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系统论研究
1.什么是中医系统论
中医系统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复杂特性和规律(系统特性和规律)的理论,是系统科学和系统论的医学分支,属于医学哲学和理论医学范畴,是进行系统中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中医系统论研究的基础、路径、方向
中医系统论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复杂性。人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医学必须认识和遵循其系统特性和规律;中医如实地认识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规律,反映在其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现代系统论的原始雏形;现代系统论和系统科学为研究和发展中医系统论提供了科学基础,可以将中医的朴素系统论发展和提高到现代水平。
中医系统论研究的基本路径是,移植和应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挖掘中医理论和实践所包含的系统论思想,据以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规律进行现代研究,总结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医系统论。
中医系统论研究的方向是,研究和建立中医系统论和系统工程,为推动和发展系统中医学研究开辟道路;并进一步发展为医学系统论,促进系统医学研究。
3.研究的起步和进展
从1980年开始,到2002年完成《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通过20多年研究,建立起中医系统论的基本理论体系。
1980年,参加“全国自然科学方法论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北京),发表《中医研究中提出的几个方法论问题》,首次提出“研究和发展中医的系统观点和方法”问题,受到大会重视,发言全文刊载于大会《简报》第11期(图1-3-1)。
1981年,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北京),发表《医学的系统时代与中医》,首次提出“中医有深刻的系统论思想,是现代系统论的原始雏形”,“医学的系统时代已经到来,应以总结和发展中医的系统论思想为基础,研究和建立医学系统论和医学系统工程”。该文发表于《医学哲学》1982年第3期(图1-3-2)。
图1-3-1 1980年全国自然科学方法论第一次学术讨论会简报第11期
图1-3-2 1981年参会及后来发表的论文《医学的系统时代与中医》
从1982年起,专门探讨中医的系统思想和方法,至1990年发表论文10多篇(表1-3-1,图1-3-3)。
表1-3-1 1982—1990年发表论文若干
续 表
图1-3-3 1982年研究中医系统思想和方法的论文
1983年,参加“首届全国医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青岛),作大会发言“医学方法:从还原模式走向系统模式”。在会上提出,中医的方法模式是系统论的,西医的方法模式是还原论的,医学的系统时代已经到来,应研究和发展中医的系统模式,推动医学方法从还原模式向系统模式转变(图1-3-4)。
1984年底,参加“中华全国中医学会‘2000年的中医’论证大会”(北京),讨论中医跨世纪发展的方向与战略。作大会发言“系统论在中医的应用研究”,提出“创立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的主张(图1-3-5)。
会后,《健康报》1985年1月6日刊出专版《2000年中医工作展望》,刊载会上专家提出的代表性见解,发表了祝世讷的《创立中医系统论和系统工程》(图1-3-6)。
图1-3-4 1983年论文《医学方法:从还原模式走向系统模式》
图1-3-5 1984年论文《系统论在中医学的应用研究》
图1-3-6 1985年在《健康报》发表的《创立中医学系统论和系统工程》
4.中医系统论研究的理论总结
从1983年开始,总结中医系统论的研究成果,为研究生开设“中医系统论”课程。
1985年,对中医系统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编写印制了教材《中医系统论导论》(图1-3-7)。论证了中医的系统论思想与西医的还原论思想相异相悖,是中医学术思想的本质,是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精髓和灵魂。对中医传统的系统论思想进行挖掘和现代研究,提升和总结为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概括为4条: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
图1-3-7 1985年编印的《中医系统论导论》
1985年暑假,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举办“中医学方法论学习班”(北京),应邀为学习班专题讲授“中医的系统思想和方法”(讲义用《中医学系统论思想研究进展》,图1-3-8)。同年,应邀为卫生部中医司举办的“中医科研学习班”(南京)讲授。
图1-3-8 1985年讲课用《中医学系统论思想研究进展》
1985年,主编《中医学方法论研究》(图1-3-9),中医的系统思想和方法是该书的重点内容。
1990年,《中医系统论》(图1-3-10)是首部关于中医系统论的专著。
图1-3-9 1985年主编的《中医学方法论研究》
图1-3-10 1990年的《中医系统论》
