要丰富完善得多,如唐代太医署的分科等。

(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以对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升华为其重要的发展内容,学术发展呈现由博返约的特点。

这一时期完成了对历史积累的经验的理论总结。其标志就是此时期医家著书大大加深了理论讨论的内容。不论全书总论还是各门概论,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陈述和分析,论述问题也表现了由博返约的倾向。医药两方面均呈现专科化、专病化和专题化的倾向。其次,宋元时期出现了学派争鸣和各家学说。

(4)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中医学的传统模式发展到鼎盛时期,学术体系也达到了高度完善。

这一时期中医药学传统模式达到鼎盛,并出现革新趋势。其标志就是此时期各种专书、专著增多,全书、类书、丛书、本草研究著作大量出现,临床各科多领域出现革新倾向。

此时期的革新趋势主要表现:①本草学透露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倾向,其标志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和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②温病学突破热病学传统限制,出现了近代科学的思想。明末医学家吴有性提出了“戾气学说”。清代温病学说又按照传统模式建立起了新热病学体系。③解剖生理学表现了新的医学方向。清代王清任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大力倡言解剖。

(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大规模进入中国,出现了中西医的冲突,中西医的关系现实地提了出来。

这一时期的核心历史任务是探讨中西医学的关系。其标志就是此时期出现中西医汇通学派和中医科学化思潮。近百年来,出现了一批主张中西医汇通的医家,但他们没能指出处理中西医关系的正确方向和途径,也远远没有完成他们汇通中西医的任务。

2.答:中医学历史上的发明发现有很多。列举如下:

《灵枢·四时气》记载了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用腹腔穿刺放腹水的内容。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曾用蜜煎导法治大便秘结,用人工呼吸法抢救自缢之人,并记载了胆道蛔虫症及其治疗,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相当先进的。

东汉末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晋代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记载了治大便不通用器械加药物灌肠疗法;符合现代腹腔穿刺要求的放腹水穿刺法;最早记载了食道异物治疗;提出了利用狂犬脑浆免疫狂犬病的方法,是免疫疗法的先驱。

南北朝时期的“五瘿丸”治疗甲状腺素缺乏的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载。梁代《类苑》中还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牙粉配方,用于牙齿保健。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肠吻合手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并记载了结扎血管止血,等等。

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述了消渴病患者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此外,唐代能制作珠制的义眼。

宋代在医学教育上,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在医药研究方面,用烧烙断脐并用烙脐饼子贴敷防止脐风;从人尿中提取秋石;用全兔脑制作药物以催生。另外,还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

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明末《白猿经》记载了提炼纯白结晶的乌头碱,大概是世界上最早提取生物碱的记载。

以上发明发现在当时都是世界上非常先进的成就,而这些发明发现均出现在医学的临床实用领域,是中医学术体系的一大特点。中医学历来贯彻实用的思想原则,把全部的致思方向都局限在临床实用方面。传统的医药学家都主张“医乃仁术”,即医学就是治病救人的技术。重视临床应用始终是支配中医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中医学把临床实用当作唯一目标,而缺乏对自然奥秘的系统性探究。

中医学强调临床实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使中医学积累了大量的临证经验,总结出了丰富且行之有效的方药和非药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