1990年,中国人体科学学会成立“中医系统理论专业委员会”,10月出席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成都),被选为该专业委员会5个委员之一。作大会发言“论中医系统论”,对中医系统论研究作了新的理论总结,阐明了什么是中医系统论,总结了中医系统论的5条基本原理: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会后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发表《论中医系统论》(该文被《新华文摘》摘登)(图1-3-11)。
2002年,《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祝世讷、陈少宗著)(图1-3-12)对中医系统论的研究做了全面总结,建立起“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的基本体系,阐明了中医系统论的6条基本原理:元整体原理、非加和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
图1-3-11 1990年出席中国人体科学学会中医系统理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做大会发言“论中医系统论”,会后发表的论文《论中医系统论》
图1-3-12 2002年《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
5.解决的4项基本认识
第一,医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逻辑为“古代整体论—近代还原论—现代系统论”螺旋式上升发展。
第二,西医现行思维方式是还原论的。它源于西方传统的原子论,产生于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未来发展方向是转向系统论。
第三,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的。它源于人的复杂性和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其发展水平还是朴素的,未来方向是提高到现代水平的系统论。中医系统论研究就是努力把中医的系统论思维从朴素性提高到现代水平。
第四,系统论思维是中医学术思想的本质,是中医学特色和优势的精髓和灵魂,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必须坚持和发展系统论思想。
6.总结中医系统论的6条基本原理
中医系统论研究的核心,是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系统论思想进行挖掘,就其涉及的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规律进行新的研究,从理论上总结为中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至2002年总结为6条。
第一,元整体原理。世界上有两种整体,即元整体(分化系统)与合整体(组合系统),两种整体的特性和规律截然不同甚至相反。人(及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圈等)是元整体,整体是本原的,由混沌未分的原始整体分化出内部各部分形成系统,整体产生和决定部分,而不是相反;局部性异常(病变)是整体异常的表现或产物,而不是相反;局部性病变须放到整体中认识和对待。中医认识并掌握了这种规律,重点有二:一是认定人是“天”(宇宙)分化出的子系统,认识了生气通天、人天相应、五运六气等;二是认定人的个体是元整体,是整体分化出部分,没有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的部分,病变首先发生于“人”,局部性病变要放到整体背景中对待。
第二,非加和原理。人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有不能用各部分或其相加和来解释的“系统质”(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人”的本质在于系统质,如生生之气、精气神。“人”的病变是系统质异常,不能分解和归结为各部分的病变,辨证论治的“证”就是各具特征的系统质异常。
第三,有机性原理。非加和的根源在于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系统质。影响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要素,不仅有物质实体,更有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更复杂和基本,实体要素不过是“关系网”上的钮结。形神、正邪、阴阳、气的升降出入等都是影响人的生命运动的基本关系,其失调即为病机,失调的效应表现为病证。
第四,功能性原理。人的本质在生命运动,不在形态结构。人的健康与疾病在本质是生命运动正常与否,其病变主要是“病机-病证-病候”。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从“气化”看人是“耗散结构”,结构是生命运动的“过程流”,大部分不具备解剖形态,如经络、五藏、六经等;有解剖形态的结构同样是气化产物,是“气化”机制和过程产生和决定结构,故“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行之失序”。
第五,有序性原理。健康的本质不仅是稳定,更是有序,是有序稳定(阴平阳秘);病变不仅是失稳,更是失序,是失序而失稳(阴阳失调)。“生命以负熵为食”,失序为“熵病”,包括热熵病(内热、上火等)与广义病(生物钟失调、基因畸变等)。
第六,自主性原理。人是自组织系统,自组织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特性。自组织机制和过程对于系统内外条件的变化和扰动(营养的、干扰的、致病的、治疗的等),都自主地进行组织,然后做出反应和效应(营养、发病、愈病等),使生命运动呈现“不倒翁”特性。自组织是健康、发病、愈病的枢机,健康与疾病都是系统自组织的自主调理效应,依靠、调动、发挥人的自组织机制进行自主调理,是防治学的第一原理。汉代总结的“八字金丹”(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张仲景讲的“阴阳自和”、诊治学讲的“求本” “治本”等,都是对人的自组织特性和自主调理机制的驾驭。